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3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冬小麦基部节间显微结构及抗倒伏指数的影响
1
作者 田文强 张强斌 +5 位作者 张君 聂凌帆 孙刚刚 王泓懿 张金汕 石书兵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7-390,共14页
为筛选北疆超晚播小麦高产抗倒伏的播期和播量组合,明确小麦基部茎秆显微结构变化特点及其与抗倒伏指数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3种超晚播期:S1(10月25日)、S2(11月4日)、S3(11月14日),副区设4个播量:P1(337.5 kg·hm^(-2))... 为筛选北疆超晚播小麦高产抗倒伏的播期和播量组合,明确小麦基部茎秆显微结构变化特点及其与抗倒伏指数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3种超晚播期:S1(10月25日)、S2(11月4日)、S3(11月14日),副区设4个播量:P1(337.5 kg·hm^(-2))、P2(450 kg·hm^(-2))、P3(562.5 kg·hm^(-2))、P4(675 kg·hm^(-2)),以当地适宜播期和播量(9月25日、270 kg·hm^(-2))为对照(CK),研究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小麦开花期、乳熟期及蜡熟期的基部节间显微结构和抗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抗倒伏指数逐渐降低,基部自下而上节间显微结构质量变差,且第1、2、3节间变化规律一致。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茎秆显微结构各项指标(机械和薄壁组织层数和厚度、大小维管束个数、大维管束周长和面积)降低,显微组织变小,抗倒伏指数降低。同一播量不同播期小麦基部茎秆显微结构各项指标和抗倒伏指数均表现为S3>S1>S2;同一播期下,随着播量的提高,显微结构各项指标和抗倒伏指数降低;播期与播量对各指标不存在互作效应。抗倒伏指数与基部节间小维管束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显微结构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薄壁组织对提高小麦抗倒伏作用最强。超晚播条件下提高小麦播量有利于增加穗数,弥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损失,进而提高产量,以S2P2穗数最高,产量最佳。综上,北疆超晚播小麦于11月4日播种450 kg·hm^(-2)可获得高产且抗倒伏植株。本研究结果为超晚播小麦稳产丰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超晚播 显微结构 倒伏
下载PDF
豫东平原‘郑麦1860’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的超高产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慎举 张静 +3 位作者 郭振升 田伟 皇甫自起 赵洪献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14-20,共7页
为了实现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栽培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的超高产潜力,运用裂区试验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确定‘郑麦1860’在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条件下适宜的播期播量指标。结果表明‘:郑麦1... 为了实现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栽培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的超高产潜力,运用裂区试验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确定‘郑麦1860’在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条件下适宜的播期播量指标。结果表明‘:郑麦1860’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10月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适宜播量为187.5~225.0 kg/hm^(2),最佳播量为225.0 kg/hm^(2)。最佳播期播量组合为10月15日与187.5 kg/hm^(2),折合单产12326 kg/hm^(2)。本项试验所取得的适宜播期播量技术指标,可在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郑麦1860’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平原 ‘郑麦1860’ 播期 播量 超高产效应
下载PDF
密度与播量配置对鲜食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蓝新隆 萧涵 +5 位作者 林训昌 夏春英 刘爱华 胡润芳 林国强 张玉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5-742,共8页
