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体外循环常温搏动灌注对母胎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张力 要惜梦 +7 位作者 李慧丽 于芙民 罗智超 林中林 孟擎擎 肖灯科 章晓华 周成斌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3年第6期323-328,341,共7页
目的探讨心肺转流(CPB)搏动灌注(PP)、常温对妊娠期CPB手术的孕妇及其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CPB下心脏手术的妊娠期妇女33例。灌注方式有连续性非搏动灌注(NP)组和PP组,最... 目的探讨心肺转流(CPB)搏动灌注(PP)、常温对妊娠期CPB手术的孕妇及其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CPB下心脏手术的妊娠期妇女33例。灌注方式有连续性非搏动灌注(NP)组和PP组,最低温度以35℃为分界,<35℃为低温组,≥35℃为常温组。为了评价温度和灌注方式对患者的共同作用,将NP与低温设为A组,NP与常温设为B组,PP与低温设为C组,PP与常温设为D组。结果对于温度和灌注方式对患者的共同作用,A、B、C、D四组对母体结局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灌注方式的主效应对母体术后24 h血红蛋白、24 h凝血酶原时间(PT)和术后24 h最高乳酸(Lac)值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组患者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比NP组高9.83 g/L(95%CI:0.80~18.86);术后24 h PT比NP组少2.25 s(95%CI:0.45~4.05);术后24 h最高Lac值水平比NP组低1.96 mmol/L(95%CI:0.25~3.66)。最低温度的主效应对母体住院时间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温组患者住院时间比低温组少13.08天(95%CI:3.49~22.67)。母亲术后第28天胎儿死亡率四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死亡率5.26%)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妊娠期CPB术中常温PP可以减少母亲术中血液破坏,改善母体凝血功能和内环境,减少住院时间,同时降低胎儿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心肺转流 搏动灌注 常温 母胎预后
下载PDF
搏动灌注和非搏动灌注对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少强 魏松洋 +2 位作者 马志强 郑庆杰 祁延博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1年第3期149-151,155,共4页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拟行CPB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30例。PP组在人工心肺机泵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拟行CPB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30例。PP组在人工心肺机泵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置,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NPP组全程均采用非搏动灌注。两组灌流量控制在2.3~2.8 L/(min .m2)。分别于术前(T1)、CPB后4 h(T2)、12 h(T3)、24 h(T4)、48 h(T5)抽取外周静脉血及留取新鲜尿液,测定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β2-MG浓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比较,两组血清Scr、BUN浓度在T4~T5明显升高(P<0.01);血清β2-MG、尿β2-MG浓度在T2~T5明显升高(P<0.05)。与NPP组比较,PP组血清Scr、BUN浓度在T4~T5明显降低(P<0.05);血清β2-MG、尿β2-MG浓度在T2~T5明显降低(P<0.05)。结论 PP能有效地减轻CPB后肾脏损伤,降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灌注 搏动灌注 肌酐 尿素氮 血清Β2-微球蛋白 尿Β2-微球蛋白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中搏动灌注和非搏动灌注对心脏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少强 徐志云 +2 位作者 陆方林 崔勇 刘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0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拟行CPB下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20例。PP组在体外循环机后...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拟行CPB下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20例。PP组在体外循环机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置,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NPP组全程均采用非搏动灌注。两组灌流量控制在2.3—2.8L/(min·m2),分别于术前(T1)、CPB后2h(T2)、4h(T3)、8h(T4)、24h(T5)测定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指数(PVRI)、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结果与NPP组相比,PP组SVRI在T2、T4明显降低(P〈0.05),PVRI在T2、T3、T4明显降低(P均〈0.05),LVSWI在T3、T4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NPP可引起术后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和左心功能下降。PP能有效地抑制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和左心功能下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搏动灌注 搏动灌注 血流动力学 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
下载PDF
“寸口”脉搏波图在体外循环搏动灌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志枫 李欣 +2 位作者 许家佗 刘樱 陆静波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2期42-46,共5页
体外循环(CPB)是用一组特殊装置临时代替人的心肺功能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一种高新技术。体外循环血液灌注方式有"非搏动灌注"与"搏动灌注"两种。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搏动灌注"对手... 体外循环(CPB)是用一组特殊装置临时代替人的心肺功能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一种高新技术。体外循环血液灌注方式有"非搏动灌注"与"搏动灌注"两种。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搏动灌注"对手术者的康复较"非搏动灌注"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搏动灌注"目前仍然缺乏血液压力流波形精确的量化指标与质量控制标准等,成为制约"搏动灌注"技术临床推广应用的瓶颈。以中医传统脉学理论为指导的"寸口"脉诊方法及其客观化研究成果——脉搏波图检测与分析技术引入,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血流压力波形量化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其对监测和控制"搏动灌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寸口”脉 脉搏波图 量化指标 体外循环 搏动灌注
