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序卦》研究辨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彧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33-42,共10页
本文就唐宋以来对通行本《序卦》的义理与象数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各种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考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指出似乎从当时《易经》成书及揲蓍变卦等方面考虑《序卦》之卦序安排,则可能会得到令人... 本文就唐宋以来对通行本《序卦》的义理与象数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各种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考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指出似乎从当时《易经》成书及揲蓍变卦等方面考虑《序卦》之卦序安排,则可能会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卦 义理 象数 观象系辞 揲蓍成卦
下载PDF
五兆卜法考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祥伟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50,共12页
在唐五代,流行着一种名为"五兆卜法"的占卜术,其与龟卜、易筮、式法等同为当时官方认可的"卜筮正术"。从传统文献及敦煌文书的记载来看,五兆卜法是以算子为卜具,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占卜术,其揲蓍法基本上... 在唐五代,流行着一种名为"五兆卜法"的占卜术,其与龟卜、易筮、式法等同为当时官方认可的"卜筮正术"。从传统文献及敦煌文书的记载来看,五兆卜法是以算子为卜具,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占卜术,其揲蓍法基本上是模仿了《周易》筮法,即用36根算子经过六变而形成一卦,而每变又有五个演算步骤。五兆卜法在唐五代时期得到普遍应用,大约进入宋代以后,这种占卜术渐趋没落而最终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兆卜法 揲蓍 应用
下载PDF
从清华简《筮法》看早期易学转进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光胜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91,191-192,共16页
清华简《筮法》八卦卦名、卦序与辑本《归藏》密合,具有鲜明的《归藏》特征。但它占筮只依据八经卦,不用六十四卦系统,其占筮形式与方法又与《归藏》表现出显著差异。《左传》、《国语》某卦之"八"是指筮数八,韦昭"八为... 清华简《筮法》八卦卦名、卦序与辑本《归藏》密合,具有鲜明的《归藏》特征。但它占筮只依据八经卦,不用六十四卦系统,其占筮形式与方法又与《归藏》表现出显著差异。《左传》、《国语》某卦之"八"是指筮数八,韦昭"八为不动阴爻"说,存在明显误读。数字卦向符号卦的过渡,为先秦易学表现形式的一次重要转型。清华简《筮法》所反映的数字爻与符号爻的分工,可能是数字卦向符号卦转型的重要原理与依据。殷周揲蓍法乙与以清华简《筮法》为代表的楚地筮法形式最为接近,如果寻找楚地筮法的最初源头,揲蓍法乙是颇值得注意的对象。清华简《筮法》重要的学术意义在于:六个筮数联用,不是判定殷墟易卦为重卦的充分条件。如果没有筮法作支撑,不知时人对筮数如何分析,单据六个筮数联用,依然不能断言重卦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筮法》 揲蓍法乙 符号爻 含“八”筮例
原文传递
论汉宋易学太极说与茶山太极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忠军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19-26,共8页
茶山从易学文本出发,通过反思、批评以前易学家的观点与思想,详细地论述了太极演化与《周易》卦象符号(消息卦与衍卦)及大衍筮法的关系,提出太极是"阴阳之胚胎万物之初""《周易》推移之法全俟太极造化""揲蓍之... 茶山从易学文本出发,通过反思、批评以前易学家的观点与思想,详细地论述了太极演化与《周易》卦象符号(消息卦与衍卦)及大衍筮法的关系,提出太极是"阴阳之胚胎万物之初""《周易》推移之法全俟太极造化""揲蓍之法,必又象之"十二消息卦推移的观点。从自然界的太极演化,推演出八卦、消息推移、从消息推移推演出揲蓍之法,阐明了《周易》卦象符号与大衍筮法的客观依据,建构了以太极为核心的易学哲学逻辑体系。其价值表现在理性批判精神、创新的观点和易学逻辑体系建构。虽然其许多论证不乏牵强,结论也未必完全符合易学文本,然而,茶山太极观,以其理性的批判精神、独特的易学见解和较为严密的易学体系,丝毫不逊色于中国同时期的易学家,不失为东亚易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山 太极 推移之法 揲蓍之法 易学哲学体系
原文传递
