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付生态竞争与监管研究进展
1
作者 方若男 骆品亮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6-167,共12页
支付平台的生态化发展既是自身优势的自然延伸,也是产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但由此引发的运营风险如影随形,促使支付的生态竞争及其监管模式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对支付生态内涵的剖析,本文围绕支付生态的竞争模式与策略、运... 支付平台的生态化发展既是自身优势的自然延伸,也是产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但由此引发的运营风险如影随形,促使支付的生态竞争及其监管模式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对支付生态内涵的剖析,本文围绕支付生态的竞争模式与策略、运营风险与监管两个核心议题,系统地梳理相关研究进展。首先,分析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支付竞争模式的演进、多边平台视角下支付竞争策略的抉择以及多方竞合下支付生态体系的竞争问题;其次,基于对支付生态运营风险的分析,探讨支付生态的监管机制与策略;最后,在总结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境,对支付生态的运营风险控制及支付生态的反垄断监管问题进行展望,构建未来的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付生态 竞争策略 多边平台 运营风险 生态监管
下载PDF
移动支付生态圈安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毛梅君 《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3年第7期21-23,26,共4页
简要阐述物联网技术以及基于此的移动支付系统架构,指出移动支付是物联网时代的跨行业典型行业应用。接着研究移动支付发展是关键——安全技术。主要研究了WPKI技术、WPKI使用的数字签名、ECC算法加密技术和X.509v3标准。最后建议对用... 简要阐述物联网技术以及基于此的移动支付系统架构,指出移动支付是物联网时代的跨行业典型行业应用。接着研究移动支付发展是关键——安全技术。主要研究了WPKI技术、WPKI使用的数字签名、ECC算法加密技术和X.509v3标准。最后建议对用户隐私与信息安全充分重视,才能真正让基于物联网的移动支付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支付生态 物联网 PKI WPKI ECC CA RA RFID 安全
下载PDF
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中主体价值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梁良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7期254-255,共2页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围绕第三方电子支付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为主体的商业生态系统。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共赢局面。对该生态系统主体的地位进行说明,并进一步探讨各主体价值...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围绕第三方电子支付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为主体的商业生态系统。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共赢局面。对该生态系统主体的地位进行说明,并进一步探讨各主体价值和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方电子支付 商业生态系统 主体价值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自中国县域的证据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帅 姚顺波 +1 位作者 侯孟阳 翁飞龙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且政策实施时间越久,促进效应越强;机制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能显著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而财政自给率和经济集聚水平起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中国西部和高人口规模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且该政策具有促进邻近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供给 制度理念 空间溢出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效应评估——基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生态环境治理视角
5
作者 陈帅 王智鹏 +3 位作者 侯孟阳 刘烁华 张晓 姚顺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旨在改善区域民生、治理生态环境,目前多数研究将其视为准自然实验来探究政策的有效性,却忽视了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产生的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该研究基于2010—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分析了...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旨在改善区域民生、治理生态环境,目前多数研究将其视为准自然实验来探究政策的有效性,却忽视了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规模产生的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该研究基于2010—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分析了其生态转移支付规模对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的影响,识别地方政府在其自身要素禀赋和发展理念驱动下的策略选择。研究发现:(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作为一种激励性政策,具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以及环境质量的效应,对于生态资源质量的提升未能产生显著影响,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定性检验后仍旧成立。(2)随着东部地区人口规模增加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其转移支付规模对于提升东部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效应强于中西部,但改善环境质量的效应要弱于中西部区域。生态转移支付规模越大,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效应越强。(3)对于财政缺口较大与工业发展缓慢的地区,地方政府加速自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更强,生态转移支付更倾向用于经济发展或公共设施上,而在高度工业化地区,其转移支付规模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更为显著。当生态保护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因经济开发所产生的成本,这可能诱致地方政府对于生态转移支付的“反向激励”,生态环境治理将陷入“杯水车薪”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转移支付 经济发展 公共服务 生态环境 制度属性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研究
6
作者 邓伟凤 刘耀彬 +1 位作者 李硕硕 魏国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67,共11页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评估模型,探究生态转移支付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为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200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作为一项准自然...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评估模型,探究生态转移支付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为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200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评估该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生态转移支付的实施使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提升了0.021,并显示出持续性影响。(2)通过促进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转移支付产生了环境效应和收入效应,从而提升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3)在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显著,而在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实现效果不甚明显。此外,生态转移支付在财政能力较强、环境质量较低的生态功能区产生了更显著的效果。研究结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特征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完善转移支付核算标准,以体现长效激励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转化效率 生态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准自然实验
下载PDF
居民生态支付意愿调查与政策含义——以闽江下游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黎元生 韩凌芬 胡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59-64,共6页
