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行撕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明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5期148-150,共3页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患者采用逆行撕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92例(106眼)东莞仁康医院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6例(53眼)。对照组患者采用...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患者采用逆行撕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92例(106眼)东莞仁康医院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6例(53眼)。对照组患者采用顺行切除术联合MMC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逆行撕除术联合MMC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以及远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23%、84.91%,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视力下降以及眼压增高,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3.7%、13.21%,观察组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5.66%、20.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撕除术联合MMC治疗翼状胬肉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撕除术 丝裂霉素C 翼状胬肉 顺行撕除术
下载PDF
黄斑前膜撕除术联合25G玻璃体切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力、对比敏感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吕婷婷 牛彤彤 +2 位作者 王海林 尹蓉实 安燕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析黄斑前膜撕除术联合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IMEM,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45眼... 目的探析黄斑前膜撕除术联合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IMEM,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45眼)和对照组(45例,45眼),对照组给予黄斑前膜撕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黄斑前膜撕除术联合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BCVA、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CMT变化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组BCVA优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2组CMT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2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升高,观察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斑前膜撕除术联合25G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提高IMEM患者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减轻黄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撕除术 玻璃体切除术 视力 对比敏感度 后并发症
下载PDF
门诊翼状胬肉撕除术的护理配合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许秀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7期6130-6131,共2页
目的:探讨胬肉撕除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125眼)翼状胬肉患者胬肉撕除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治愈110例,其中复发4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术前对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合理用药,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术后... 目的:探讨胬肉撕除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125眼)翼状胬肉患者胬肉撕除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治愈110例,其中复发4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术前对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合理用药,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术后注意保养,防止感染,均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胬肉撕除术 护理配合 体会
下载PDF
逆行撕除术联合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
4
作者 韩玉英 《基层医学论坛》 2009年第19期609-610,共2页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逆行切除加结膜移植术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的疗效。方法沿胬肉体两端分别剪开球结膜,钝性分离球结膜下的增生组织,于胬肉体部剪断已分离的球结膜,并向泪阜掀开,将增生的胬肉组织于巩膜分离,于半月皱襞处剪断胬肉根部,然后...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逆行切除加结膜移植术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的疗效。方法沿胬肉体两端分别剪开球结膜,钝性分离球结膜下的增生组织,于胬肉体部剪断已分离的球结膜,并向泪阜掀开,将增生的胬肉组织于巩膜分离,于半月皱襞处剪断胬肉根部,然后逆行将胬肉头部自角膜缘上分离下来,将结膜片移植于巩膜裸露区。结果40例(46只眼)翼状胬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4个月,仅1例复发,复发率3.1%。结论胬肉逆行撕除加自体结膜移植大大降低了胬肉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逆行撕除术联合结膜移植
下载PDF
逆向撕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呈浦 《临床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逆向撕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翼状胬肉患者44例47眼分为两组。翼状胬肉逆向撕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组44例47眼,翼状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于球结膜与增生组织间,增生组织与巩膜间分离至泪阜,于...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逆向撕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翼状胬肉患者44例47眼分为两组。翼状胬肉逆向撕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组44例47眼,翼状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于球结膜与增生组织间,增生组织与巩膜间分离至泪阜,于根部剪除增生组织,把增生组织从角膜完整撕下,巩膜暴露区烧灼,取面积稍大的低温保存羊膜植于巩膜暴露区,边缘伸入球结膜缘下,8-0缝线间断缝合。结果随访半年至1年,复发3只眼,复发率分别为6.38%。羊膜移植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逆向撕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特点,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逆向撕除术 羊膜移植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骆贵军 姚莎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4-267,共4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1例31眼IMEM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进行治疗,并检查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椭圆体带(IS/OS...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1例31眼IMEM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进行治疗,并检查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椭圆体带(IS/OS)连续性和黄斑形态,评估治疗效果并研究BCVA与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可能对手术结果造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前平均BCVA和CMT分别为0. 59±0. 14和429. 35±86. 17μm,术后6mo时分别降低至0. 38±0. 09和304. 87±62. 54μm(P<0. 05)。术后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逐渐减轻,且术后1、3、6mo时患者视物变形程度低于术前水平(P<0. 008)。术后1mo时患者IS/OS连续比例为65%,与术前(52%)比较无差异(P>0. 008),术后3、6mo时IS/OS连续比例分别为81%和90%,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 008),术后1、3、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为26%、52%和77%,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 <0. 008),术后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与术后1mo比较有差异(P<0. 