为探索福建省鲜食大豆种植适宜密度与播量,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分别设4个密度水平和4个播量水平,研究不同密度和播量配置对鲜食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为上升趋势,胞间CO_(2)浓度(Ci)为... 为探索福建省鲜食大豆种植适宜密度与播量,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分别设4个密度水平和4个播量水平,研究不同密度和播量配置对鲜食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为上升趋势,胞间CO_(2)浓度(Ci)为下降趋势;蒸腾速率(Tr)、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除种植18万和21万株·hm^(-2)处理外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与大气CO_(2)浓度(Ca)比(Ci/Ca)呈先升后降趋势,蒸气压亏缺(VPD)呈先降后升趋势。同一播量下,随着密度的增大,Tr和Ci呈上升趋势。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播量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为上升趋势,而主茎节数表现为下降趋势,有效荚数呈逐渐下降趋势,除12万和15万株·hm^(-2)处理外产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18万株·hm^(-2)和每穴2株组合鲜荚产量最佳,达11290.32 kg·hm^(-2),比12万、15万和21万株·hm^(-2)分别增产0.45%、5.71%和14.15%。综上所述,在福建省鲜食大豆种植以密度为18万株·hm^(-2)和每穴2株的栽培模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密度 播量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基于模糊PID算法的播种机播量自动化控制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宁 王雷 陈炳羽 《河北农机》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自动化控制是智能播种机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超调率较高,自动化控制效果较差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基于模糊PID算法的播种机播量自动化控制方法。本设计在播种机播箱侧面安装拉力传感器,在播种箱下... 自动化控制是智能播种机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超调率较高,自动化控制效果较差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基于模糊PID算法的播种机播量自动化控制方法。本设计在播种机播箱侧面安装拉力传感器,在播种箱下方氮气弹簧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利用传感器采集拉力信号与压力信号,根据拉力与氮气弹簧支撑力的变化,反映出播种机播量的变化,采用加权滤波算法对播种机播量测量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根据播种机播量方程计算播量偏差与偏差变化率,利用模糊PID算法对播量偏差与偏差变化率模糊化,得到播量比例系数、微分系数与积分系数修正值,利用控制器对播量偏差调控,以此实现基于模糊PID算法的播种机播量自动化控制。经实验证明,本设计方法超调率在3%以内,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在播种机播量自动化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PID算法 播种机 播量 自动化控制 加权滤波算法 模糊化
下载PDF
播量和行距对箭筈豌豆农艺结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郑春风 刘春增 +4 位作者 张济世 吕玉虎 史鹏飞 聂良鹏 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21,共7页
为了探讨豫南本地箭筈豌豆条播种植适宜播量和行距,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播量水平和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箭筈豌豆生长发育、鲜草、秸秆及种子产量结实的影响,为完善箭筈豌豆实际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 为了探讨豫南本地箭筈豌豆条播种植适宜播量和行距,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播量水平和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箭筈豌豆生长发育、鲜草、秸秆及种子产量结实的影响,为完善箭筈豌豆实际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结果显示,播量一定时,株高、单株鲜干重随行距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且在行距30、40 cm时获得最大值;茎粗和分枝数随行距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均在行距20 cm时获得最大值。行距一定时,株高、SPAD值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茎粗、分枝数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筛选出结实性播量行距最佳配置为:播量18.75 kg/hm^(2)、行距30 cm,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不同播量和行距处理下箭筈豌豆种子、鲜草和秸秆产量差异显著(P<0.05)。种子产量以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最高,达3753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3468和3436 kg/hm^(2)。鲜草和秸秆产量均以播量33.75 kg/hm^(2)、行距20 cm最高,达35910和16878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26761和13052、23662和12127 kg/hm^(2)。综上,以收获鲜草和秸秆产量为目的,优选播量33.75 kg/hm^(2)和行距20 cm组合配置;收获种子产量优选播量26.25 kg/hm^(2)和行距30 cm组合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筈豌豆 播量 行距 农艺性状 结实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临农435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张伟 史晓芳 +3 位作者 逯腊虎 张婷 袁凯 雷梦林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0-28,共9页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临农4357各生育时期均相应延后,且全生育期时间有所缩短;而播量的增减对小麦的生育期则无显著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逐渐减少,且差异显著;随着播量的增加,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则显著增加。