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6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蓬安桐桷寨摩崖造像调查与初步研究
1
作者 赵双全 陈佳 +1 位作者 袁子東 余昆 《文物春秋》 2024年第1期39-52,共14页
桐桷寨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蓬安县长梁乡桐桷寨村,现存造像12龛47尊,造像内容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双菩萨、七佛等。结合龛型和造像特征分析,该处造像开凿于初唐时期。七佛题材造像较有特色,在继承川北地区七佛... 桐桷寨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蓬安县长梁乡桐桷寨村,现存造像12龛47尊,造像内容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双菩萨、七佛等。结合龛型和造像特征分析,该处造像开凿于初唐时期。七佛题材造像较有特色,在继承川北地区七佛横向布局的基础上,增加了菩提树装饰和二弟子等新的元素,丰富了川北地区七佛造像的图像内容。桐桷寨摩崖造像是南充地区较为少见的未经改刻且造像特征明显、雕刻精美的初唐时期摩崖造像,为研究南充地区的宗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桷寨摩崖造像 四川蓬安 饰耳佛像 七佛 川北地区
下载PDF
勒石名山 辉映赣鄱 江西古代摩崖石刻概述
2
作者 赵蕾(文/图) 陈书迁(文/图) 《大众考古》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石壁上墓刻文字以记事记景,其起源于远古的记事方式,兴盛于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以来连绵不断。广义的摩崖石刻既包括文字题刻,还包括石质造像、岩画等。
关键词 摩崖石刻 勒石 北朝时期 唐宋元明清 造像
下载PDF
共享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以桂林西山摩崖造像为例
3
作者 黄铮 叶建新 《中国名城》 2024年第4期83-88,共6页
文化景观遗产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遗产保护利用的主导权在政府,公众缺少话语权,近年来,公众参与遗产保护传承的意愿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众参与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立... 文化景观遗产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遗产保护利用的主导权在政府,公众缺少话语权,近年来,公众参与遗产保护传承的意愿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众参与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立足于桂林地域文化特征,借助数字化平台,尝试以共享文化景观遗产的视角,从“线下+线上”相结合、空间有机更新、社区共享的角度去讨论如何数字化共享桂林西山摩崖造像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创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研究认为,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文化景观遗产有效的保护手段,共享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展现出遗产保护传承的未来走向。研究结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共享提供设计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遗产 共享 数字化 桂林 摩崖造像
下载PDF
丹霞山北宋时期摩崖石刻的初步考察
4
作者 李小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5期150-153,共4页
以丹霞地貌闻名世界的丹霞山是广东省内面积最大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与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合称“广东四大名山”。历史上,丹霞山人文景观荟萃,遍布的摩崖石刻是其人文发展的重要见证,最早的摩崖石刻可追溯至宋代,多与寺院有关... 以丹霞地貌闻名世界的丹霞山是广东省内面积最大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与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合称“广东四大名山”。历史上,丹霞山人文景观荟萃,遍布的摩崖石刻是其人文发展的重要见证,最早的摩崖石刻可追溯至宋代,多与寺院有关,锦石岩寺、金龟岩庙内的几题宋代摩崖石刻为探究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摩崖石刻 文化遗存 寺庙
下载PDF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岩石理化性质研究——以重庆市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区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杨阳 刘汉龙 +6 位作者 张良帅 刘海军 熊华山 叶琳 王鲁琦 韩绍康 仉文岗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以重庆市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区为工程背景,通过开展野外勘测及岩石试样的理化性质测试,提出一种针对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理化性质研究方法,即跨尺度分析方法。室内试验采用宏观试验及微观试验,宏观试验包括三轴试验和直剪试验,微观试验... 以重庆市石佛寺遗址摩崖造像区为工程背景,通过开展野外勘测及岩石试样的理化性质测试,提出一种针对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理化性质研究方法,即跨尺度分析方法。室内试验采用宏观试验及微观试验,宏观试验包括三轴试验和直剪试验,微观试验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采用宏观试验测得样品的基本力学参数;通过电镜分析可知,试样为标准的砂岩,孔隙率较大,表明其对水的敏感性较高,在长期干湿循环作用下,其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即典型的水岩相互作用;XRD衍射试验表明,由于砂岩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故其水理性质较差,抗风化能力较弱,这是导致其风化的主要原因。地质雷达勘测及辅助声波探测表明,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该方法对文物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跨尺度科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跨尺度分析 石质文物 摩崖造像 理化性质分析
