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月陆地区次级撞击坑特征及年龄统计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艳秋 陈圣波 +3 位作者 郭鹏举 查逢丽 黄爽 路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44,共7页
通过撞击坑的大小频率计算月表的地质年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累积分布法和相对分布法。其中累计分布法在已知撞击坑直径范围的基础上,可分为3种年代函数计算月表的地层单元,分别是Melosh和Vickery 1989(直径大于4km撞击坑),Neuku... 通过撞击坑的大小频率计算月表的地质年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累积分布法和相对分布法。其中累计分布法在已知撞击坑直径范围的基础上,可分为3种年代函数计算月表的地层单元,分别是Melosh和Vickery 1989(直径大于4km撞击坑),Neukum 1983(直径大于1km撞击坑)和李坤等2012(直径小于1km撞击坑)。应用高分辨率影像SELENE TC(10m/pixel)数据,完成了Apollo 14及Apollo 16登月区域地层单元的解译,并应用撞击坑直径-频率统计方法获取同一地层单元的形成年龄。通过与Apollo登月区域样品同位素年龄对照,得出Neukum 1983(直径大于1km撞击坑)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法更加准确,同时分析了撞击坑的退化、次级撞击坑影响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大小频率分布 SELENE TC数据 地质解译 年代 撞击坑退化 次级撞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