播期的推迟导致成穗率上升,而播量的增大则使成穗率下降。在植株形态方面,播期的推迟使得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减少;而播量的增大则导致株高增加,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也减少。不同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对于产量构成因素而言,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播期>播期×播量>播量。临农4357的最佳播期为10月7—13日,相对应的适宜播量为195~240 kg/hm^(2)。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千粒质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473),成穗数与籽粒产量之间则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9)。此外,播量是引起成穗数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播期则是影响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临农4357 播期 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量和行距对沿海滩涂盐地碱蓬生长发育及降盐改土效应的影响
7
作者 郁凯 赵小慧 +10 位作者 何苏南 王凯 王绪奎 郁洁 陈环宇 洪立洲 刘冲 潘建 海如拉·木萨 凯丽比努尔·卡德尔 邢锦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0-256,共7页
为探究播量、行距对沿海滩涂盐地碱蓬生长发育及降盐改土效应的影响,为种植盐地碱蓬、改良滩涂盐碱土壤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田间试验,设置S1(20 kg/hm^(2))、S2(30 kg/hm^(2))、S3(40 kg/hm^(2))3个播量处理及R1(30 cm)、R2(50 cm)、R3(70... 为探究播量、行距对沿海滩涂盐地碱蓬生长发育及降盐改土效应的影响,为种植盐地碱蓬、改良滩涂盐碱土壤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田间试验,设置S1(20 kg/hm^(2))、S2(30 kg/hm^(2))、S3(40 kg/hm^(2))3个播量处理及R1(30 cm)、R2(50 cm)、R3(70 cm)3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播量、行距对盐地碱蓬生长指标、土壤容重、孔隙度、pH值、有机质含量和盐分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播量下,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随行距增加而降低;在同一行距下,随播量增加,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孔隙度及土壤总降盐率在行距为30 cm、播量为30 kg/hm^(2)时最高;株高、茎粗在行距为50 cm、播量为20 kg/hm^(2)时最大。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总降盐率与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植株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茎粗和pH值无显著相关性。由结果可知,播量、行距主要是通过改变盐地碱蓬植株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来影响其吸盐效果。在试验条件下,为了达到最佳降盐改土效果、提高盐碱地修复效率,选择行距30 cm、播量30 kg/hm^(2)的栽培方式。选择适宜的播量和行距组合可以提高盐地碱蓬对盐分的吸收和排除能力,加快滩涂土壤改良、降盐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地碱蓬 播量 行距 生长发育 降盐改土
下载PDF
播期、播量对潍麦12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丽杰 于海涛 +2 位作者 刘亚男 宋顺 刘昆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6期57-60,共4页
合理的播期与播量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水平,维持合理的群体结构,从而保证产量的稳定性。为摸清潍麦12的适宜播期和播量,本试验设置了3个播期、4个播量,比较不同播期、播量对潍麦1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及其播期&#... 合理的播期与播量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水平,维持合理的群体结构,从而保证产量的稳定性。为摸清潍麦12的适宜播期和播量,本试验设置了3个播期、4个播量,比较不同播期、播量对潍麦1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及其播期×播量间的交互作用对潍麦12产量有显著影响,潍麦12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上旬,每亩播种量应控制在15~18 kg之间,最佳播量为每亩18 kg。早播和高肥地块适当调低播量,晚播和低肥地块适当加大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潍麦12 播期 播量 产量
下载PDF
播量对超晚播冬小麦基部节间性状、机械强度及倒伏率的影响
9
作者 田文强 张强斌 +6 位作者 王泓懿 孙刚刚 聂凌帆 张君 连世昊 张金汕 石书兵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2-1494,共13页
