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税内税外:清代前期的地丁原额与实际税负
1
作者 陈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1,共21页
清代前期的地丁(田赋)“原额”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它既涉及作为定税基础的亩制、折亩、税率,也直接与清初沿袭的“万历则例”关联。清初沿袭的田赋征收标准是万历四十八年的定例,但在田赋征收货币化的进程中,清初所定的本色折银额过... 清代前期的地丁(田赋)“原额”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它既涉及作为定税基础的亩制、折亩、税率,也直接与清初沿袭的“万历则例”关联。清初沿袭的田赋征收标准是万历四十八年的定例,但在田赋征收货币化的进程中,清初所定的本色折银额过高,事实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是清初田赋税额高出明代万历年间税额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在地丁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银两与铜钱的折算,影响着纳税者和地方政府的实际利益。丁银摊入地亩,从总体上实现了“地丁”的合一,丁银征收标准以及丁银的摊入地亩或未摊入地亩,同样错综复杂。在地丁“原额”之外,预征、加征与差徭银的摊征,也反映出纳税、承差者的实际负担较为沉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丁(田赋) 原额 丁入地 税负 清代前期
下载PDF
清代吉林地区“摊丁入地”考
2
作者 衣保中 孙淑萍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5年第6期63-65,70,共4页
吉林地区直到光绪九年才实行“摊丁入地”改革,在全国是最晚的。具体情况是:一、摊丁入地仅限于吉林、宁古塔、伯都讷三城所属的纳赋民地;二、民地田赋的征收是按照土地科则的高低兼收银米;三、摊丁科则。吉林地区实行摊丁入地后,... 吉林地区直到光绪九年才实行“摊丁入地”改革,在全国是最晚的。具体情况是:一、摊丁入地仅限于吉林、宁古塔、伯都讷三城所属的纳赋民地;二、民地田赋的征收是按照土地科则的高低兼收银米;三、摊丁科则。吉林地区实行摊丁入地后,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移民的人身束缚有所放松,对吉林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开发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吉林 丁入地 赋役改革 户丁编审
下载PDF
论清代的摊丁入地与地方基层组织的变迁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彦波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4-96,共3页
清王朝建立后,以里甲制赋役,丁有役,田有租,地亩和人户既是赋役征派的根据,又是里甲组织本身存在的基础。由于人丁编审与丁银征收的弊端日益严重,不仅统治者的赋税收入增加无几,而且激化了阶级矛盾,因此,清政府推行了摊丁入地的赋役制... 清王朝建立后,以里甲制赋役,丁有役,田有租,地亩和人户既是赋役征派的根据,又是里甲组织本身存在的基础。由于人丁编审与丁银征收的弊端日益严重,不仅统治者的赋税收入增加无几,而且激化了阶级矛盾,因此,清政府推行了摊丁入地的赋役制度改革措施,人户与税源离而为二,这就动摇了里甲制度存在的基础。为了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清政府推行保甲制度。雍乾之交,在州县以下基层组织中,保甲组织已取代里甲而成为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甲 保甲 编审 丁银 丁入地
下载PDF
摊丁入地与地方社会——以清代山西“丁归地粮”案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壮钊 《晋阳学刊》 CSSCI 2015年第1期9-14,共6页
现有的研究在制度层面上揭明了清代摊丁入地改革的基本进程,而对制度落实到地方社会时发生的具体情况则缺乏研究。山西"丁归地粮"的案例分析显示,对摊丁入地的研究,除了要把握制度上的因革,还需要考虑当地原有的赋税体制,以... 现有的研究在制度层面上揭明了清代摊丁入地改革的基本进程,而对制度落实到地方社会时发生的具体情况则缺乏研究。山西"丁归地粮"的案例分析显示,对摊丁入地的研究,除了要把握制度上的因革,还需要考虑当地原有的赋税体制,以及因户籍身份或职业等所产生的不同赋税利益群体,同时也要注意州县内乡里间存在的差别。摊丁入地在地方上的推行是否顺利,往往取决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势力角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山西 丁入地 地方社会
下载PDF
清代广东“摊丁入地”初探
5
作者 程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本文回顾了清代广东“摊丁入地”的历史背景;并对粤省实行“摊丁入地”的阶段、方式、意义等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从而说明后期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改革的复杂性.
