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朝鲜战争前美国关于援韩与援蒋的争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金景一 《韩国研究论丛》 2009年第1期288-298,共11页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蒋介石退守台湾,保住台湾成为蒋介石当务之急此时曾与蒋介石图谋过组建反共联盟的韩国李承晚政权,也面对着美国撤军后的各种危机。拖住美国得到美援成为蒋介石和李承晚联手共同要求的首要目标。而在美...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蒋介石退守台湾,保住台湾成为蒋介石当务之急此时曾与蒋介石图谋过组建反共联盟的韩国李承晚政权,也面对着美国撤军后的各种危机。拖住美国得到美援成为蒋介石和李承晚联手共同要求的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国内,就援韩与援蒋,国务院与军部持不同态度,引发了一场援韩还是援蒋的争论。从表面上看,这一争论似乎反映美国国内在远东战略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但究其实质,援韩与援蒋异曲同工,从两个侧面反映了美国远东战略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蒋 远东战略
下载PDF
论1947-1948年美国援蒋反共政策的形成
2
作者 曲升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4-231,共8页
二战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旨在遏制苏联的“先欧后亚”大战略。美国的国内政治状况并不利于它的实施。杜鲁门政府起初是从遏制苏联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并处理对华政策的。但为了使大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在国内政治的压力下,对华政策被纳入了反... 二战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旨在遏制苏联的“先欧后亚”大战略。美国的国内政治状况并不利于它的实施。杜鲁门政府起初是从遏制苏联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并处理对华政策的。但为了使大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在国内政治的压力下,对华政策被纳入了反共轨道。之后,美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把对华政策作为赢得国内对其大战略支持的一个筹码。而国会议员、院外援华集团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为谋取私利而极力鼓吹援蒋反共。随着1948年“援华法案”的通过,美国的对华政策完全走上了援蒋反共的不归路。对华政策已失去现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国内的政治性问题,注定了它的必然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大战略 援蒋 反共 院外华集团
下载PDF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璐 《惠州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21-27,共7页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对华政策 共产党 国民党 抗日战争 中立 结盟 援蒋 联共 反共
下载PDF
冯玉祥将军在美国
4
作者 赖亚力 薛葆鼎 《团结》 1995年第5期33-34,22,共3页
1946年秋,冯玉祥赴美国考察水利。行前他在大公报发表致蒋介石的公开信,劝蒋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信开头便说:“今日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要和,国内要和。和了一切有办法,打了必有至痛至惨之结局。且打了还是要和,任便打多久,到... 1946年秋,冯玉祥赴美国考察水利。行前他在大公报发表致蒋介石的公开信,劝蒋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信开头便说:“今日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要和,国内要和。和了一切有办法,打了必有至痛至惨之结局。且打了还是要和,任便打多久,到头还是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玉祥 将军 援蒋 介石 军火 华盛顿 杂牌军 公开信 信开 纽约
下载PDF
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中共对美政策的演变
5
作者 伹洁志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56-60,共5页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中共是为了与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扩大影响,争取国际合作;美国主要是为了控制中国),都曾经打算与对方建立合作关系,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做了一定努力。美国政府1944年9月派赫尔利使华,...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中共是为了与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扩大影响,争取国际合作;美国主要是为了控制中国),都曾经打算与对方建立合作关系,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做了一定努力。美国政府1944年9月派赫尔利使华,以“调处”国共关系为名,企图软化共产党,引诱共产党向国民党妥协,遭到失败。1945年 4月赫尔利发表谈话,公开声明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中共合作,以向中共施加压力。与此同时,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大量援蒋,中共与美国间的关系日趋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对美政策 马歇尔 内战 介石 国民党 抗战胜利 赫尔利 解放区 国共关系 援蒋
下载PDF
赫尔利使华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确定 被引量:12
6
作者 陶文钊 《近代史研究》 1987年第2期263-282,共20页
帕特里克·赫尔利于1944年9月作为总统个人代表使华,11月17日任驻华大使,到1945年11月27日辞职,历时一年两个多月。这期间,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赫尔利使华的前半年,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战时的援蒋抗日到战... 帕特里克·赫尔利于1944年9月作为总统个人代表使华,11月17日任驻华大使,到1945年11月27日辞职,历时一年两个多月。这期间,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赫尔利使华的前半年,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战时的援蒋抗日到战后的扶蒋反共的转变;赫尔利作为这种转变的具体实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利 反共政策 世界形势 美国对华政策 罗斯福 政府 个人代表 介石 援蒋 史迪威事件
原文传递
院外援华集团和杜鲁门对华政策(1947—1949年) 被引量:6
7
作者 翟强 《世界历史》 1986年第5期37-45,共9页
自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一直活动着一股极端亲蒋反共的保守势力,即院外援华集团。它不断在中国问题上大造舆论,向美国对华政策施加影响,要求扩大援蒋,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对于... 自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一直活动着一股极端亲蒋反共的保守势力,即院外援华集团。它不断在中国问题上大造舆论,向美国对华政策施加影响,要求扩大援蒋,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对于院外援华集团的形成、其活动以及影响,美国学者作过一些揭露和分析。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他们在谈到该集团的形成原因时,往往就事论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华集团 美国对华政策 杜鲁门 中国共产党领导 阶级局限性 美国政治 美国学者 侵华政策 援蒋 人民革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