为探究北疆超晚播栽培方式下小麦基部节间结构特点及播期和播量的最佳组合,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D1(10月25日)、D2(11月4日)、D3(11月14日)3个超晚播期及M1(7.50×10^(6)粒·hm^(-2))、M2(1.00×10^(7)粒·hm^(-2))... 为探究北疆超晚播栽培方式下小麦基部节间结构特点及播期和播量的最佳组合,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D1(10月25日)、D2(11月4日)、D3(11月14日)3个超晚播期及M1(7.50×10^(6)粒·hm^(-2))、M2(1.00×10^(7)粒·hm^(-2))、M3(1.25×10^(7)粒·hm^(-2))、M4(1.50×10^(7)粒·hm^(-2))4个播量,选择当地适宜播期和播量(9月25日、6.00×10^(6)粒·hm^(-2))为对照(CK),分析了播期和播量对开花期、乳熟期及蜡熟期超晚播小麦基部节间形态结构、3种力学特征及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抗倒伏性能逐渐降低。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基部节间长度、直径、壁厚、干物质量、茎粗系数、充实度、压碎力、穿刺力及抗折力均减少,表观倒伏率、倒伏级别增加,抗倒伏能力降低。在超晚播条件下,播量相同时,基部节间长度表现为D1>D2>D3,基部节间直径和干物质量表现为D1>D3>D2,田间表观倒伏率和节间壁厚、茎粗系数、充实度以及3种力学指标均表现为D3>D1>D2;播期相同时,增加播量后,基部节间长度、直径、壁厚、干物质量、茎粗系数、充实度、压碎力、穿刺力及抗折力均减少,表观倒伏率、倒伏级别增加;播期与播量对各项指标均不存在互作效应。加大播量后,收获穗数增加,有利于超晚播小麦产量形成。本试验条件下,经综合抗倒伏相关指标和产量考虑,11月4日播种1.00×10^(7)粒·hm^(-2)是北疆超晚播小麦适宜的播期与播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超晚播 冬小麦 基部节间 倒伏
下载PDF
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周燕 慕永红 +1 位作者 王萌 那永光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3期1-4,14,共5页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1725为试验材料,设置干籽125 g/盘(S1)、干籽70 g/盘(S2)两个水平及行株距为30 cm×12 cm(P1)、30 cm×10 cm(P2)、25 cm×12 cm(P3)和25 cm×10 cm(P4)四个水平,分析不同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下...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1725为试验材料,设置干籽125 g/盘(S1)、干籽70 g/盘(S2)两个水平及行株距为30 cm×12 cm(P1)、30 cm×10 cm(P2)、25 cm×12 cm(P3)和25 cm×10 cm(P4)四个水平,分析不同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下寒地水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量下,S2处理秧苗素质高于S1处理。播量与插秧密度交互作用下,各处理组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或显著互作效应,以播量70 g/盘、行株距30 cm×10 cm(S2P2)处理产量最好,产量达748.62 kg/667 m^(2)。在同一密度下,S2处理产量高于S1处理。在同一播量下,稀播处理产量最好的为S2P2处理,密播处理产量最好的为S1P3处理。综合分析表明,种植垦稻1725稀播育壮秧,稀播建议30 cm×10 cm插秧密度,提高后期分蘖及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如是密播弱苗,建议25 cm×12 cm插秧密度,增加平方米基本苗数,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播量 插秧密度 产量
下载PDF
播期与播量对河南省秋播饲用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吴嘉浩 桑瑞娟 +2 位作者 董春阳 姚晋 李德锋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5-161,共7页
为研究播期与播量对河南省秋播饲用燕麦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播期、3个播种量,研究不同播期与播量对秋播燕麦越冬率、分蘖和株高等农艺性状和干草产量、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下旬播种的燕麦越冬率最高,早播和晚播燕麦越冬率较低... 为研究播期与播量对河南省秋播饲用燕麦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播期、3个播种量,研究不同播期与播量对秋播燕麦越冬率、分蘖和株高等农艺性状和干草产量、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下旬播种的燕麦越冬率最高,早播和晚播燕麦越冬率较低,但各播期燕麦越冬率均在90%以上;株高、干草和籽粒产量与冬后分蘖数显著正相关;早播燕麦部分分蘖在越冬时被冻死,使其株高、干草和籽粒产量降低;晚播燕麦生育期缩短,分蘖减少,干草和籽粒产量较低;早播和晚播均降低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10月下旬播种达到最高,分别为16.10、3.85 t/hm^(2);播种越晚乳熟中期收货时的燕麦草品质越好。综上所述,秋播燕麦可在河南省安全越冬,干草品质、干草和籽粒产量主要受播期影响,播种量对其影响不显著;河南省秋播燕麦适宜在10月下旬播种,播量60~9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播期 播量:生产性能:营养品质
下载PDF
行距和播量对燕麦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12
作者 李跃 马承泽 +4 位作者 朱楷 王储 刘金龙 贾海霞 孙彦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4期15-21,共7页
