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摩罗识与本觉——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
1
作者 圣凯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3期106-118,共13页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由于受到地论学派的影响,北地摄论师提出阿摩罗识为第九识,或以"二无我真如"为阿摩罗识,或以智是无为法。灵润主张阿黎耶识具有真俗二谛,慧远以"心真如门&q...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由于受到地论学派的影响,北地摄论师提出阿摩罗识为第九识,或以"二无我真如"为阿摩罗识,或以智是无为法。灵润主张阿黎耶识具有真俗二谛,慧远以"心真如门"为阿摩罗识,受到中国思想界的"体用"思想以及《起信论》的影响,阿黎耶识"体无生灭,用有生灭",则成为摄论师的共同看法。以佛性、本觉来解释"阿摩罗识",是隋唐佛教界的普遍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论师 阿摩罗识 本觉 真如 体用
下载PDF
真妄与心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
2
作者 圣凯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6年第2期80-90,共11页
本文依敦煌本《摄大乘论章》以及道基《摄论章》,探讨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道基是综合、概括真谛所有的译典,是属于完全继承真谛的心识论,即使是用引用《楞伽经》、《十地经论》,亦是其与虚妄唯识相应的一面;而《摄大乘论章》则融合地... 本文依敦煌本《摄大乘论章》以及道基《摄论章》,探讨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道基是综合、概括真谛所有的译典,是属于完全继承真谛的心识论,即使是用引用《楞伽经》、《十地经论》,亦是其与虚妄唯识相应的一面;而《摄大乘论章》则融合地论师的心识思想,但是仍然以摄论学派为主,可见是受地论学派影响的摄论师;其作者考定为灵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大乘论章》 摄论章》摄论师 心识论
下载PDF
论唯识学说新译与旧译的差异
3
作者 韩廷杰 《中华文化论坛》 2001年第3期107-110,共4页
印度大乘佛教的唯识学派在译解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由于思想发展和传承不同,渐次分成三大系统:地论师、摄论师和唯识宗。本文对地、摄两派与唯识宗在有关前六识、第七、八两识等问题上的差异之处作了叙述和解释,有助于人们理解唯识学... 印度大乘佛教的唯识学派在译解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由于思想发展和传承不同,渐次分成三大系统:地论师、摄论师和唯识宗。本文对地、摄两派与唯识宗在有关前六识、第七、八两识等问题上的差异之处作了叙述和解释,有助于人们理解唯识学说新译和旧译何以不同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派 地论 摄论师 唯识宗
下载PDF
智顗“一念心”的解脱论内涵
4
作者 李四龙 《佛学研究》 2002年第0期140-150,共11页
南北朝时期,地论师、摄论师都在“心意识”之外求证“真心”,无法从理论上保证众生解脱成佛的逻辑必然性。智头则认为,解脱成佛不必离开“心意识”。“心意识”也就是他所说的“一念心”,是无明与法性和合的“一念心”。按照《华严经》... 南北朝时期,地论师、摄论师都在“心意识”之外求证“真心”,无法从理论上保证众生解脱成佛的逻辑必然性。智头则认为,解脱成佛不必离开“心意识”。“心意识”也就是他所说的“一念心”,是无明与法性和合的“一念心”。按照《华严经》“唯心偈”,“心”、佛、众生”三法无差,一念心适用于十法界的一切众生:一念心即具十法界,每个法界的一念心都可以呈现十法界。这种彼此的相互涵摄,智头称之为“十界互具”。所以,本文把智头解脱论的特点概括为“互具相即”。“一念三千”是智头所描述的解脱境界,他用三千世间代表一切法,在一念心与一切法之间,既不是一念心生起一切法,也不是一念心含藏一切法。众生在观察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时,应当明白一切众生始终处在“互具相即” 的关系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论 摄论师 起信论 智顗
下载PDF
关于“地论师”这一称呼 被引量:1
5
作者 吉津宜英 王征 《宗教研究》 2011年第1期43-59,共17页
一、前言自从凝然(1240-1321)述及中国佛教中存在十三个宗派以来~①,我们就将地论宗这一宗派或学派的存在作为常识来接受,并将此宗派或学派所属的僧人称为地论师。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常将地论宗与摄论宗、三论宗并列,以独立的篇幅... 一、前言自从凝然(1240-1321)述及中国佛教中存在十三个宗派以来~①,我们就将地论宗这一宗派或学派的存在作为常识来接受,并将此宗派或学派所属的僧人称为地论师。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常将地论宗与摄论宗、三论宗并列,以独立的篇幅来讨论,似乎地论宗或地论学派的存在已经是既定的事实~②。而在中国佛教史的相关著作中一般认为,地论宗是依菩提流支三藏所译的《十地经论》而兴起的,但之后被奉持真谛三藏所传摄论学的势力压倒,而到了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论 摄论师
原文传递
真识与妄识之辨: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维中 《哲学门》 2000年第1期172-185,共14页
本文以真识与妄识之辨为线索,对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唯识学说的心性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作者认为,唯识学争论的中心在于如何将净、染与真、妄二性落实于八识之中。地论师的分派,根源于对“一心”性质的不同解释。北道以为第八识... 本文以真识与妄识之辨为线索,对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唯识学说的心性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作者认为,唯识学争论的中心在于如何将净、染与真、妄二性落实于八识之中。地论师的分派,根源于对“一心”性质的不同解释。北道以为第八识是染净混杂的;而南道的法上则将第七识定义为“阿黎耶识”,以“法性真如”为第八识。真谛及其“摄论师”则将第八识定义为染净、真妄并陈的和合识,而成立以“真如为体”的第九“无垢识”。“摄论师”出而地论北道消融于其中,于是有地论南道与摄论师在心性论上的对峙。前者以真心言第八识,妄心言第七识,后者则以“九识说”厘定真如心与众生心。这些讨论,尽管有些混乱,但却对隋唐佛学发生了重大影响。以往,学界习惯于以玄奘所传学说为正宗,而对唯识古学多有贬抑。其实,唯识古学才是隋唐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的最重要的思想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识 妄识 唯识古学 地论 摄论师 八识 一心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的主流及前景展望
7
作者 吴可为 《法音》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15-18,共4页
编者按为随喜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活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教授在中文系陈允吉教授帮助下,组织哲学、中文二系攻读佛教哲学、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共9篇)。这些文章风格各异,论述范围相当广... 编者按为随喜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活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教授在中文系陈允吉教授帮助下,组织哲学、中文二系攻读佛教哲学、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共9篇)。这些文章风格各异,论述范围相当广泛,虽间或有稚嫩之处,但立论中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唯识学 佛学研究 佛教哲学 西方哲学 地论 摄论师 如来藏
原文传递
佛教和中国古代哲学
8
作者 杜继文 《文史知识》 1986年第10期38-41,共4页
佛教有多层次的结构。作为一种观察世界和指导实践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法,它的哲学是制约它的其它层次的核心,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不了解佛教的世界观,就无法全面把握汉魏以来的中国哲学。
关键词 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 思维方法 汉魏 般若学 唯识学 佛教哲学 佛性论 法身 摄论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