关键词 丁入地 赋役制度 广东省 清代
下载PDF
俞正燮财经思想述论
6
作者 余敏辉 张扬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10-114,共5页
清朝著名学者俞正燮有着强烈的经世意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他从国计民生高度,运用文献考据方法,针对中国古代财经政策、制度和措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反对重农抑商、支持赋税改革、重视水利建设,以及关注... 清朝著名学者俞正燮有着强烈的经世意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他从国计民生高度,运用文献考据方法,针对中国古代财经政策、制度和措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反对重农抑商、支持赋税改革、重视水利建设,以及关注衣食文化等,他的财经思想至今还有着较大的历史影响和借鉴意义。俞正燮应是嘉道之际学术由考据走向经世的先驱者和代表性人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正燮 财经思想 重农抑商 丁入地 水利建设 经世
下载PDF
农村税费改革与减轻农民负担
7
作者 李元江 《今日农村(江西)》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X期14-19,共6页
关键词 中国 农村税费改革 农民负担 “两税法” “一条鞭法” 丁入地 财政支农
下载PDF
“丁”的層累演進——以明清時期的兩浙石堰場爲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蔣宏達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9-264,共26页
20世紀50年代,何炳棣先生通過深入考證明代以來"丁"(人丁)的制度内涵及其演變過程,提出了"丁"是"納税單位"的著名論斷。新近的研究則發現"丁"的性質具有很强的地域差異,不宜用單一的"納... 20世紀50年代,何炳棣先生通過深入考證明代以來"丁"(人丁)的制度内涵及其演變過程,提出了"丁"是"納税單位"的著名論斷。新近的研究則發現"丁"的性質具有很强的地域差異,不宜用單一的"納税單位"籠統概括。不過,這些研究側重對"丁"的含義和類型的静態識别,較少對其演變過程作動態尋溯,因而無法進一步探討不同性質的"丁"之間的歷史聯繫,不能有效闡明"丁"的複雜化趨勢的内在機理。明代中葉以來,兩浙石堰場的"丁"經歷了從"以田準丁"到"攤丁入地",再到"子母傳沙"的制度變遷。從中可以看出,"丁"的演變並不是慣常理解的從一種類型向另一種類型的前後直綫嬗替,而是呈現爲一個由舊的類型衍化出新的類型、由舊的含義延伸出新的含義,且新舊之間不斷疊加、層累的過程。對這一案例的剖析能够爲理解明清時期"丁"的複雜化趨勢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人丁) 石堰鹽場 攤丁入地 一田二主
下载PDF
评清前期田赋制度之改革
9
作者 胡湘桂 《税收经济研究》 1997年第3期27-30,共4页
清朝统治阶级入关初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被迫实行了一些缓和政策。康熙五十年颁布的“盛世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政初推行的“地丁制度”,都是对田赋制度的重要改革,对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今天我们正确评价其... 清朝统治阶级入关初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被迫实行了一些缓和政策。康熙五十年颁布的“盛世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政初推行的“地丁制度”,都是对田赋制度的重要改革,对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今天我们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发掘我国经济史中的宝贵遗产,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达到“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赋 丁赋 正税 丁徭 一条鞭法 丁入地
下载PDF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进的基本线索
10
作者 侯绪庆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5期28-31,共9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赋税制度的演进大致有三条线:一是从赋役并行到赋税取代徭役;二是从实物税到货币税;三是从人头税到土地说。这三条线索是紧密相联的。就后两条线索来说,宋明两代有了较大的改革。
关键词 赋税 初税亩 租庸调 两税法 一条鞭法 丁入地
全文增补中
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以浙江、湖北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理禹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53,共9页