燕麦是我国半干旱地区重要的一年生饲草作物。为探究华北地区燕麦种植的适宜行距和播量,研究通过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3个行距水平和3个播量水平,研究不同行距、播量组合对燕麦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试验... 燕麦是我国半干旱地区重要的一年生饲草作物。为探究华北地区燕麦种植的适宜行距和播量,研究通过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3个行距水平和3个播量水平,研究不同行距、播量组合对燕麦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试验范围内行距和播量对株高的影响以播量为主,行距影响不显著。行距和播量对茎长、茎节数影响不显著。播量增大时,叶片的宽与长都变小。穗长、穗数受播量影响大,受行距影响小。行距和播量对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有影响,播量比行距对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更大。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以窄行距S1(15 cm)低播量D1(20万粒/hm^(2))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分蘖干重与干草产量最相关,其次是干鲜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行距 播量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量和混播组合对宁南山区混播草地建植年生产性能影响
13
作者 张娜 杨发林 +2 位作者 王顺霞 吴旭东 俞鸿千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9期51-55,共5页
在宁夏南部山区弃耕梯田建植禾本科和菊科混播草地,研究2个混播组合无芒雀麦+鸭茅+菊苣和无芒雀麦+苇状羊茅+菊苣,与3个不同播量3.0、4.5、6.0kg·667^(-1)·m^(-2)对建植年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组合是影响草地生... 在宁夏南部山区弃耕梯田建植禾本科和菊科混播草地,研究2个混播组合无芒雀麦+鸭茅+菊苣和无芒雀麦+苇状羊茅+菊苣,与3个不同播量3.0、4.5、6.0kg·667^(-1)·m^(-2)对建植年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组合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因素,无芒雀麦+苇状羊茅+菊苣组合在3个播量下均具有混播优势,每茬次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无芒雀麦+鸭茅+菊苣组合;播量通过第2、3茬的生物量影响总生物量,播量4.5kg·667^(-1)·m^(-2)的总生物量最极显著高于其他播量处理。混播组合和播量均可以显著影响生产力稳定性,无芒雀麦+苇状羊茅+菊苣组合的生产力稳定性极显著高于无芒雀麦+鸭茅+菊苣组合,播量4.5kg·667^(-1)·m^(-2)的生产力稳定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播量 混播组合 土地当量比 生产力稳定性
下载PDF
播期播量氮肥三因子对‘渭麦9号’群体结构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李倩 张养利 +5 位作者 闫苗苗 郝双奎 聂耸 孙杰 曹三潮 王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25-29,共5页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渭麦9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开展播期、播量、氮肥三因素试验。于2021-2022年在田间采取裂区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施氮量分别为210 kg/hm^(2)(A_(1))、105 kg/hm^(2)(A_(2))、不施肥(A_(3)),播期分别...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渭麦9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开展播期、播量、氮肥三因素试验。于2021-2022年在田间采取裂区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施氮量分别为210 kg/hm^(2)(A_(1))、105 kg/hm^(2)(A_(2))、不施肥(A_(3)),播期分别为10月2日(B1)、10月18日(B2)、10月27日(B_(3)),播量分别为180×10^(4)苗/hm^(2)(C1)、270×10^(4)苗/hm^(2)(C2)、360×10^(4)苗/hm^(2)(C_(3))。结果表明:氮肥施入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影响显著。‘渭麦9号’在10月18日,270×10^(4)苗/hm^(2)和360×10^(4)苗/hm^(2)均可以达到合理的群体结构,从而达到高产水平。以氮肥用量10^(5) kg/hm^(2)、播期10月18日、播量360×10^(4)苗/hm^(2)时,产量最高。相同施肥和播量水平下,以10月2日的品质最佳,除最大拉伸阻力外均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适期播种可以达到‘渭麦9号’的最高产量,适期早播可以提高其品质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氮肥 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播期、播量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15
作者 孙亚红 周良玉 +3 位作者 顾睿 杨凯 仲庆钊 裴海祎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年第6期87-89,共3页