下载PDF
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搏动灌注压力衰减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赵举 龙村 +4 位作者 冯正义 刘晋萍 王宇红 李守军 阎军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8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判定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在常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手术中的有效性并观察不同ECC设备对搏动灌注压力的衰减情况。方法20例法乐四联症(TOF)患儿(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13.5个月,平均体重10.2 kg。选用... 目的判定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在常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手术中的有效性并观察不同ECC设备对搏动灌注压力的衰减情况。方法20例法乐四联症(TOF)患儿(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13.5个月,平均体重10.2 kg。选用两种常用膜式氧合器(各10例)。采用Jostra HL-20型体外循环机行改良滚压泵动脉搏动灌注,所有患儿均在升主动脉阻断期间行搏动灌注,主动脉开放期间行平流灌注。分别监测不同流量状态下不同部位(氧合器入口端、氧合器出口端、动脉插管接头处、挠动脉/股动脉)的压力变化情况。结果搏动灌注期间挠动脉/股动脉有创血压脉压差(ΔP)维持15-35 mmHg。对搏动灌注收缩压衰减最大的是动脉插管(衰减比率72%-73%),最小的是膜式氧合器(衰减比率22%-24%);Terumo Capiox RX05产生的氧合器压降在不同流量状态下均小于Dideco Lilliput 902(P〈0.05)。结论Jostra HL-20型体外循环机可以在常规ECC期间产生有效的搏动灌注;动脉插管对搏动血流压力能量的衰减最大;氧合器的压力衰减(OPP)越少将越有利于搏动灌注的能量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灌注 压力衰减 儿童 体外循环
下载PDF
基于“寸口”脉搏波测控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探索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喆千 张志枫 +6 位作者 许家佗 屠立平 李欣 郭震 史美育 千英信 包怡敏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4期15-18,共4页
目的通过"寸口"脉搏波测控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功能的影响,探索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测控的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模式。方法将40例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20例和非搏动灌注组20例,... 目的通过"寸口"脉搏波测控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功能的影响,探索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测控的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模式。方法将40例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20例和非搏动灌注组20例,体外循环方法分别采用搏动灌注法和非搏动灌注法;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寸口"脉搏波波形;手术前后检测血液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尿酸,术中血乳酸、尿量,以及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结束后2 h(T2)、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T3)血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指标。结果 20例搏动灌注患者"寸口"均检测到脉搏波(单峰波、双峰波、三峰波),20例非搏动灌注患者"寸口"未能检测到脉搏波;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尿酸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搏动灌注组术中乳酸水平明显低于非搏动灌注组(P<0.05),单位时间尿量明显多于非搏动灌注组(P<0.01);两组患者T1、T2、T3三个时间节点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搏动灌注对改善体外循环患者肾血流灌注及机体缺氧状况有一定的优势;患者"寸口"可检测到单峰、双峰、三峰脉搏波,提示搏动血流能量能有效传递到外周血管,通过一定的优化设计;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测控的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模式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搏动灌注 “寸口”脉搏波
下载PDF
体外循环生理性搏动灌注与内脏白细胞隔离及TNF-α形成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国长 李钦传 朱洪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循体 ( CPB)生理性搏动灌注 ( PF)的实现 ,及其对内脏 (肝、胃肠 )白细胞隔离效应及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含量的影响 ,探讨 CPB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的机理及探寻减轻或消除此种反应的措施。方法 :10例风心瓣膜...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循体 ( CPB)生理性搏动灌注 ( PF)的实现 ,及其对内脏 (肝、胃肠 )白细胞隔离效应及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含量的影响 ,探讨 CPB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的机理及探寻减轻或消除此种反应的措施。方法 :10例风心瓣膜病人于 CPB期间不同时点于上、下腔静脉采血 ,由 H10型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计数白细胞 ,并应用一步夹心酶联免疫法定量测定 CPB期间不同时点的 TNF- α含量。结果 :生理性搏动灌注实现前 ,下腔静脉血内白细胞计数低于上腔静脉 ( P<0 .0 5) ,实现后两者无差异 ( P>0 .0 5)。于 CPB期间 TNF-α含量增高。结论 :生理性搏动灌注实现后几天内脏白细胞隔离作用 ,仍引起 TNF- α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隔离 搏动灌注 体外循环 TNF-Α
下载PDF
搏动灌注在体外循环中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于新迪 朱德明 王伟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1年第1期53-56,共4页
近年来随着手术、监护、麻醉及转流技术的不断进步,围术期各种设备的不断更新,众多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在出生早期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治疗,术后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婴幼儿及儿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42%-67%,且远... 近年来随着手术、监护、麻醉及转流技术的不断进步,围术期各种设备的不断更新,众多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在出生早期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治疗,术后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婴幼儿及儿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42%-67%,且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灌注 体外循环 脑保护