从出土材料论《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四新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1期1-25,共25页
本文以楚简《筮法》卦例之“一”表示数字“七”等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周易》卦爻画的构成及其来源问题。易卦可分为本卦和用卦两类,从用卦来看,“数字卦”的概念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不过在经文中,易卦是以本卦的形态书写出来的。本卦及... 本文以楚简《筮法》卦例之“一”表示数字“七”等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周易》卦爻画的构成及其来源问题。易卦可分为本卦和用卦两类,从用卦来看,“数字卦”的概念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不过在经文中,易卦是以本卦的形态书写出来的。本卦及数字卦(用卦)都源自揲蓍法,五十五数揲蓍法决定了易卦爻画以六、一(七)为本体,商周易卦、楚简《别卦》和秦简《归藏》即是;五十数揲蓍法决定了易卦爻画以一(七)、八为本体,这见于楚简本、帛书本和汉简本《周易》。单就《周易》来说,其卦爻画也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爻体从六、一(七)转变为一(七)、八;而出土及今本《周易》的阴阳爻画即由此一(七)、八抽象化和观念化而来。楚简《别卦》、秦简《归藏》和出土、今本《周易》的卦爻画均为阴阳性质;而在此之前,卦爻画置身于天地意识中,经爻一(七)、六可称为天爻和地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周易》 《归藏》 数字卦 卦爻画 阴阳 揲蓍
原文传递
朱熹佚文补辑(续) 被引量:1
6
作者 束景南 《朱子学刊》 1995年第1期130-143,共14页
明筮赞初稿(淳熙十三年,1186年)揲蓍之法,四十九茎。合而为一,以意取平。分置两手,左取一蓍。挂小指间,四数所持。最末之余,或四或奇。归于挂间,右亦如之。两手所余,通卦之算。不五则九,是谓一变。挂余之外,复合为一。中分不挂,四数如... 明筮赞初稿(淳熙十三年,1186年)揲蓍之法,四十九茎。合而为一,以意取平。分置两手,左取一蓍。挂小指间,四数所持。最末之余,或四或奇。归于挂间,右亦如之。两手所余,通卦之算。不五则九,是谓一变。挂余之外,复合为一。中分不挂,四数如式。余扐左手,无名指间。不四则八,再变成焉。三亦如之,扐之中指。三变既备,数斯可纪。数之可纪,其辨伊何?四五为少,八九为多。三少为九,是曰老阳;三多为六,老阴是当。一少两多,少阳之七;孰八少阴,少两多一。既得初爻,复合前蓍。四十有九,如前之为。三变一爻,通十八变。六爻发挥,卦斯可见。老极而变,少守其常。六爻既守,彖辞是当。变观其爻,两至首尾。变及三爻,占两卦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变 所持 淳熙 三爻 揲蓍 少阴 朱子学 易学启蒙 稽古录 辅广
原文传递
论《河洛精蕴》的“数理”变占说
7
作者 杨易辰 《理论界》 2022年第9期65-71,共7页
江永《河洛精蕴》一书以“河图之数理”构建了新的变占理论体系,详细解答了《周易·系辞传》中“归奇于扐”与“再扐而后挂”的揲蓍变占方法,突破了以往变占难以例定的缺陷,使河图成为揲蓍变占所依据的“大衍之数”以及“阴阳老少... 江永《河洛精蕴》一书以“河图之数理”构建了新的变占理论体系,详细解答了《周易·系辞传》中“归奇于扐”与“再扐而后挂”的揲蓍变占方法,突破了以往变占难以例定的缺陷,使河图成为揲蓍变占所依据的“大衍之数”以及“阴阳老少之数”的本原,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此外,他将《周易》占筮体系中作为“象”之规定性的“数”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认为《易》占不仅兼用“七八之数”,更以“阳进阴退”之理所表现的阴阳往来推移为本质,这就呈现独特的“象”“数”“理”相融合的易学理论特征,发展了清代乃至整个易学史上的变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永 河洛精蕴 数理 揲蓍变占
原文传递
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
8
作者 丁四新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354-354,共1页
该著共分九章,是作者长期研究出土易学的成果集结。该著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点:其一,在先秦,《周易》卦爻画的来源经历了从五十五数揲蓍法到五十数揲蓍法,爻画经历了从六、一(七)到一(七)、八,而其性质则经历了从“天地”到“阴阳”观念... 该著共分九章,是作者长期研究出土易学的成果集结。该著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点:其一,在先秦,《周易》卦爻画的来源经历了从五十五数揲蓍法到五十数揲蓍法,爻画经历了从六、一(七)到一(七)、八,而其性质则经历了从“天地”到“阴阳”观念的巨大转变。无论是今本,还是出土诸本《周易》的爻画与爻题,实际上都直接来源于五十数揲蓍法所得的四象数:七、八为阴阳爻画,而九、六为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爻画 爻题 揲蓍 周易 阴阳爻 卦爻 学术贡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