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撑开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永上 熊胜文 黎先祥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侧撑开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联合侧撑开技术,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目的 回顾性分析侧撑开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联合侧撑开技术,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除不使用侧撑开技术外操作与上述一致.记录手术前后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及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随访时间等指标,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术前,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及VA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及VAS评分均得到改善,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跟骨内翻角(4.6°±2.0°)明显小于对照组(9.1°±3.7°)(P〈0.05).同时,两组组内对比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及VAS评分等指标均明显好转(P〈0.05).术中,观察组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随访时间及AOFAS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73.4±16.7)min,明显少于对照组(83.5±18.6)min(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0%(3/25)明显低于对照组28.0%(7/25)(P〈0.05).结论 采用侧撑开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有效提高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撑开技术 复位内固定 跟骨关节内骨折
下载PDF
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尚国松 范涛 +3 位作者 侯哲 梁聪 王寅千 赵新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寰枢椎脱位(CA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采用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技术治疗CAAD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测量病人手术前后寰齿间隙(ADI)、延髓脊髓角(CMA)进行影像学评估,...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寰枢椎脱位(CA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采用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技术治疗CAAD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测量病人手术前后寰齿间隙(ADI)、延髓脊髓角(CMA)进行影像学评估,通过日本骨科协会改良脊髓功能评分(m JOA)进行神经功能性评估,并对上述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6例,改善不佳1例;无死亡及感染病例。术后两周复查CT及MRI,病人ADI值由术前的(5.1±1.4) mm下降到(1.0±1.1) mm,CMA由124.2°±8.1°提高至143.8°±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访6~28个月,平均13.5月,末次随访m JOA评分由术前(10.9±1.7)分提升到(13.2±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访6个月时,16例寰枢椎侧块关节面达到不同程度骨融合。结论应用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技术治疗CAAD安全、有效、简便、灵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寰枢关节 先天性 撑开技术 关节间 减压术 颅后窝
下载PDF
可控撑开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3
作者 李希望 张建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 评估可控撑开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6—2022-03采用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26例胸腰椎骨折,排除合并骨质疏松、需直接减压、椎间盘终... 目的 评估可控撑开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6—2022-03采用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26例胸腰椎骨折,排除合并骨质疏松、需直接减压、椎间盘终板复合体严重损伤及AO-C型骨折患者,术中采用可控撑开技术复位骨折椎体。比较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胸腰段Cobb角、椎管侵占率。结果 126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无关节突关节脱位、椎弓根钉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1±3.5)、(3.1±2.0)、(1.5±0.9)分,术后第3天腰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较术后第3天降低(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胸腰段Cobb角分别为(28.5±9.4)°、(5.3±2.6)°、(6.1±2.8)°,术后即刻胸腰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术后1年与术后即刻的胸腰段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骨折块椎管侵占率为(4.9±2.1)%,较术前(20.6±7.3)%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控撑开技术在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应用能够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效果,有效重建伤椎稳定性,而且避免了中后柱压缩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短节段内固定 伤椎置钉 椎弓根钉 可控撑开技术
原文传递
外侧延长入路和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马涛 罗小军 杨晓宇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8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比较经典的外侧延长入路与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支撑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00例伴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 目的比较经典的外侧延长入路与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支撑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00例伴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技术患者40例(观察组),采用外侧延长入路患者6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临床功能,采用X线片及CT检查测量B9hler角、Gissane角与跟骨内翻角评估骨折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中均达到了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10周。观察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AOFAS踝-后足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并发症2例(5.0%),对照组13例(21.7%),观察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9,P=0.022)。两组患者术后B9hler角、Gissane角与跟骨内翻角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间比较仅有跟骨内翻角矫正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采跗骨窦入路相对外侧延长入路可能会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联合内侧牵引技术有助于矫正跟骨内翻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外侧延长入路 跗骨窦入路 内侧撑开技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张矿 刘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77-80,118,共5页
目的分析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微创内固定手术)和研究组(n=45,微创内固定手... 目的分析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微创内固定手术)和研究组(n=45,微创内固定手术+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的5-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低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Bohler角、Gissance角、跟骨长度大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应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围术期指标,降低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创伤,利于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微创内固定手术 骨折器辅助复位技术
下载PDF