下载PDF
浅低温体外循环中搏动灌注对儿童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柏淑颖 王伟 +2 位作者 朱德明 张海波 白洁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0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评价浅低温体外循环中搏动灌注对儿童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30例儿童随机分为搏动组(P组,15例)和非搏动组(NP组,15例)。主动脉阻断期间,P组给予搏动灌注,NP组给予非搏动灌注;主动脉开放期间,两组均予以非搏动灌注。采用经颅多普勒检... 目的评价浅低温体外循环中搏动灌注对儿童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30例儿童随机分为搏动组(P组,15例)和非搏动组(NP组,15例)。主动脉阻断期间,P组给予搏动灌注,NP组给予非搏动灌注;主动脉开放期间,两组均予以非搏动灌注。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麻醉后(T1)、体外循环开始(T2)、主动脉阻断后10 min(T3)、主动脉开放后3 min(T4)、体外循环结束(T5)、手术结束(T6)时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记录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在T3和T4,P组Vs、PI、RI显著高于NP组(P<0.05),两组Vd与Vm没有显著差异。在T5,P组Vd与Vm显著高于NP组(P<0.05),而PI与RI显著低于NP组(P<0.05),两组Vs没有显著差异。在T6,两组脑血流流速、PI、RI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搏动灌注增加浅低温体外循环后短期内脑血流量,维持脑血管顺应性,可能具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灌注 儿童 脑血流 血管顺应性
下载PDF
搏动灌注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0
作者 龙村 杨子彬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1997年第2期94-97,共4页
在体外循环应用中,对搏动灌注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讨论,但争议较多,应用尚未普及。本文对近年有关搏动灌注的论文做了综述,介绍搏动灌注的各种理论基础和搏动灌注的研究情况,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搏动灌注 心脏辅助
下载PDF
体外循环搏动灌注对心肾功能及脉图参数的影响
11
作者 刘樱 吴宏进 张志枫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39-2041,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搏动灌注对患者肝肾功能和脉图参数的影响。方法:在CPB下手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88例,主动脉阻断期间搏动灌注组应用人工心肺机自身的滚压泵通过转速改变形成搏动血流进行灌注,脉搏波为三峰(双峰)波形模式;于术...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搏动灌注对患者肝肾功能和脉图参数的影响。方法:在CPB下手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88例,主动脉阻断期间搏动灌注组应用人工心肺机自身的滚压泵通过转速改变形成搏动血流进行灌注,脉搏波为三峰(双峰)波形模式;于术前及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酐、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并采集术前及术后脉搏图。对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肌酐、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谷草转移酶显著高于术前,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血肌酐与血尿素氮的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比值与术前比较,呈下降趋势。手术后脉图参数h1显著高于术前,术后w/t显著低于手术前。结论:(1)搏动灌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肾功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2)搏动灌注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维持血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图参数 体外循环 搏动灌注
下载PDF
搏动灌注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邓华梅 黄伟明 +1 位作者 赵高峰 阮新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年第20期28-30,共3页
目的比较搏动灌注与非搏动灌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心脏手术患者14例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Ⅰ组,n=7)与非搏动灌注组(Ⅱ组,n=7)。在体外循环中观察并记录血气分析结果、尿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有无出现血红蛋白尿。结果两组... 目的比较搏动灌注与非搏动灌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心脏手术患者14例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Ⅰ组,n=7)与非搏动灌注组(Ⅱ组,n=7)。在体外循环中观察并记录血气分析结果、尿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有无出现血红蛋白尿。结果两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值统计学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流90分钟Ⅰ组为(309.23±170.3O),Ⅱ组为(716.13±423.78);转流120分钟Ⅰ组为(413.50±194.57),Ⅱ组为(818.14±433.88)。两组体外循环中血红蛋白尿的发生率与尿量,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气分析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搏动灌注与非搏动灌注能同样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随转流时间延长搏动灌注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低于非搏动灌注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灌注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下载PDF
小儿体外循环搏动灌注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江文 周成斌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期126-129,共4页
本文介绍了心脏外科中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技术的理论基础,搏动灌注中涉及的常用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体外循环各设备对其的影响,回顾了自该技术提出以来的动物实验成果,着重汇集了小儿体外循环临床研究的主要成果,对多器官的影响以及对预后... 本文介绍了心脏外科中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技术的理论基础,搏动灌注中涉及的常用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体外循环各设备对其的影响,回顾了自该技术提出以来的动物实验成果,着重汇集了小儿体外循环临床研究的主要成果,对多器官的影响以及对预后的改善,并分析了其对临床工作的意义及指导作用,最后提出了目前搏动灌注研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搏动灌注 小儿