清代中叶的摊丁入地,减轻无地少地百姓的负担,同时减轻基层征缴丁银的压力,得到基层官吏和广大百姓的支持拥护,其施行大体是顺利的,成功的,然而在某些地区,由于有产阶层(尤其是士绅)的大力抵制,加剧了阶层对立,抑或是官府摊派方式不当,... 清代中叶的摊丁入地,减轻无地少地百姓的负担,同时减轻基层征缴丁银的压力,得到基层官吏和广大百姓的支持拥护,其施行大体是顺利的,成功的,然而在某些地区,由于有产阶层(尤其是士绅)的大力抵制,加剧了阶层对立,抑或是官府摊派方式不当,增加了部分百姓的负担,造成社会普遍不满,甚至成为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评价"摊丁入地"的成败,不仅要着眼"摊不摊"的问题,还须关注"如何摊"的问题,方能获得全面客观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入地 浙江 湖北 士绅 群体性事件
原文传递
对清代“摊丁入地”改革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年志 《理论界》 2009年第1期129-130,共2页
清代"摊丁入地"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后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摊丁入地"问题研究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清代社会经... 清代"摊丁入地"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后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摊丁入地"问题研究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清代社会经济生活面貌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丁入地 再认识
原文传递
论清代定额化赋税制度的建立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68,共8页
清朝政府通过从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摊丁入地”的赋役改革,建立起完备的赋税制度。丁银和地粮是清代赋税的基本内容。康熙的不加丁赋政策,首先使全国的丁银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年间的摊丁入地,又利用地亩稳定性的特点,... 清朝政府通过从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摊丁入地”的赋役改革,建立起完备的赋税制度。丁银和地粮是清代赋税的基本内容。康熙的不加丁赋政策,首先使全国的丁银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年间的摊丁入地,又利用地亩稳定性的特点,使得业已固定的丁银总额更易征足。由于地亩本身的增长变动不大,地丁合一实际上使得清代赋税正项征收总额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从财政收入的组织功能上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财税收入 定额化 “永不加赋” “摊丁入地
原文传递
浅议我国古代税收制度
14
作者 崔晓东 《蚌埠党校》 2008年第4期33-34,共2页
古代的中国以农立国,所能取得的国家收入也主要来源于农产品,而"税"字是由"禾"和"兑"组成,在象形字的使用中就隐晦地说明了其含义,禾是粮食暗示其内容,兑是交换阐明其手段。
关键词 税收制度 以农立国 国家收入 公田 土地买卖 方田均税法 丁入地 黄宗羲定律 两税法 户税
原文传递
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 被引量:19
15
作者 孙海泉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9-68,共10页
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孙海泉清代州县以下地方基层制度经历了从里甲制到保甲制的演变,这已是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关于这一演变的过程及意义,论者尚少。本文即企图就此作一粗浅分析。一、里甲制度在清代的发展与衰落明朝中叶... 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孙海泉清代州县以下地方基层制度经历了从里甲制到保甲制的演变,这已是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关于这一演变的过程及意义,论者尚少。本文即企图就此作一粗浅分析。一、里甲制度在清代的发展与衰落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土地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甲制 保甲组织 均役 土地买卖 明朝中叶 乾隆时期 丁入地 雍正朝 康熙朝 皇朝经世文编
原文传递
《子母传沙:明清时期杭州湾南岸的盐场社会与地权格局》
16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3,共1页