008)。IMEM患者术后BCVA与术前IS/OS连续性、术前黄斑形态、术后IS/OS连续性和术后黄斑形态均呈明显负相关性(P<0. 05),与术前BCVA、术后CMT呈明显正相关性(P<0. 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IMEM患者CMT,改善IS/OS完整性和黄斑形态,从而提高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割 黄斑前膜撕除术 黄斑中心凹厚度 视力 视物变形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不同填充物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侯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119-1122,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联合C3F8与消毒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方法:连续选取2011-01/2016-01就诊于我院的IMH孔径≤600μm的患者51例51眼,接受我院同一医师独立完成的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内填...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联合C3F8与消毒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方法:连续选取2011-01/2016-01就诊于我院的IMH孔径≤600μm的患者51例51眼,接受我院同一医师独立完成的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内填充术,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7例为16%C_3F_8填充组,B组24例为消毒空气填充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wk,1、3、6mo复查。比较两组患者末次复查时裂孔的闭合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按照孔径≤200、>200~400、>400~600μm区间进行比较)、裂孔闭合形态、俯卧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物变形的改善情况以及术后白内障进展情况。结果:在各孔径区间内,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俯卧位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视物变形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白内障进展率较A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孔径≤600μm的特发性黄斑孔患者,与C_3F_8填充组相比,消毒空气填充组在获得同样较高的裂孔闭合率、良好的裂孔闭合形态以及视功能改善的同时,也明显缩短了俯卧时间,降低了术后长期俯卧位而诱发全身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撕除术 消毒空气填充
下载PDF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撕除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玲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24期5263-5264,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撕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翼状胬肉并随访6~12个月的患者43例,经检查确定为翼状胬肉后,行翼状胬肉撕除并结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结果:一次手术彻底清除率达到94.34%。...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撕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翼状胬肉并随访6~12个月的患者43例,经检查确定为翼状胬肉后,行翼状胬肉撕除并结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结果:一次手术彻底清除率达到94.34%。随访6~12个月96.23%患眼植片生长良好,2例患者(2眼)胬肉复发,复发率为3.77%。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撕除创伤小,愈合快、复发率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在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撕除术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9
作者 赵儒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31-33,共3页
深入分析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50例翼状胬肉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遵循随机分组原则(随机分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翼状胬肉撕除联... 深入分析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50例翼状胬肉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遵循随机分组原则(随机分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翼状胬肉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术后选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观察组术后则选用角膜表面佩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比两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后临床疗效、角结膜刺激症状评分、术后疼痛评分以及病情复发率。结果:手术后,结果如下:(1)观察组有效治疗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治疗率76%,两组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角结膜刺激症状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各项评分低,两组角结膜刺激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天、3天、7天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明显比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低,两组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术后病情复发率为4%,对照组术后病情复发率为16%,两组翼状胬肉患者的病情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翼状胬肉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作用效果非常显著,可有效加快角膜修复速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角结膜刺激情况,缓解患者疼痛,从根本上避免翼状胬肉反复发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具有值得推广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撕除术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改良黄斑前膜手术早期疗效 被引量:2
10
作者 盛帅 张杰 +1 位作者 高荣玉 黄旭东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703-710,共8页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手术方法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2-8月首次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的IERM患者30例(30眼),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15眼)给予玻...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手术方法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2-8月首次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的IERM患者30例(30眼),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15眼)给予玻璃体切割+传统黄斑前膜撕除术,改良组(15眼)给予玻璃体切割+改良黄斑前膜钝性剥除术。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GCIPL)、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RT)、多焦视网膜电图(ERG)。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年龄为40~80岁。2组手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改善(传统组:t=4.176,P=0.001;改良组:t=6.187,P<0.001)。改良组手术后3个月视力优于传统组(t=2.219,P=0.035)。与手术前相比,2组CRT降低(传统组:t=5.666,P<0.001;改良组:t=13.905,P<0.001),术后3个月改良组CRT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4,P=0.041)。术前所有患眼黄斑区GCIPL厚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1,P=0.366),与手术前相比,传统组术后黄斑区GCIPL无明显变化(t=-3.350,P=0.066),改良组黄斑区GCIPL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8,P<0.001)。2组多焦ERG1环的P波峰值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P=0.860),2组手术后3个月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改善(传统组:t=-16.932,P<0.001;改良组:t=-29.701,P<0.001),且改良组优于传统组(t=-20.882,P<0.001)。结论:黄斑前膜钝性剥除术是一种实用、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法。与传统黄斑前膜撕除术相比,在手术早期即可更快地恢复黄斑区形态结构,提高患者视力,改善黄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撕除术 钝性剥除术 内层视网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