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了吗?——来自283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0
1
作者 课题组 于志慧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9,共13页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背景下,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农民收入与消费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2010—2020年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考察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背景下,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农民收入与消费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2010—2020年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考察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可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在利用地形起伏度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流通业发展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非农就业人数来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以及低收入水平群体中,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为充分发挥流通业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驱动效应,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提高流通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应增强流通业发展对邻近城市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注重城市间流通业发展的协同与统筹;应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中实施差异化的流通业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业发展 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巧云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12-115,共4页
本文选取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其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趋势良好,东部地区增速显著,中部... 本文选取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其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趋势良好,东部地区增速显著,中部地区追赶效应突出,西部地区增速平缓;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对农民收入、消费水平以及收入消费双提升均存在正向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收入增长、消费提升、收入消费双提升;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对相邻地区的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存在明显改善,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空间溢出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流通现代化 农民收入消费
下载PDF
精准扶贫的脱贫与收入消费增长效应跟踪评估——来自江苏省“扶贫到户”政策的经验 被引量:8
3
作者 徐志刚 李美佳 王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9-38,157,共11页
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估是近年来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 基于 2013 年和 2015 年针对江苏 省“扶贫到户”政策影响的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对精准扶贫的脱贫效应,对贫困户经 济活动、收入和消费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 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估是近年来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 基于 2013 年和 2015 年针对江苏 省“扶贫到户”政策影响的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对精准扶贫的脱贫效应,对贫困户经 济活动、收入和消费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可并 无证据表明明显促进贫困户收入和消费增长。 但分组分析发现,精准扶贫对收入低于贫困标准的真 正贫困人群有一定的收入消费增长效应。 精准扶贫脱贫效应明显,但提高贫困户收入消费水平和改 善其生活状况的作用需要强化,瞄准性偏差、帮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亟需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政策评估 脱贫效应 收入消费增长
下载PDF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动态模型研究——基于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凤升 魏景柱 王梦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7-30,共4页
为了研究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城乡差异,选取2000—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关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面板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 为了研究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城乡差异,选取2000—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关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面板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于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构建了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固定效应变截距动态模型,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中国城乡居民平均自发消费水平为376.53元,当期边际消费倾向为0.41,上一期消费对本期消费带来的"荆轮效应"为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模型 单位根检验 协整检验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下载PDF
我国居民收入消费分层与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姬雄华 李录堂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11-114,共4页
传统人们重视社会保障对居民收入消费影响的研究,缺乏居民收入消费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研究。现阶段在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形成与扩大的情况下,收入消费对社会保障产生深远影响,并可依此构建收入消费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 居民 收入消费分层 社会保障制度
下载PDF
中国富人 病态消费——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视眼下的中国富人消费
6
作者 章美马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33-35,72,共4页
富人的消费在中国越来越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为框架 ,对比中西方富人的消费行为 ,得出中国富人消费处于一个低层次阶段 ,富人消费弹性过大 ,揭示了其对宏观国民经济运行的巨大隐患 ,分析了其产生的深... 富人的消费在中国越来越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为框架 ,对比中西方富人的消费行为 ,得出中国富人消费处于一个低层次阶段 ,富人消费弹性过大 ,揭示了其对宏观国民经济运行的巨大隐患 ,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在于社会的转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森贝利 相对收入消费 中国 富人消费 消费理念
下载PDF
基于协整理论的四川省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谢筱 吴秀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年第8期110-112,共3页
利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8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调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期收入和长期均衡对居民消费都有较强的... 利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8年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调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期收入和长期均衡对居民消费都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因此,从长期来看,要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消费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下载PDF
鹤岗市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艳华 《统计与咨询》 2017年第3期42-45,共4页
本文从鹤岗市2000-2015年的经济发展轨迹出发,分析地方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消费的变化关系,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消费呈现的特点。鹤岗15年发展经验告诉人们,经济发展若长期依靠单一产业和投资拉动增长,居民收入上... 本文从鹤岗市2000-2015年的经济发展轨迹出发,分析地方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消费的变化关系,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消费呈现的特点。鹤岗15年发展经验告诉人们,经济发展若长期依靠单一产业和投资拉动增长,居民收入上不去,消费跟不上,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量、供求失衡,效益下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消费的关系,使鹤岗市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百万人民,文中从五方面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收入消费 实证分析 鹤岗市
下载PDF
宿州市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状况分析
9
作者 王传秀 梁淑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22期14-14,37,共2页
对宿州市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居民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居民 收入消费 问题对策建议
下载PDF
城市居民收入消费系数分析
10
作者 杨绍怀 《开发研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6-17,共2页
城市居民收入消费系数分析杨绍怀收人消费系数有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收入弹性系数、边际消费倾向系数等。本文拟对1994年度兰州市300户城市居民家庭调查资料进行收入消费系数分析,以探讨现阶段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特征... 城市居民收入消费系数分析杨绍怀收人消费系数有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收入弹性系数、边际消费倾向系数等。本文拟对1994年度兰州市300户城市居民家庭调查资料进行收入消费系数分析,以探讨现阶段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特征。一、恩格尔系数分析食品在生活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收入消费系数 消费水平
下载PDF
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研究--关于景德镇两个县市的典型调查