下载PDF
从摩崖石刻看明代的乡村叙事——以上甘棠村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徐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6-92,共7页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乡村叙事的方式之一,有着勒石为记、传之久远的特点。湖南江永上甘棠村存有11方明代石刻,内容主要包括称颂地方官功绩、歌咏上甘棠村景色、赞誉公共性工程的兴修等,展现了明代内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石刻内...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乡村叙事的方式之一,有着勒石为记、传之久远的特点。湖南江永上甘棠村存有11方明代石刻,内容主要包括称颂地方官功绩、歌咏上甘棠村景色、赞誉公共性工程的兴修等,展现了明代内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石刻内容表明,乡绅是明代乡村的核心人物,他们以符合儒学标准的德行引领村民知恩图报、崇尚文教、仁爱至善、造福乡里。一代代村民则在反复吟咏石刻文献的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并将之融入日常言行。摩崖石刻叙事将有形的人物、景观、事件转化为乡村的精神内核,对中国古代乡村的长期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摩崖石刻 乡村叙事 道德教化
下载PDF
南岭民族走廊摩崖石刻的文学书写及其传播与价值
7
作者 肖献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49-157,共9页
南岭民族走廊摩崖文学是以交通为中心的文学。元结是南岭摩崖文学的开创者,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南岭摩崖文学的发展。南岭摩崖文学创作群体以客籍作家为主,但明清时期本土作家的兴起对摩崖文学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南岭摩崖文学的作者追... 南岭民族走廊摩崖文学是以交通为中心的文学。元结是南岭摩崖文学的开创者,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南岭摩崖文学的发展。南岭摩崖文学创作群体以客籍作家为主,但明清时期本土作家的兴起对摩崖文学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南岭摩崖文学的作者追求个人功名、事业、文章的万世不朽,这决定了摩崖文学与贬谪文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南岭摩崖文学是高度集群性与关联性的统一,强烈复古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鲜明地域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文人对摩崖作品的吟咏随文人分散到各地而传播,拓片也对摩崖作品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南岭摩崖文学对促进本土作家群体的生成、南岭地区各民族的内部融合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民族走廊 元结 摩崖石刻 文学性 传播
下载PDF
重庆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的调查发现与初步研究
8
作者 牛英彬 莫骄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6,共10页
重庆市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是嘉陵江下游地区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主要发现有1龛摩崖造像和12龛摩崖瘗龛,这是一处专门为埋葬僧人所营建的瘗龛群。摩崖造像是配合摩崖瘗龛的营建而特意开凿的,具有解救亡僧出离... 重庆市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是嘉陵江下游地区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主要发现有1龛摩崖造像和12龛摩崖瘗龛,这是一处专门为埋葬僧人所营建的瘗龛群。摩崖造像是配合摩崖瘗龛的营建而特意开凿的,具有解救亡僧出离地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能。它们与唐宋时期的相思寺有密切的联系,属于该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为今后研究寺院、摩崖造像和僧人墓葬的布局和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造像 摩崖瘗龛 寺院 五代至宋代
下载PDF
摩崖造像断代的几种方法
9
作者 符永利 赵双全 《大众考古》 2023年第10期19-26,共8页
摩崖造像是古人宗教信仰、雕刻技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研究摩崖造像,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年代问题。摩崖造像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判断造像年代的方法较为固定。从目前已有的成果来看,判断摩崖造像的年代主要有三种方... 摩崖造像是古人宗教信仰、雕刻技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研究摩崖造像,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年代问题。摩崖造像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判断造像年代的方法较为固定。从目前已有的成果来看,判断摩崖造像的年代主要有三种方法——题记、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题记断代能具体到年号,而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只能得出相对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造像 考古地层学 雕刻技艺 几种方法 考古类型学 宗教信仰 题记 断代
下载PDF
以大鸣山摩崖石刻为例将地方文化融入课程开发的思考
10
作者 林岩 张婷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年第6期169-170,共2页
