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玉米茎秆的支撑功能及其可塑性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杨锦忠
梁淑敏
李娜娜
刘永花
郝建平
-
机构
青岛农业大学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
-
出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9,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65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09B01-2)
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20121025)
-
文摘
【目的】从植物茎支持功能相关性状出发,阐明其在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的可塑性变化及生态适应意义。【方法】定义玉米茎的3个支撑功能性状:(1)线密度=节间重量/节间长度;(2)承重自重比=节间承重/节间重量,其中,承重=节间上方全部组织与器官的重量(不包括该节间自重);(3)承重线密度比=节间承重/节间线密度。可塑性用塑性系数表示,此系数值仿照变异系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方差组分根据数据的期望均方模型估算。共包括6个田间试验,处理组成分别为:5个地点×2个品种组合、11个采样期×2个品种组合、4个种植密度(3.0—9.75株/m^2)×3个采样期组合、4个种植密度(2.4—6.0株/m^2)、3种施氮量×2个追肥期组合、高密无肥对比低密有肥。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处理间差异,采用LSD比较处理均值,采用负对数模型拟合茎线密度依节位的垂直分布。【结果】节间线密度变幅为0.052—0.72 g DW·cm^(-1),其垂直分布符合负对数方程:线密度=a-b×log(节位);承重自重比变幅为7—51,承重线密度比变幅为122—260 cm,计入雌穗重量后以上两个数值比的最大值出现在穗下第一节间,分别为246和3 425 cm。茎功能性状在品种间、地点间差异明显,在灌浆中后期线密度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节间线密度持续下降,而承重自重比在较大密度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加大施氮量提高了线密度,但是却不影响承重线密度比。茎性状的可塑性表现为:线密度>承重自重比>承重线密度比,干物质在茎上各节间的承重投入受最优化策略控制。【结论】以上3个茎支撑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的承重特征,从一个新的角度刻划了干物质投入及其投资效率,有助于深入认识植物的干物质分配现象。
-
关键词
玉米
茎
支撑功能性状
性状可塑性
基因型
地点与农艺措施
线密度
承重自重比
承重线密度比
-
Keywords
Zea mays
stems
functional traits
trait plasticity
genotype
sites and agronomic measures
linear mass density
ratio of load to self-weight
ratio of load to linear density
-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