11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景德镇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黄伟 吴晓明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61,共3页
本文从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的视角,在对2000-2009年9月末景德镇市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进行典型调查的同时,随机选择辖内乐平市100户和浮梁县60户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作为调查样本,解析了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及其特点,剖析... 本文从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的视角,在对2000-2009年9月末景德镇市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进行典型调查的同时,随机选择辖内乐平市100户和浮梁县60户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作为调查样本,解析了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状况及其特点,剖析了制约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诸多原因,探寻农村居民收入变动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内在规律,并就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 特点及原因分析 对策思考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
12
作者 韩刚 李翀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30,共11页
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乡融合... 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是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机制变量;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普惠性,数字乡村建设与低人力资本组虚拟变量的交互项、低物质资本组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据此,地方政府应进一步聚焦数字乡村建设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以弥合农村数字鸿沟,以及补齐数字发展短板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以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积极作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双提升 普惠性
下载PDF
三峡库区移民收入消费状况监测系统研究
13
作者 郭诗雄 《通讯世界(下半月)》 2014年第10期192-194,共3页
三峡后续工作已经有序展开。为了实现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建立三峡库区经济社会收入和消费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库区移民收入与消费状况监测系统的技术思路,构建了监测系统的系统架构,实现了监测系统的原型。
关键词 库区 模型 收入消费 监测系统
下载PDF
收入与消费习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晓玉 《全国流通经济》 2024年第6期8-11,共4页
收入与消费的相互关系受多个维度的因素影响。首先,教育水平直接关联着个体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水平。其次,职业选择和工作经验对薪资产生显著影响,决定了收入的变化趋势。消费方面,收入水平、家庭状况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消... 收入与消费的相互关系受多个维度的因素影响。首先,教育水平直接关联着个体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水平。其次,职业选择和工作经验对薪资产生显著影响,决定了收入的变化趋势。消费方面,收入水平、家庭状况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消费行为。最后,消费与收入存在相互反馈,消费习惯影响储蓄、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而收入水平则决定了生活品质和购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消费 影响因素 相互关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农户消费、收入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谢新新 《现代营销(下)》 2023年第6期16-18,共3页
本文基于CFPS2016、2018两期面板数据,在考虑样本量偏差与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ELES模型与耦合协同模型,研究互联网的使用与农户家庭收入消费双提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可以显著促进消费收入双提升,也可以显著促进单一层面... 本文基于CFPS2016、2018两期面板数据,在考虑样本量偏差与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ELES模型与耦合协同模型,研究互联网的使用与农户家庭收入消费双提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可以显著促进消费收入双提升,也可以显著促进单一层面的消费提升与收入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可以通过促进农户创业,进而促进农户消费收入双提升。互联网使用,对受教育水平较高、东部地区农户家庭的收入消费双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收入消费双提升 乡村振兴 需求收入弹性
下载PDF
教育是如何释放家庭消费潜力的?——来自CHFS的经验证据
16
作者 龙莹 叶爽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8-108,共11页
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消费密切相关,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2017年、2019年三期的数据,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探讨了居民受教育程度对提高家庭消费积极性的有效影响,并从收入效应、非收入效应两个方面解释了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消费密切相关,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2017年、2019年三期的数据,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探讨了居民受教育程度对提高家庭消费积极性的有效影响,并从收入效应、非收入效应两个方面解释了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家庭消费收入弹性,提升边际消费倾向。②其中收入效应是居民受教育程度对消费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的关键。③相比于女性,男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更能激发家庭消费的积极性;东中部地区教育对释放家庭潜力的影响程度相当且高于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会相对抑制受教育程度对居民购买力的发挥,导致其影响程度不如城镇地区高;教育水平对高、中、低收入家庭消费收入弹性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最终从教育的不同角度为如何释放消费潜力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水平 消费收入弹性 消费潜力
下载PDF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扩大有意愿的消费——2023年回顾及2024年浙江消费形势展望
17
作者 杜平 吴瑶 《浙江经济》 2024年第2期32-36,共5页
回顾2023年,全省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较快增长,服务消费市场迅速恢复,但居民消费信心预期仍然偏弱;展望2024年,全省居民收入和消费处于疫后持续恢复阶段,整体消费形势稳中趋好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压舱石。2023年,全省新业态... 回顾2023年,全省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较快增长,服务消费市场迅速恢复,但居民消费信心预期仍然偏弱;展望2024年,全省居民收入和消费处于疫后持续恢复阶段,整体消费形势稳中趋好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压舱石。2023年,全省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较快增长,服务消费市场迅速恢复,国潮消费持续兴起,文旅消费蓬勃发展,实物消费增长逐步放缓,居民消费信心预期仍然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形势 形势展望 居民消费 新业态 实物消费 新型消费 居民收入消费 较快增长
下载PDF
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弹性的时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鸽 赵昕东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3-95,共3页
文章以1997~2011年的按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为例,分组研究不同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建立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得到不同收入的弹性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弹性大小和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中等收入... 文章以1997~2011年的按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为例,分组研究不同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建立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得到不同收入的弹性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弹性大小和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中等收入、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人群可能存在其他隐形收入,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状态空间模型 消费弹性
下载PDF
收入──消费关系分段的模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立岩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0-23,62,共5页
在制度因素变动的时期内收入与消费不具有很好的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协整关系)。本文运用模糊因果聚类的方法分全国、城镇和衣村分析了1952年到1995年的数据,找出了分段点,为分段研究收入与消费关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收入消费关系 模糊分析 中国 居民收入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不平等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萍 《辽宁经济》 2013年第1期40-43,共4页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改变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分布结构,也使得由收入和消费衡量的城乡居民相对福利水平发生了变化。城乡收入差距和不平等呈逐渐扩大趋势,但城乡消费的不平等显示出逐渐缩小的特征。经验分析证明,以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为...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改变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分布结构,也使得由收入和消费衡量的城乡居民相对福利水平发生了变化。城乡收入差距和不平等呈逐渐扩大趋势,但城乡消费的不平等显示出逐渐缩小的特征。经验分析证明,以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为特征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消除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扩大非国有部门就业比重对于缩小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积极的效应。与之相应,选择合适的政策有助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之间福利水平的共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道路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不平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