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与药:鲁迅、陈撄宁道教观歧异与民族精神建构
1
作者 伍金霞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鲁迅从文化内省角度,以道教为国家民族落后的病源;陈撄宁从文化抗争角度,以道教为抵抗他国文化侵略的良药。在晚清民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语境中,知识分子的个体意识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他们对道教的不同认知,成为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从文化内省角度,以道教为国家民族落后的病源;陈撄宁从文化抗争角度,以道教为抵抗他国文化侵略的良药。在晚清民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语境中,知识分子的个体意识与民族国家话语交织,他们对道教的不同认知,成为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抗日浪潮中建构民族话语的重要依据。鲁迅对以道教为根柢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欲重塑现代性、健全独立的民族性格;陈撄宁在“淞沪抗战”后,明确主张以道教为“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撄宁 道教 国民性 民族精神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婴宁》与《庄子》“撄宁”之关系——结合“撄宁”本义重新解读“婴宁”形象的意涵
2
作者 朱诗音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7期46-49,共4页
关于《聊斋志异》中“婴宁”形象与《庄子》中“撄宁”的关系在学术界至今仍存在争议,但种种迹象表明,蒲松龄笔下之“婴宁”确与庄子所论述之“撄宁”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婴宁”形象很可能便是蒲松龄基于自己对“撄宁”境界的理解... 关于《聊斋志异》中“婴宁”形象与《庄子》中“撄宁”的关系在学术界至今仍存在争议,但种种迹象表明,蒲松龄笔下之“婴宁”确与庄子所论述之“撄宁”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婴宁”形象很可能便是蒲松龄基于自己对“撄宁”境界的理解感悟而创作演化出来的。从这一角度出发,再基于文本去重新解读《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形象,可以更深入地发掘出其文本内涵的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撄宁 《聊斋志异》 婴宁形象 新解
下载PDF
男女性别的双重变奏——以陈撄宁和吕碧城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侯杰 秦方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8-122,共5页
在近代中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男权至上的社会关系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拟透过近代道教学者陈撄宁与女词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吕碧城的讲道与求道活动,探讨男性出于挽救国家危亡和道教颓势等原因,关注女性包括宗教情感在内的各方面问题... 在近代中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男权至上的社会关系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拟透过近代道教学者陈撄宁与女词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吕碧城的讲道与求道活动,探讨男性出于挽救国家危亡和道教颓势等原因,关注女性包括宗教情感在内的各方面问题;而女性主体意识也随着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逐渐萌生,并支配其作出抉择。女性在受到男性引导的同时,也对男性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撄宁 吕碧城 道教 主体意识
下载PDF
论陈撄宁对道教与科学之关系的调适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延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57,共7页
宗教如何适应现实社会,应对西方科技的挑战?陈撄宁先生调适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将道教的神仙养生术独立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仙学体系,认为仙学与科学相近,并援科学以改造仙学,弘扬道教的神仙养生之术。这是一个宗教改革家为挽救道教而采取... 宗教如何适应现实社会,应对西方科技的挑战?陈撄宁先生调适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将道教的神仙养生术独立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仙学体系,认为仙学与科学相近,并援科学以改造仙学,弘扬道教的神仙养生之术。这是一个宗教改革家为挽救道教而采取的迂回战术,既坚持传统的仙道学说,又把科学融入仙学。这也是道教神仙学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必然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仙学 科学 道教
下载PDF
浅析陈撄宁的内丹基本理论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常春 吴振亚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24,共6页