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国的素质教育以学校课程为落脚点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以大鸣山石刻文化为切入点,充分融入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 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国的素质教育以学校课程为落脚点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以大鸣山石刻文化为切入点,充分融入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凸显地方特色,传承地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地方文化 大鸣山 摩崖石刻
下载PDF
永州摩崖石刻文化英译过程中“三维”的适应和选择
11
作者 刘婷 刘志颖 《文存阅刊》 2023年第5期0050-0052,共3页
本文以生态翻译为理论背景,探讨了在永州摩崖石刻文化英译过程中“三维”特征的适应和选择问题。生态翻译强调“考虑译者、读者和目的语文化”,将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在永州石刻文化的英译中,生态翻译理念尤为重... 本文以生态翻译为理论背景,探讨了在永州摩崖石刻文化英译过程中“三维”特征的适应和选择问题。生态翻译强调“考虑译者、读者和目的语文化”,将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在永州石刻文化的英译中,生态翻译理念尤为重要,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保留永州摩崖石刻文化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通过生态翻译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永州摩崖石刻文化英译过程中“三维”的适应和选择的策略,以期为翻译人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最终达到文化旅游外宣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州 摩崖石刻文化 英译过程 “三维”的适应和选择
下载PDF
川渝摩崖石刻 在巴山蜀水悬崖上一路绽放
12
作者 陈科龙 《今日重庆》 2023年第9期42-45,共4页
中晚唐时期,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次凋零之际,方兴未艾的川渝摩崖石刻为我们留存了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川渝摩崖石刻大都是在嘉陵江、岷江流域两岸及旧官道的崖壁上,比较著名和保存较好的有: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夹江千佛岩摩崖造... 中晚唐时期,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次凋零之际,方兴未艾的川渝摩崖石刻为我们留存了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川渝摩崖石刻大都是在嘉陵江、岷江流域两岸及旧官道的崖壁上,比较著名和保存较好的有: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绵阳西山观摩崖造像、大足和安岳的五代两宋时期摩崖造像、乐山龙泓寺摩崖造像及乐山大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造像 摩崖石刻 石窟造像 乐山大佛 岷江流域 五代两宋 中晚唐时期 夹江千佛岩
下载PDF
西藏拉萨市协村杰丁噶七政宝与八吉祥摩崖石刻造像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星辰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50,162,共11页
杰丁噶摩崖石刻是近几年新发现的西藏后弘期早期摩崖石刻造像群,其中现存一铺七政宝与八吉祥组合石刻造像。从七政宝的图像样式推断,作品年代大致为9世纪晚期至11世纪。杰丁噶石刻作为卫藏腹地拉萨河谷早期摩崖石刻造像群,对于研究卫藏... 杰丁噶摩崖石刻是近几年新发现的西藏后弘期早期摩崖石刻造像群,其中现存一铺七政宝与八吉祥组合石刻造像。从七政宝的图像样式推断,作品年代大致为9世纪晚期至11世纪。杰丁噶石刻作为卫藏腹地拉萨河谷早期摩崖石刻造像群,对于研究卫藏腹地的佛教思想、艺术面貌,提供了重要且珍贵的实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丁噶 七政宝 摩崖石刻 莫高窟386窟 后弘期初期
下载PDF
操控论视角下中国摩崖石刻翻译策略研究--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
14
作者 周思颖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7期3-7,共5页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大量古代典籍和近现代文学作品被译成外文,广为流传,而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广泛存在于名胜古迹中的摩崖石刻却鲜有译文。因此,摩崖石刻虽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却鲜为外国游客所知。本文以桂...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大量古代典籍和近现代文学作品被译成外文,广为流传,而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广泛存在于名胜古迹中的摩崖石刻却鲜有译文。因此,摩崖石刻虽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却鲜为外国游客所知。本文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探讨操控论视角下,摩崖石刻文本的选译原则和一般翻译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的摩崖石刻艺术“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石刻 操控论 文化旅游
下载PDF
四川仁寿能仁寺摩崖造像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15
作者 李妍颖 杨洁 《收藏与投资》 2023年第10期104-106,共3页
能仁寺摩崖造像作为重要国保单位,是四川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具有研究保护的价值。为响应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文化自信,现对能仁寺摩崖造像保存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当前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 能仁寺摩崖造像作为重要国保单位,是四川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具有研究保护的价值。为响应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文化自信,现对能仁寺摩崖造像保存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当前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未来保护与利用对策,为能仁寺摩崖造像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仁寺摩崖造像 现状调查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摩崖石刻历史与艺术价值探析——以宁波地区摩崖石刻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朝霞 《书画世界》 2023年第6期80-82,共3页