近代以来,杭州湾南岸盐场地区产生一种名为“子母传沙”的土地占有惯例。世代居住于此的灶户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早在明代就被官府“勒派为丁”而从事煎盐生产;清代摊丁入地改革后,他们的丁名又被官府登记在册,从而获得了当地盐场沙地的... 近代以来,杭州湾南岸盐场地区产生一种名为“子母传沙”的土地占有惯例。世代居住于此的灶户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早在明代就被官府“勒派为丁”而从事煎盐生产;清代摊丁入地改革后,他们的丁名又被官府登记在册,从而获得了当地盐场沙地的所有权;自此以后,从这些沙地由南向北淤涨成陆的土地,一律归灶户及其后裔所有,由他们围垦、出租或者转卖,子母相生,永永相续。在此基础上,当地逐渐产生出形态各异的“一田两主”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南岸 丁入地 土地占有 灶户 盐场 所有权 一田两主
原文传递
《清代典制》读后
17
作者 定宜庄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4年第6期30-32,共3页
《清代典制》读后定宜庄清史成为史学界的热点已有十余年,至今方兴未艾,但作为清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可以说是基石的制度史研究,却存在着诸多空白。近年来,虽亦见有关清代中央及地方官制以及科举等方面的著作及文章问世,但... 《清代典制》读后定宜庄清史成为史学界的热点已有十余年,至今方兴未艾,但作为清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可以说是基石的制度史研究,却存在着诸多空白。近年来,虽亦见有关清代中央及地方官制以及科举等方面的著作及文章问世,但对于清制中更为广泛的其它方面,诸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制 制度史 官制 皇帝制度 满族统治者 选秀女 丁入地 皇位继承 佐领 监察制度
原文传递
励精图治的雍正朝
18
作者 张显传 《文史知识》 1986年第12期16-22,共7页
有清一代的政绩以康熙元年至乾隆六十年,即1662年——1795年最为可观,这个时期是清王朝的黄金时代。但是,由于康熙、乾隆两朝所占时间太长,因而使人们忽略了夹在这两者之间雍正朝的业绩;也由于一些荒诞不经的传闻,扭曲了雍正皇帝的形象... 有清一代的政绩以康熙元年至乾隆六十年,即1662年——1795年最为可观,这个时期是清王朝的黄金时代。但是,由于康熙、乾隆两朝所占时间太长,因而使人们忽略了夹在这两者之间雍正朝的业绩;也由于一些荒诞不经的传闻,扭曲了雍正皇帝的形象。事实证明,雍正帝是个励精图治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康熙盛世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朝 乾隆朝 火耗 世宗实录 康雍乾盛世 东华录 皇位继承 奏请 丁入地 隆宗门
原文传递
康乾盛世
19
作者 郭松义 《文史知识》 1983年第3期24-30,共7页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911年它被推翻,到今天不过七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由于清朝末年统治集团的极端腐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国家和人民几乎陷于绝境,所以一提起清朝和清朝政府,很多人自然地就会涌起一股...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911年它被推翻,到今天不过七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由于清朝末年统治集团的极端腐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国家和人民几乎陷于绝境,所以一提起清朝和清朝政府,很多人自然地就会涌起一股痛心疾首的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乾盛世 清朝政府 康熙皇帝 专制统治 统治集团 噶尔丹 康雍乾 丁入地 清朝统治者 社会经济
原文传递
明清层层加征的“黄宗羲定律”
20
作者 杜君立 《廉政瞭望》 2022年第14期27-29,共3页
明朝灭亡后,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从历史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明朝和以前的各个王朝一样,都是因为权力层层加码,老百姓负担过重,积重难返,最后走向崩溃。这被历史学家秦晖称为“黄宗羲定律”。在明清两朝,朝廷采取了... 明朝灭亡后,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从历史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明朝和以前的各个王朝一样,都是因为权力层层加码,老百姓负担过重,积重难返,最后走向崩溃。这被历史学家秦晖称为“黄宗羲定律”。在明清两朝,朝廷采取了各种手段防止官僚体系在政策执行中擅自加征,但无论是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还是雍正皇帝的“摊丁入地”“耗羡归公”,最终结果却是将各种加征合法化,因此留下一句俗话:“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雍正皇帝 丁入地 明朝灭亡 官僚体系 一条鞭法 张居正 明末清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