陈撄宁是近现代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道教学者。他主张,内丹学不便墨守成规,而要随时代进行演变与改进。本文通过对陈撄宁的性命双修论、内丹派别论、内丹入门之门径和条件、内丹口诀论、止火火候论、内丹学之原则以及内丹学之社会功能之... 陈撄宁是近现代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道教学者。他主张,内丹学不便墨守成规,而要随时代进行演变与改进。本文通过对陈撄宁的性命双修论、内丹派别论、内丹入门之门径和条件、内丹口诀论、止火火候论、内丹学之原则以及内丹学之社会功能之分析,可见他的内丹思想既继承前人,又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内丹
下载PDF
陈撄宁解《庄》的特点与得失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德龙 高深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9-114,共6页
陈撄宁是近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对老庄道家之学有精深研究。其《〈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以《庄》解《庄》","以现代科学解《庄》",体现了独特的学术个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对庄老关系的理解、《庄子》的价值... 陈撄宁是近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对老庄道家之学有精深研究。其《〈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以《庄》解《庄》","以现代科学解《庄》",体现了独特的学术个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对庄老关系的理解、《庄子》的价值等方面的说解则有失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庄学 以《庄》解《庄》
下载PDF
化其道:论庄子的“撄宁”
7
作者 许家瑜(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52,共6页
关于什么是终极实在与终极价值,人们一般更多关注名词性的那部分内容。如果转换思路,考察与之相关的动词性内容,会发现道家思考“道”的关键在于反转西周以来该词所具有的目的论层面的规范性内涵。从“得道”“谋道”“循道”“行道”,... 关于什么是终极实在与终极价值,人们一般更多关注名词性的那部分内容。如果转换思路,考察与之相关的动词性内容,会发现道家思考“道”的关键在于反转西周以来该词所具有的目的论层面的规范性内涵。从“得道”“谋道”“循道”“行道”,到《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和“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进而到《庄子》的“不道之道”“浮游于道”“不如两忘而化其道”等,可以看出,道家总是以一种旨在颠覆和重新定义“道”的方式扬弃它先前的含义,并将“道路”的规范性隐喻转变为“撄宁”之“水”的隐喻。“道”原本是朝向预期价值的有意识行动或特定的理想政治秩序,但在老庄哲学中却具有完全相反的意味:通过消除所有作为目标的、有意识的价值,以实现其无目的的行为。庄子将“忘”与“化其道”关联起来,提出非目的性的创造性转化,使充实的无意识经验从道德性判断与社会性功能中解放出来,并以此作为万物相互创造的生命力之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撄宁
下载PDF
陈撄宁和胡海牙师徒的养生实践及现代意义
8
作者 程志立 赵明宇 +1 位作者 曹向阳 程志强 《国学(汉斯)》 2016年第2期9-20,共12页
陈撄宁(1880~1969)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养生学家,他所倡导的仙学养生和静功疗养法在上世纪曾经广泛传播,海内外影响巨大,一些名医、名流乃至高级领导人都曾与他有过学习交流,以至于被称为新仙学养生学派。他的学术传承人胡海牙(1914~2013)... 陈撄宁(1880~1969)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养生学家,他所倡导的仙学养生和静功疗养法在上世纪曾经广泛传播,海内外影响巨大,一些名医、名流乃至高级领导人都曾与他有过学习交流,以至于被称为新仙学养生学派。他的学术传承人胡海牙(1914~2013)先生是我国当代名老中医,他继承和发扬陈撄宁仙学养生的思想,立足于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借鉴道家养生方术和内丹修炼理论和方法,在陈撄宁先生静功疗养法的基础上,经过自身长期实践体验,总结提炼出了“听皮肤呼吸”的养生法门,在海内外影响广泛。在当前我国医疗体制尚不完善、老龄化日益加剧、环境日益恶化、医疗模式逐渐转变、健康服务亟待加强和民族文化亟需重建的状况下,他们师徒二人的亲身实践与养生成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胡海牙 养生实践 现代意义
下载PDF
科学阐释道教文化的得失刍议——民国时期陈撄宁的仙道观之反思
9
作者 吴振亚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52-56,共5页
陈撄宁是近现代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道教学者。他主张内丹学不便墨守成规,而要随时代进行演变与改进。道教内丹学主张,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即人道与仙道是顺逆的关系。这是内丹学的基本原理——仙道观。与以前的内丹学相比,陈撄宁把内丹... 陈撄宁是近现代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道教学者。他主张内丹学不便墨守成规,而要随时代进行演变与改进。道教内丹学主张,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即人道与仙道是顺逆的关系。这是内丹学的基本原理——仙道观。与以前的内丹学相比,陈撄宁把内丹学之“道”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合二为一,用科学来诠释“人道与仙道”关系。而同时代的内丹家,除了吕纯一、魏尧等人基本上继承了前人的“人道与仙道”关系思想。可见,陈撄宁的仙道观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对今日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但从陈撄宁的仙道观来看,主张“现代仙学的兴起”的观点是片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内丹 仙道观