摩崖石刻作为一种古代的艺术,记录了历史,也展示了书法之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摩崖石刻各具特色,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为名家手笔,为自然山水加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笔者以宁波地区现存的摩崖石刻为例,从内容分类到书法艺术特色进行... 摩崖石刻作为一种古代的艺术,记录了历史,也展示了书法之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摩崖石刻各具特色,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为名家手笔,为自然山水加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笔者以宁波地区现存的摩崖石刻为例,从内容分类到书法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寻摩崖石刻中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石刻 宁波地区 历史与艺术
下载PDF
西江流域摩崖石刻书法艺术审美教育路径——以广西桂林市为例
17
作者 黄振中 胡倩如 周志峰 《天工》 2023年第25期70-72,共3页
摩崖石刻书法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独特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西江流域摩崖石刻,尤其是桂林的摩崖石刻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对丰富当代社会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以适切的路径开发西江流... 摩崖石刻书法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独特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西江流域摩崖石刻,尤其是桂林的摩崖石刻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对丰富当代社会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以适切的路径开发西江流域摩崖石刻书法资源,对加强书法审美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流域 摩崖石刻 书法审美
下载PDF
各民族共同守护边疆的实证:拉萨布达拉山噶尔弼汉文摩崖文本及价值
18
作者 成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8,共8页
噶尔弼汉文摩崖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之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将领噶尔弼所撰刻,是此次行动后刻制于西藏拉萨的汉文摩崖六处之一。噶尔弼汉文摩崖在六处摩崖中唯一记载康熙末第二次驱准保... 噶尔弼汉文摩崖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之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将领噶尔弼所撰刻,是此次行动后刻制于西藏拉萨的汉文摩崖六处之一。噶尔弼汉文摩崖在六处摩崖中唯一记载康熙末第二次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首次由川藏道入藏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该摩崖刻制后,经入藏官员人士收集,以“用昭万世摩崖”“征西将军噶碑”“定西将军噶尔弼平定西藏碑记”“前藏布达拉山东崖下第一碑文”等名流传于世。文章依据驻藏大臣著作、川藏地方志所录碑(摩崖)文,根据仵君魁、邓锐龄二位先生的识读与考证,对此摩崖内容及流传文本等作进一步研究,分析噶尔弼汉文摩崖为何出现多个文本,梳理对比不同文本,指出雍正《四川通志》所载文本对后世的影响,探讨此摩崖在补史证史、清代川藏道开辟、推动汉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尔弼汉文摩崖 边塞纪功碑 雍正《四川通志》 国家统一 川藏道
下载PDF
九日山摩崖石刻危岩体成因分析及加固工作方法论述
19
作者 何春燕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第18期181-183,共3页
针对九日山危岩体存在崩塌、滑移、倾倒的问题,论文以九日山危岩体为例,叙述了常见的加固措施,分析了危岩体机理现状,同时针对其成因进行了探究,采用微型锚杆结合裂隙灌浆和砌筑的方法解决了石刻周边危岩体存在的安全隐患,对石刻本体的... 针对九日山危岩体存在崩塌、滑移、倾倒的问题,论文以九日山危岩体为例,叙述了常见的加固措施,分析了危岩体机理现状,同时针对其成因进行了探究,采用微型锚杆结合裂隙灌浆和砌筑的方法解决了石刻周边危岩体存在的安全隐患,对石刻本体的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结果表明:以锚杆为主的加固以及以砌筑为主的加固方法的运用,均有利于提高危岩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日山 摩崖石刻 危岩体 成因分析 加固方法
下载PDF
邓会在厦门的摩崖石刻探析
20
作者 高黎 《福建文博》 2023年第3期52-58,共7页
邓会在厦门留下四处摩崖石刻,与明郑历史有重要关联。结合史料分析,邓会所任南明户部主事一职,即郑成功所设六官中的“户官”,同一时期明郑曾出现多位户官并存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邓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这在石刻内容中可以清晰显现。... 邓会在厦门留下四处摩崖石刻,与明郑历史有重要关联。结合史料分析,邓会所任南明户部主事一职,即郑成功所设六官中的“户官”,同一时期明郑曾出现多位户官并存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邓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这在石刻内容中可以清晰显现。他在与僧侣交往中使用过另一别号“素庵”,反映了他因仕途起伏所引起的思想变化。邓会是明郑时期在厦门任地方官时间最长的一位,加强对邓会在厦门活动的研究,挖掘文物史迹内涵,还原历史真相,对于深化厦门地方史和郑成功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郑 邓会 厦门 摩崖石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