下载PDF
81例搏动灌注临床应用体会
14
作者 宋作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22-23,共2页
自1988年4月至1990年4月,我们选用美国Sarns-7400血泵进行搏动性血流灌注,施行心内直视手术81例,特介绍如下。一、资料分析81例中,男31例,女50例;年龄7~51岁(平均29.42岁);体重11~64kg(平均48.52kg)。手术类型及病例数见表1。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搏动灌注
下载PDF
基于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汤建国 张志枫 +8 位作者 许家佗 史美育 屠立平 千英信 邱勇兵 王宁欣 郭喆千 李欣 郭震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7期10-15,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的影响,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评价的方法。方法将52例需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26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26例;采用Power L...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的影响,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评价的方法。方法将52例需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26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26例;采用Power Lab8/30生理仪全程记录"寸口"脉搏波、血流量、血压和泵压;计算两组患者的脉压差(ΔP)、平均动脉压力(MAP)、能量等值压力(EEP)和富余血流动力能量(SHE);检测体外循环术前后血栓弹力图(TEG)。结果 1术前两组患者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体外循环术后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非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未能检测到"寸口"脉搏波。2搏动灌注组ΔP、EEP和SHE值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组(P<0.001),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搏动灌注组凝血反应时间(R)较非搏动灌注组延长(P<0.05),凝血综合指数(CI)显著低于非搏动灌注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在增加血流灌注压力和血流搏动能量、降低血液黏度等方面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的ΔP、EEP和SHE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提示脉搏波可以作为监测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搏动灌注 “寸口”脉搏波 脉压差 能量等值压力 富余血流动力能量
下载PDF
体外循环搏动灌注对成人双瓣置换术患者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成江 张力 +2 位作者 吉冰洋 周成斌 章晓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5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搏动灌注在成人双瓣置换术中对患者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7月拟行CPB成人双瓣置换术患者共80例,男42例,女38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性灌注(pulsatile perf...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搏动灌注在成人双瓣置换术中对患者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7月拟行CPB成人双瓣置换术患者共80例,男42例,女38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性灌注(pulsatile perfusion,PP)组和非PP(non-pulsatile perfusion,NPP)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灌注流量控制在2.3~2.8 L/(min·m^2),鼻咽温控制在31℃左右,用4:1含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PP组患者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Stockert-5型CPB机的搏动模式进行PP,其余时间段采用NPP;NPP组患者全程采用平流灌注。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4 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酐(Cr)及尿素氮(BUN)浓度。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CPB中主动脉阻断后15 min(T2)、主动脉开放前(T3)、停机后30 min(T4)4个时间点抽取患者颈内静脉血及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桡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红蛋白(Hb)、乳酸(Lac)浓度;监测术中尿量。计算脑动静脉氧浓度差(AjvDO2)和氧摄取率(CERO2)。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组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在T3时明显高于N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组患者脑动静脉氧浓度差明显低于N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P组患者的氧摄取率明显低于N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P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肌酐浓度明显低于N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有患者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在CPB下成人双瓣置换术中,使用PP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脑氧代谢,对其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搏动灌注 脑氧代谢 肾功能 瓣膜手术
下载PDF
搏动灌注体外循环技术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程晨 杭东元 +2 位作者 顾达民 张科 张梦澄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1573-1579,共7页