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VM)是国际上衡量生态环境物品非使用价值的重要方法。通过发放500份支付卡问卷,对闽江下游福州城市居民生态支付意愿开展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5.63%的居民对改善闽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支付意愿,福州城市居民每年的支付... 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VM)是国际上衡量生态环境物品非使用价值的重要方法。通过发放500份支付卡问卷,对闽江下游福州城市居民生态支付意愿开展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5.63%的居民对改善闽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支付意愿,福州城市居民每年的支付意愿WTP介于38286万元~42599万元之间。受访者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支付意愿呈现正相关性,年龄与支付意愿呈现负相关性,职业、性别与支付意愿的相关性不明显。因此,改善居民的教育和收入状况,是提高闽江下游居民生态支付意愿的基础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价值评估方法 生态支付意愿 政策含义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区域间生态转移支付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坤刚 鞠美庭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3期48-51,共4页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反溢出效应",有学者认为占用外省市自然资源的地区应给予输出自然资源的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也是生态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试图以此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这种补偿的...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反溢出效应",有学者认为占用外省市自然资源的地区应给予输出自然资源的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也是生态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试图以此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这种补偿的理论基础并尝试确定补偿的标准。结果显示:有13个省市需要向其他地区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应支付生态补偿的地区多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接受补偿的地区多为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转移支付 经济补偿
下载PDF
民族地区横向生态转移支付的法治化构建——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谭洁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135,共8页
横向生态转移支付法治化意味着标准的制度化、行为的规范化、权利义务设计的合理化以及监管的常态化。外部性及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理论、法治理论、民族发展理论是民族地区与受益地区横向生态转移支付法治化构建的理论基础,通过法律关... 横向生态转移支付法治化意味着标准的制度化、行为的规范化、权利义务设计的合理化以及监管的常态化。外部性及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理论、法治理论、民族发展理论是民族地区与受益地区横向生态转移支付法治化构建的理论基础,通过法律关系主体的确定、权利义务的设计、法律责任的安排,将横向生态转移支付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能够充分保障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所获得的资金支持随着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加而持续稳定增长,能够更好地解决新时期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对于发展民族经济、巩固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横向生态转移支付 法治化 生态公共产品
下载PDF
禁限开发区生态补偿支付标准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潇 李国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62,共6页
禁限开发区的划分,为我国生态补偿的核算基础提供了新思路。基于生态要素系统错综复杂又紧密相关的基本情况,较之针对生态环境要素而实行的生态补偿核算的繁复性,以禁限开发程度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将更为合理。文章在梳理已有生态补偿... 禁限开发区的划分,为我国生态补偿的核算基础提供了新思路。基于生态要素系统错综复杂又紧密相关的基本情况,较之针对生态环境要素而实行的生态补偿核算的繁复性,以禁限开发程度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将更为合理。文章在梳理已有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与文献的基础上,对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提出了适用于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支付标准,最后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的汉中市为例,测算了汉中市应得到的生态补偿额,结果显示禁限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支付标准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限开发区 生态补偿理论标准 生态补偿支付标准 生态环境要素 生态补偿核算
下载PDF
生态补偿有助于脱贫攻坚吗?——基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李一花 李佳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36,共14页
构建生态补偿的减贫框架,借助政府“依申请公开”平台手工整理了2002—2016年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生态补偿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能显著改善贫困,其减贫的主要机制是改善区域环境和促进劳... 构建生态补偿的减贫框架,借助政府“依申请公开”平台手工整理了2002—2016年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生态补偿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能显著改善贫困,其减贫的主要机制是改善区域环境和促进劳动力就业。当前生态补偿政策存在减贫效应不够精准、补助规模较小等缺陷,应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贫困识别机制,提高补助规模并丰富补助形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脱贫攻坚 生态扶贫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下载PDF
欧盟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喜梅 杜立津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65-68,共4页
在农业生态补偿方面,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采取固定额度的支付方式,财政资金使用率与效益都未达到应有效果。本文通过对欧盟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机制的政策基础、理论依据、意义以及拍卖工具在欧盟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机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吸取经... 在农业生态补偿方面,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采取固定额度的支付方式,财政资金使用率与效益都未达到应有效果。本文通过对欧盟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机制的政策基础、理论依据、意义以及拍卖工具在欧盟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机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吸取经验,为完善我国现行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机制找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补偿 生态产品 拍卖支付机制:欧盟农业生态
下载PDF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环境效应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俐 王梦瑶 +1 位作者 雷岁江 董战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27-2638,共12页
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完善是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生态转移支付政策尚未充分改善环境质量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决策机理提出相应假设,选取山西省96个县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 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完善是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生态转移支付政策尚未充分改善环境质量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决策机理提出相应假设,选取山西省96个县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评估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总体上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改善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域的环境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环境效应逐渐变差.生态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每增加1000元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环境质量就得到2.285个百分点的改善,且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环境效应呈现出功能区类型、民族聚集程度的差异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贫困程度是导致不同地区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环境效应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议坚持实施生态转移支付政策,逐步扩大生态转移支付规模,强化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导向性和差异性,完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完善补偿资金考核机制等,从多角度完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环境效应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 生态转移支付政策 山西省
下载PDF
农地资源生态支付的农户决策