下载PDF
当代新道家的道统意识及其文化意义——兼论陈撄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10
作者 刘延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63-67,共5页
当代新道家应该是站在时代前列,回应现代新儒家、新佛家和现代西方文明,以图复兴道家文化的一代大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撄宁才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道家的开拓型人物;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 当代新道家应该是站在时代前列,回应现代新儒家、新佛家和现代西方文明,以图复兴道家文化的一代大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撄宁才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道家的开拓型人物;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新道家学说的努力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新道家 撄宁 道统意识 现代意义
下载PDF
陈撄宁生年及就读安徽高等学堂诸事辨疑
11
作者 谷卿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陈撄宁是近现代中国道教转型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其生平尚有许多异说。据其自传及其他材料,大致可推定陈撄宁的诞辰在公历1880年12月31日,曾考入安徽高等学堂,循依主持校务的严复所规设的西学专业政法方向学习,但学未及三年,就因... 陈撄宁是近现代中国道教转型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其生平尚有许多异说。据其自传及其他材料,大致可推定陈撄宁的诞辰在公历1880年12月31日,曾考入安徽高等学堂,循依主持校务的严复所规设的西学专业政法方向学习,但学未及三年,就因痨疾复发而中途辍学。学界关于陈撄宁曾就读于政法(法政)学堂及其为严复学生之说,皆不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安徽高等学堂 严复 辨疑
下载PDF
陈撄宁的女丹修仙思想初探
12
作者 吴大振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31-133,共3页
本文简述了陈撄宁的生平以及他女丹思想的渊源,并从男女修仙平等思想、女丹修仙方法、女子修仙与年龄、女丹派别四个方面对其女丹修仙思想进行初探。它指出陈撄宁在近现代新的形势下,发扬道教文化的女丹修仙思想,促进道教的发展。
关键词 撄宁 女丹修仙
下载PDF
试论陈撄宁仙学的实质及其独立性
13
作者 傅凤英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7-52,共6页
20世纪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兴起,道教日渐式微。为了争取道教的存在空间,陈撄宁以其慧眼卓识,高瞻远瞩地为道教的前途另辟一条径路——提倡"仙学"独立。陈撄宁率先提出"仙学",但他提倡的仙学不同于古代的神仙学,而是... 20世纪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兴起,道教日渐式微。为了争取道教的存在空间,陈撄宁以其慧眼卓识,高瞻远瞩地为道教的前途另辟一条径路——提倡"仙学"独立。陈撄宁率先提出"仙学",但他提倡的仙学不同于古代的神仙学,而是一种贯通三元丹法的丹道学,其重点是内丹养生学。陈撄宁的仙学区别于古代的神仙学,又区别于儒、释、道三家,其根本在于仙学讲"长生",讲"我命在我不在天",仙学是可以改造人生命存在状态的养生学,可以补救人生的缺憾。仙学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性命双修的内丹养生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仙学 内丹 养生学
下载PDF
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特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延刚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0-72,共3页
陈撄宁仙学思想是近现代史上道教界应对时势的一次复兴道教文化的理论创新 ,他以卓尔不群的仙学独立思想和震聋发聩的仙道救国论 ,改革道教 ,调适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开创了近现代道教的爱国主义传统 ,以当仁不让的“道统”意识上接千年... 陈撄宁仙学思想是近现代史上道教界应对时势的一次复兴道教文化的理论创新 ,他以卓尔不群的仙学独立思想和震聋发聩的仙道救国论 ,改革道教 ,调适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开创了近现代道教的爱国主义传统 ,以当仁不让的“道统”意识上接千年中华道家文化的修道养生之学 ,下启当今的“生活道教”理念 ,开创了中国道教现代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仙学 道教 现代化
下载PDF
太虚、陈撄宁与佛、道两家的现代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延刚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58-160,共3页
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 ,释、道二家是学术关注较少的领域 ,该文通过对太虚人间佛教思想和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对比研究 ,在学术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二者分别代表佛、道二家回应近代中国社会 ,迎接西方科学... 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 ,释、道二家是学术关注较少的领域 ,该文通过对太虚人间佛教思想和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对比研究 ,在学术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二者分别代表佛、道二家回应近代中国社会 ,迎接西方科学文明的挑战而对中国佛、道二教的现代化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从宏观上历史地分析了二者在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人间佛教 撄宁 仙学 现代化