目的:分析搏动灌注与非搏动灌注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62例心脏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搏动灌注(pulsatile perfusion,PP)组与非搏动... 目的:分析搏动灌注与非搏动灌注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62例心脏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搏动灌注(pulsatile perfusion,PP)组与非搏动灌注(non-pulsatile perfusion,NPP)组,每组31例。NPP组行NPP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PP组行搏动灌注,分别于术前1 d(T0)、术后3 d(T1)、术后7 d(T2)对患者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采用Z计分法对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进行判定,计算2组POCD发生率。此外,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中相关资料以及术后相关事件。结果:PP组CPB中尿量及ICU中尿量均高于NPP组,而停循环期间乳酸值、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均低于N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认知功能方面,在T1、T2期间,2组患者各测试项目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1期间,PP组在词汇联想及循迹连线时间方面均明显高于NPP组(均P<0.05);在T2期间,PP组与NPP组在各测试项目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早期POC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搏动灌注CPB技术虽不能改善心脏手术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但存在潜在的器官保护作用,且缩短了ICU滞留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 搏动灌注 体外循环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中搏动灌注和非搏动灌注对细胞因子影响的比较
18
作者 王少强 魏松洋 +2 位作者 马志强 郑庆杰 祁延博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第8期673-675,共3页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拟行CPB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30例。PP组在体外循环机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拟行CPB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30例。PP组在体外循环机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置,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NPP组全程均采用非搏动灌注。两组灌流量控制在2.3~2.8 L/min.m2。分别于术前(T1);CPB期间0.5(T2)、1 h(T3);CPB后2(T4)、4(T5)、8(T6)、24 h(T7)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和IL-10浓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与T1比较,两组TNF-α、IL-8、IL-10血清浓度在T2~T7均升高(P<0.01)。与NPP组比较,PP组TNF-α血清浓度在T2~T6降低(P<0.05);IL-8血清浓度在T3~T6降低(P<0.05);IL-10血清浓度在T3~T6升高(P<0.05)。结论 PP能有效地抑制TNF-α、IL-8的释放,并使IL-10的释放明显上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脏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CPB) 搏动灌注 搏动灌注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搏动灌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德奎 孙玉安 +2 位作者 潘玉美 张宝山 孙静波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 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搏动灌注与平流灌注的区别。 方法 将100 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按灌注方法不同分为搏动灌注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50 例,分别采用搏动灌注法与平流灌注法。于转流前、转流30 分钟、60 分钟、9... 目的 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搏动灌注与平流灌注的区别。 方法 将100 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按灌注方法不同分为搏动灌注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50 例,分别采用搏动灌注法与平流灌注法。于转流前、转流30 分钟、60 分钟、90 分钟和升主动脉开放时,分别测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记录术中尿量,术中、术后血红蛋白尿例数,肢体末梢皮肤温度恢复时间,正性肌力药物应用时间;观察术后引流量,记录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和心脏自动复跳例数等,然后进行对比观察研究。 结果 搏动灌注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提高,术中尿量增多,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应用时间减少,肢体末梢皮肤温度较对照组提前恢复2~3 小时,提前拔气管插管6~10 小时,转流中血小板两组无差异;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随搏动时间延长逐步增高,术中、术后血红蛋白尿例数有所增加,但两组无差异;术后渗血引流量两组无差异。 结论 搏动灌注方法较符合生理状况,明显优于平流灌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搏动灌注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搏动灌注对体外循环期间血流剪切力及血管内皮糖萼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冠华 曾剑锋 +2 位作者 李佳妮 彭成江 周成斌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1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研究应用搏动灌注对体外循环期间血流剪切力(FSS)及血管内皮糖萼(VEG)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手术患者40名,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及平流灌注组,每组患者20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预后指标、FSS、VEG及炎症反应标志物[多... 目的研究应用搏动灌注对体外循环期间血流剪切力(FSS)及血管内皮糖萼(VEG)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手术患者40名,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及平流灌注组,每组患者20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预后指标、FSS、VEG及炎症反应标志物[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硫酸乙酰肝素及趋化因子C-C型配体2(CCL2)],分析血管壁峰值剪切力(PWSS)与VEG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在主动脉开放前、停机后两个时间点,搏动组患者的PWSS均较平流组显著较高(P<0.05);搏动组患者停机后syndecan-1及CCL2的水平较低(P<0.05);搏动组患者在主动脉开放前、停机后硫酸乙酰肝素水平较低(P<0.05);PWSS与syndecan-1及硫酸乙酰肝素的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搏动灌注有利于维持体外循环期间FSS,对于VEG的保护及缓解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灌注 体外循环 血流剪切力 血管内皮糖萼 多配体蛋白聚糖-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