14
作者 彭丽坤 王绪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0-452,共3页
农地资源生态改善存在外部性和收益不确定性,导致无人愿意为农地的生态改善支付;农户间谈判交易成本的存在和支付的沉淀成本过大,导致农户间的博弈均衡无法实现帕累托改进;农户对农地生态改善的支付净收益足够大条件下,农户间的博弈结... 农地资源生态改善存在外部性和收益不确定性,导致无人愿意为农地的生态改善支付;农户间谈判交易成本的存在和支付的沉淀成本过大,导致农户间的博弈均衡无法实现帕累托改进;农户对农地生态改善的支付净收益足够大条件下,农户间的博弈结果是单方支付,并且是有效率的;在均匀分布条件下,参与人的支付数额与收益呈正相关。提出的相应对策为提高农户的支付收益、让政府单方面支付和隐性收益显性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资源 生态支付 博弈 农户决策 怕累托改进 政策建议
下载PDF
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初探
15
作者 梁星 徐敏 《财会月刊(中)》 2013年第11期89-91,共3页
随着我国政府生态转移支付规模的逐渐扩大,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显得日趋重要。本文以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为基础,探索构建出了具有一般性质的生态转移支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政府生态转移支付 绩效审计 环境优值模型
下载PDF
乡村旅游集聚区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价值评估——以浙江长兴水口乡为例
16
作者 于敏捷 周建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7-13,共7页
在随机效应分析理论框架下构建乡村旅游集聚区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Tobit模型,以浙江长兴水口乡村旅游集聚区为例,实证研究游客生态补偿支付影响因素及其总边际效用,同时基于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中位数预测其生态补偿支付价值。结果... 在随机效应分析理论框架下构建乡村旅游集聚区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Tobit模型,以浙江长兴水口乡村旅游集聚区为例,实证研究游客生态补偿支付影响因素及其总边际效用,同时基于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中位数预测其生态补偿支付价值。结果表明:认为乡村旅游会破坏生态环境的游客与认为当地居民与游客兼是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受益者的游客支付意愿最高,另外,生态补偿支付政策认知水平、重游意愿、生态环境满意度、学历与收入均对支付意愿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测算发现,水口乡村旅游集聚区的游客支付意愿为9.85元/人,按2017年游客数量计算,可创造生态价值约2900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集聚区 游客 生态补偿支付 生态价值评估 TOBIT模型
下载PDF
分权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曹鸿杰 卢洪友 祁毓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31,共11页
中国在2008年开始试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以通过集权倾向的措施解决环境分权治理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研究这一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机制与当前分权体制是否协调,本文对政策的制度变迁和特征事实进行了梳理,... 中国在2008年开始试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以通过集权倾向的措施解决环境分权治理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研究这一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机制与当前分权体制是否协调,本文对政策的制度变迁和特征事实进行了梳理,在分权体制框架下探讨了其中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转移支付达到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激励效应;转移支付机制与分权体制还存在改善的空间,环境分权对政策效果有促进作用,而财政分权抑制了政策效果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 分权 环境保护 公共服务
下载PDF
省以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环境保护激励效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淑瑞 薛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8-145,共8页
现有文献认为生态转移支付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提升地方生态环境质量双目标,而目标的多样性会影响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效果及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环保支出和农林水支出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对生态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目标进行了理论... 现有文献认为生态转移支付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提升地方生态环境质量双目标,而目标的多样性会影响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效果及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环保支出和农林水支出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对生态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目标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2010—2018年甘肃、贵州、湖北及河南四省的199个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表明:在样本期内,生态转移支付促进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中国地方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对辖区环境保护效果中,环境保护支出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农林水支出不仅调节了生态转移支付的地方环境保护支出效果,而且调节了环境保护支出对地方环境质量的影响。因此,由于地方政府具有环境治理信息优势,省以下制度目标更能体现辖区生态需求,省对县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会有效促进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环保激励效应较为明显。同时,县级地方政府应该逐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逐步转向经济与环境"双目标协同发展"模式。为了协同生态转移支付的双目标,"自下而上参与式决策"可以作为环境治理的有益补充,通过地方政府多元化实践改善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转移支付 环境保护 “双目标” 激励机制
下载PDF
生态认知、生计资本及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徐瑞璠 刘文新 赵敏娟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9-457,共9页
基于渭河流域58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生态认知、生计资本及渭河流域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比生计资本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 基于渭河流域58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生态认知、生计资本及渭河流域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比生计资本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生态认知和生计资本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且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影响效应显著高于生态认知;(2)生态认知在生计资本与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之间存在着中介效应,即生计资本可以通过直接正向影响生态认知,进而间接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3)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直接影响(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远大于间接影响(生计资本→生态认知→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4)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其生态认知水平,降低其生计资本水平。基于此,提出提高渭河流域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认知 生计资本 农户 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 渭河流域
下载PDF
北京、西安等城镇居民生态支付意愿问卷调查 被引量:2
20
作者 中国西北部地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中澳课题组 张蕾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0-32,共3页
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后,工程区生态效益显著。本研究采用非市场评估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对北京、西安、安塞三地606户城镇居民的生态支付意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较强,... 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后,工程区生态效益显著。本研究采用非市场评估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对北京、西安、安塞三地606户城镇居民的生态支付意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较强,十分关注退耕还林等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愿意为退耕农民进行义务支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支付意愿 城镇居民 问卷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