下载PDF
“撄宁”人间世——庄子哲学之生命主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阳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22-27,42,共7页
《庄子》的生命主题可以用《庄子·大宗师》一篇中的'撄宁'一词概括,'撄宁'就是在纷乱中保持内心的安定、宁静。庄子生命哲学的主题便是探索如何在乱世中安顿个体生命,他以'撄宁人间世'的方式启示着人们:... 《庄子》的生命主题可以用《庄子·大宗师》一篇中的'撄宁'一词概括,'撄宁'就是在纷乱中保持内心的安定、宁静。庄子生命哲学的主题便是探索如何在乱世中安顿个体生命,他以'撄宁人间世'的方式启示着人们:只有解开外物对于心灵的束缚,才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回归生命的本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应对人世间种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命主题 撄宁
下载PDF
陈撄宁与佛教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87,共9页
民国时期"仙学"代表人物陈撄宁曾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早年曾遍览佛藏,主张"三教一贯",后则倡导"仙学独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陈撄宁曾对其早期倡导的"仙学"有所反思,再度亲近佛教。陈撄... 民国时期"仙学"代表人物陈撄宁曾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早年曾遍览佛藏,主张"三教一贯",后则倡导"仙学独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陈撄宁曾对其早期倡导的"仙学"有所反思,再度亲近佛教。陈撄宁之所以极力主张"仙学独立"乃至"仙佛判决",除起因于对传统道教的失望以及对佛教批评的不满,可能还有二十世纪初传统宗教遭受"新文化运动"冲击的缘故;至于后来陈撄宁减少有关"仙学"的议论并对"仙学独立"有所反思,则一方面是"感于"佛教太虚法师的"洪度雅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其夫人吴彝珠患病离世的影响,同时还与他对于传统道教的"纠结"情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近代道教 仙学 佛教
下载PDF
心理学视角的庄子撄宁解 被引量:1
18
作者 奚彦辉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2-396,共5页
“撄宁”乃是《庄子•大宗师》中提出的一种境界理念,用以形容得道者不为外在纷仍所扰而能保持内在之定静心。庄子撄宁观以卮言的叙事喻显了这样的至理,即以宇宙的想象力观待万物,以虚阔之境界心映照死生,则一切纷扰都将因洞明玄览而无... “撄宁”乃是《庄子•大宗师》中提出的一种境界理念,用以形容得道者不为外在纷仍所扰而能保持内在之定静心。庄子撄宁观以卮言的叙事喻显了这样的至理,即以宇宙的想象力观待万物,以虚阔之境界心映照死生,则一切纷扰都将因洞明玄览而无挠吾心。“心”有定持、主宰、正定功能,能够以其境界形态超越外物撄扰。作为心-物关系的境界化表达,庄子撄宁观的实质是要人通过“心-物”→“道-物”→“心-道”→“心-物”的认知序列实现自身的境界性升华,而至于撄宁境界之实现,则不可避免地需做知止、外物及去成心的工夫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卮言 宇宙想象力 心-物关系 成心
下载PDF
此“婴宁”非彼“撄宁”——婴宁形象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秋朋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4-46,共3页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聊斋志异?婴宁》中婴宁名字的由来取之《庄子?大宗师》:“撄宁者,撄而后宁者也。”此说甚是牵强。婴宁之“宁”,与庄子所说的智者染而后的“宁”不是同一种宁。婴宁是来到俗世之后被“撄”的...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聊斋志异?婴宁》中婴宁名字的由来取之《庄子?大宗师》:“撄宁者,撄而后宁者也。”此说甚是牵强。婴宁之“宁”,与庄子所说的智者染而后的“宁”不是同一种宁。婴宁是来到俗世之后被“撄”的,即:先宁而后撄。在异域幻境中,婴宁的“宁”,是一种生命的真、生命的纯粹;在俗世人间,婴宁的“宁”,是一种没有生命的死寂的宁;而庄子的“宁”,是一种智者的宁,是一种禅者的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撄宁 婴宁 笑痴 花痴
下载PDF
《庄子》“撄宁”本义探赜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冬贺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28-37,共10页
“撄宁”出自《庄子·大宗师》,“撄”字应解释为“损”,而非历来解庄者所认为的“纷扰”。“撄宁”作为庄子哲学中工夫修养论与境界描述的综合,表现了个体生命通过“损”的修养工夫实现内在超越的体道过程,这一特质遵循《庄子》一... “撄宁”出自《庄子·大宗师》,“撄”字应解释为“损”,而非历来解庄者所认为的“纷扰”。“撄宁”作为庄子哲学中工夫修养论与境界描述的综合,表现了个体生命通过“损”的修养工夫实现内在超越的体道过程,这一特质遵循《庄子》一书哲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契合庄子哲学经典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核心要义,并与庄子生命观的总体取向相辅相成。对“撄宁”本义的探赜,有助于理解庄子哲学的内在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撄宁 本义 生命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