适时播种是培育小麦壮苗、提高分蘖率、形成壮秆大穗的基础。播期、播种量和施肥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以优质小麦品种宁麦13号为供试材料,设计不同播期、播量和施肥量来研究小麦生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不同播期、播... 适时播种是培育小麦壮苗、提高分蘖率、形成壮秆大穗的基础。播期、播种量和施肥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以优质小麦品种宁麦13号为供试材料,设计不同播期、播量和施肥量来研究小麦生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不同播期、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宁麦13号全生育期和产量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产量协调发展起关键作用,通过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影响,适宜的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群体结构的构建形成一定的影响,最终缩短了小麦的生育期进程和增加了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播量 施肥量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及播量对霍邱中南部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张启生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4期71-73,共3页
播期和播量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合适的播期能确保小麦在最佳条件下生长,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而合理的播量能够平衡小麦个体之间的竞争,保证单位面积内的穗数。探究播期及播量对稻茬春麦产量的影响,为优化... 播期和播量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合适的播期能确保小麦在最佳条件下生长,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而合理的播量能够平衡小麦个体之间的竞争,保证单位面积内的穗数。探究播期及播量对稻茬春麦产量的影响,为优化本地小麦的生产管理和提高产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播期 播量 产量 影响
下载PDF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钱斌 《江西农业》 2024年第14期175-177,共3页
为探究“贵农麦29”和“贵农麦31”的适宜播期与适宜播量,开展了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海拔1000 m左右的区域种植“贵农麦31”较为适宜,其最佳播期为10月31日左右,最佳播种量为11 kg/亩。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小麦 贵农麦29 贵农麦31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行距和播量互作对宽幅精播冬小麦产量影响分析
18
作者 刘卫卫 张颖 贾璐慧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0088-0091,共4页
为探讨冬小麦宽幅精播最佳的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本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静宁12号为对象,设置了不同行距(18cm,22cm,26cm,30cm)与播量(12.5kg/667㎡,15.0kg/667㎡,17.5kg/667㎡,20.0kg/667㎡)处理组合,研究其对冬小麦群体分布及产量的影... 为探讨冬小麦宽幅精播最佳的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本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静宁12号为对象,设置了不同行距(18cm,22cm,26cm,30cm)与播量(12.5kg/667㎡,15.0kg/667㎡,17.5kg/667㎡,20.0kg/667㎡)处理组合,研究其对冬小麦群体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静宁12号小麦,行距22cm配置播量15.0kg/667㎡时,产量最高,为当地种植条件下行距与播量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精播 冬小麦 行距 播量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播量对藁优5766茎秆及其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马乐 侯程 申中亮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1期82-82,共1页
为确立藁优5766在冀中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及建立节水节肥高产栽培技术,特以藁优576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量对藁优5766抗倒伏性状、生育时期及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 不同播量 基部节长 产量
下载PDF
旱地小麦新品种偃亳1886播期及播量试验
20
作者 张珂 韩红卫 +2 位作者 孙军伟 霍红 王胤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7期180-181,184,共3页
为了研究旱地小麦新品种偃亳1886的最佳播期、播量,设置了播期、播量复因子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以处理组合A2B3(播期10月10日,播量225 kg/hm^(2))产量最高,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15日,适宜播量为150~225 kg/hm^(2)。
关键词 旱地小麦 偃亳1886 播期 播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