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肩部失平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孙旭 陈忠辉 +4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钱邦平 朱泽章 俞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9-694,共6页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初次手术年龄5.0±3.4岁(3~10岁),撑开间隔时间为6~12个月,随访3年以上。比较初次术前、初次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喙突高度差(coracoid height difference,CHD)、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倾斜角差(clavicular tilt angle difference,CTAD)和躯干偏移距离(trunk shift,TS)。结果:VEPTR术后随访56±8个月(43~70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6次,平均5.8次/例;共进行撑开延长手术38次,平均4.8次/例(3~6次),平均10个月行撑开延长一次。初次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82°±19°、49°±19°和52°±18°,顶椎偏移分别为48±17mm、32±12mm和36±12mm,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胸椎高度由术前13.2±2.1cm增加到术后15.0±2.2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18.3±2.4cm;T1-S1高度由术前24.3±3.7cm增加到术后27.8±4.8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8±5.1cm。CHD初次术前为25±5mm,初次术后减至19±6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11±4mm(P〈0.001)。CA、CTAD初次术前分别为9°±2°和13°±4°,初次术后分别降低为6°±4°和11°±4°(P〈0.05),末次随访时则分别降低至5°±4°和9°±4°(P〈0.05)。术前的CHD与T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716,P〈0.05)。TS初次术前为31±13mm,初次术后减至14±7mm(P=0.011),末次随访时为16±7mm(P=0.007)。结论:VEPTR技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性矫形技术,依靠纵向撑开力可有效控制EOS患者主弯畸形的进展,维持脊柱的生长,还可促进肩部平衡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脊柱侧凸 纵向可型人工钛肋技术 肩部平衡
下载PDF
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手术配合难点及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华薇 孙旭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4年第6期2119-2121,共3页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指发生于低龄儿童且具有极大畸形加重风险和呼吸功能不全的脊柱侧凸畸形,该类疾病具有畸形重和进展快等特点。过早的脊柱融...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指发生于低龄儿童且具有极大畸形加重风险和呼吸功能不全的脊柱侧凸畸形,该类疾病具有畸形重和进展快等特点。过早的脊柱融合会导致胸廓和肺发育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脊柱侧凸 纵向可型人工钛肋技术 手术配合 难点 护理对策
下载PDF
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廖国权 石林新 +6 位作者 吴成如 孙国荣 史凤之 高升 俞军卫 陈然 顾庆陟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6月本科采用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改良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30例患者(传统组)进行对比... 目的探讨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6月本科采用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改良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30例患者(传统组)进行对比。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前、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疗效指标、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36(23.0±5.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伤椎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均有所改善(P<0.05),且传统组术后即刻的伤椎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明显优于改良组(P<0.05),但两组术后3~12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3~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现象;传统组1例患者术后4个月时发生2枚螺钉在钉头连接处断裂。结论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可通过椎弓根钉棒有效复位固定,撑开复位一定程度上能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生理曲度。与传统撑开复位技术相比,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更能改善脊柱序列的稳定,并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长期慢性疼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 复位技术 Wiltse入路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
9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 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颅颈交界区畸形联盟 +2 位作者 陈赞 王圣林 艾福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5-730,共6页
寰枢椎脱位是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患者,手术治疗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逐渐成... 寰枢椎脱位是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患者,手术治疗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逐渐成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规范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诊治,推广应用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和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颅颈交界区畸形联盟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充分讨论后制定了《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本共识对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寰枢椎脱位 后路寰枢椎关节间复位融合技术 治疗 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申力 邢丽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12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内侧撑开技术辅助)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方面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应用撑开器,将其分为撑开组与无撑开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内侧撑开技术辅助)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方面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应用撑开器,将其分为撑开组与无撑开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撑开组在手术时间与跟骨内翻角方面与无撑开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撑开技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充分暴露关节面,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更好纠正跟骨轴线与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复位内固定术 治疗效果 内侧撑开技术
下载PDF
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在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夏天 孙宇 +4 位作者 赵衍斌 陈欣 周非非 刁垠泽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91-796,共6页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6~15岁(9.0±3.0岁)。5例主要骨性畸形为Klippel-Feil综合征,1例为寰椎左侧侧块发育不良,1例为C4节段右侧半椎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观察患者外观和影像学矫形效果。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患者行单侧单处撑开,1例患者接受单侧双节段撑开。手术时间326~756min(502.4±149.8min),术中失血量100~600ml(341.4±205.0ml)。椎体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为5~10mm(8.0±1.8mm),小关节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7~12mm(9.5±1.9mm)。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障碍,均表现为单侧C5神经根功能障碍,其中2例为凹侧,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治疗,2~6周肌力自行恢复;1例在凸侧,经术后CT检查发现螺钉位置不佳,行翻修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肌力恢复。随访7~13个月(10.6±2.5个月),末次随访时斜颈得到明显纠正,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示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与软骨下皮质骨之间接触紧密,未见透亮带,未见融合器位移和下沉;内固定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和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畸形矫正率为64.45%。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采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颈椎侧凸 3D打印 钛合金融合器 凹侧撑开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