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8周有氧运动干预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ESBPR)、体成分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PESBPR与体成分、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63名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n=35)和对照组(n=28),运动组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运动,对照组...目的:观察8周有氧运动干预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ESBPR)、体成分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PESBPR与体成分、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63名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n=35)和对照组(n=28),运动组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运动,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实验前、后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体成分,包括脂肪重量(fat mass,FM)、去脂体重(fat-free mass,FFM)和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BF%);利用症状限制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PESBPR和运动能力,PESBPR定义为运动实验后第3min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min收缩压的比值(即第3min收缩压恢复比,rSBPR),运动能力包括最大耗氧量(VO2max)、最大功率(MP)和力竭时间(ET)。结果:偏相关分析显示,rSBPR与BF%正相关(r=0.412,P<0.01),与VO2max、MP和ET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475,P<0.01;r=-0.366,P<0.01;r=-0.308,P<0.01)。8周实验后,运动组体重(P<0.05)、BMI(P<0.05)、FM(P<0.01)、BF%(P<0.01)、安静SBP(P<0.05)、SBPmax(P<0.01)、rSBPR(P<0.05)和PESBPR延迟发生率(P<0.01)降低,VO2max(P<0.05)、最大功率(P<0.05)和力竭时间(P<0.01)升高;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均为P>0.05)。运动组实验前、后rSBPR变化与BF%变化呈正相关(r=0.315,P<0.01),与VO2max的变化呈负相关(r=-0.338,P<0.01)。结论:1)rSBPR与BF%正相关,与运动能力负相关,rSBPR可能是肥胖患者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2)8周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肥胖患者体成分,提高有氧运动能力,下调rSBPR及PESBPR延迟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和非出血转化组(n=98)。对比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溶栓前后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发病到病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等,明确脑梗死病人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烟酒史、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时间等基线数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组在发病年龄[(71.64±10.56)岁比(63.85±12.42)岁]、溶栓前NIHSS评分[11(6,14.5)分比7(4,12)分]、溶栓后2 h NIHSS评分[11(3,14.5)分比5(2,9)分],出血转化组均大于非出血组(P<0.05)。但是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差值低于非出血组[0(0,2)分比1(0,4)分,P<0.001]、溶栓前收缩压出血转化组较高[(160.88±20.24)mmHg比(150.79±21)mmHg,P=0.033],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大于非出血转化组[(34.88±22.51)mmHg比(24.58±16.56)mmHg,P=0.01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较大、溶栓前后收缩压差值、溶栓前后NIHSS评分变化值是脑梗死病人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和NIHSS评分变化值均对病人愈后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变化值小、溶栓后收缩压变化值大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龄病人,应充分考虑到病人血压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变化因素,并采用合适的干预手段、积极预防出血转化的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8周有氧运动干预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ESBPR)、体成分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PESBPR与体成分、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63名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n=35)和对照组(n=28),运动组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运动,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实验前、后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体成分,包括脂肪重量(fat mass,FM)、去脂体重(fat-free mass,FFM)和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BF%);利用症状限制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PESBPR和运动能力,PESBPR定义为运动实验后第3min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min收缩压的比值(即第3min收缩压恢复比,rSBPR),运动能力包括最大耗氧量(VO2max)、最大功率(MP)和力竭时间(ET)。结果:偏相关分析显示,rSBPR与BF%正相关(r=0.412,P<0.01),与VO2max、MP和ET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475,P<0.01;r=-0.366,P<0.01;r=-0.308,P<0.01)。8周实验后,运动组体重(P<0.05)、BMI(P<0.05)、FM(P<0.01)、BF%(P<0.01)、安静SBP(P<0.05)、SBPmax(P<0.01)、rSBPR(P<0.05)和PESBPR延迟发生率(P<0.01)降低,VO2max(P<0.05)、最大功率(P<0.05)和力竭时间(P<0.01)升高;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均为P>0.05)。运动组实验前、后rSBPR变化与BF%变化呈正相关(r=0.315,P<0.01),与VO2max的变化呈负相关(r=-0.338,P<0.01)。结论:1)rSBPR与BF%正相关,与运动能力负相关,rSBPR可能是肥胖患者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2)8周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肥胖患者体成分,提高有氧运动能力,下调rSBPR及PESBPR延迟发生率。
文摘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和非出血转化组(n=98)。对比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溶栓前后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发病到病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等,明确脑梗死病人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烟酒史、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时间等基线数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组在发病年龄[(71.64±10.56)岁比(63.85±12.42)岁]、溶栓前NIHSS评分[11(6,14.5)分比7(4,12)分]、溶栓后2 h NIHSS评分[11(3,14.5)分比5(2,9)分],出血转化组均大于非出血组(P<0.05)。但是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差值低于非出血组[0(0,2)分比1(0,4)分,P<0.001]、溶栓前收缩压出血转化组较高[(160.88±20.24)mmHg比(150.79±21)mmHg,P=0.033],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大于非出血转化组[(34.88±22.51)mmHg比(24.58±16.56)mmHg,P=0.01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较大、溶栓前后收缩压差值、溶栓前后NIHSS评分变化值是脑梗死病人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和NIHSS评分变化值均对病人愈后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变化值小、溶栓后收缩压变化值大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龄病人,应充分考虑到病人血压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变化因素,并采用合适的干预手段、积极预防出血转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