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超声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变化及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创伤骨折200例,...目的探究超声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变化及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创伤骨折2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发生组25例与未发生组175例。收集2组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Vs、Vd、RI、D-二聚体数据,根据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复合模型,评估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联合及复合模型对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预测价值。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CA),分析超声血流参数、D-二聚体与复合模型预测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获益情况。结果发生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术中使用止血带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术后3 d Vs、Vd低于未发生组,RI、D-二聚体高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Vs、Vd、RI及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均大于未发生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及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为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以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联合预测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95%CI:0.829,0.923),敏感度、特异度均为0.88。构建下肢DVT预测模型,其AUC为0.920(95%CI:0.873,0.954);DCA显示,复合模型在阈值概率为0.10~0.90时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结论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及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为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相比,多指标联合建立的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术后下肢DVT早期预警中应用价值更高。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方面的作用差异。方法:纳入20例健康受试者及20例脊髓损伤患者。健康受试者左侧下肢分别用4种不同调制处方的中频电治疗刺激腓肠肌,然后使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腘静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筛选血流加速效果最好的处方。利用筛选的处方刺激脊髓损伤患者腓肠肌,测量股静脉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每分钟射血量,对比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股静脉的上述指标。结果:健康志愿者腘静脉基础PSV为9.5±3.3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4.2±1.7cm/s,连续调制波刺激时腘静脉PSV加快了约25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200%。断续调制波相较于连续调制波,腘静脉PSV加快了约16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约1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波形治疗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患者静息时下肢股静脉基础峰值血流速度为6.5±2.7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2.6±1.4cm/s,基础每分钟射血量为37.6±17.4ml/min。刺激时脊髓损伤患者股静脉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单位时间射血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间歇调制波单次刺激加速血流的效果优于连续调制波,而不同波形之间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脊髓损伤患者中,MMFCT能产生类似于IPC的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推测其能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IPC单次加速下肢静脉血流的效果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超声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变化及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创伤骨折2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发生组25例与未发生组175例。收集2组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Vs、Vd、RI、D-二聚体数据,根据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复合模型,评估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联合及复合模型对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预测价值。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CA),分析超声血流参数、D-二聚体与复合模型预测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获益情况。结果发生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术中使用止血带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术后3 d Vs、Vd低于未发生组,RI、D-二聚体高于未发生组(P<0.01);发生组Vs、Vd、RI及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均大于未发生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及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为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以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联合预测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95%CI:0.829,0.923),敏感度、特异度均为0.88。构建下肢DVT预测模型,其AUC为0.920(95%CI:0.873,0.954);DCA显示,复合模型在阈值概率为0.10~0.90时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结论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及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为创伤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Vs、Vd、RI、D-二聚体手术前后差值相比,多指标联合建立的复合模型在创伤骨折术后下肢DVT早期预警中应用价值更高。
文摘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方面的作用差异。方法:纳入20例健康受试者及20例脊髓损伤患者。健康受试者左侧下肢分别用4种不同调制处方的中频电治疗刺激腓肠肌,然后使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腘静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筛选血流加速效果最好的处方。利用筛选的处方刺激脊髓损伤患者腓肠肌,测量股静脉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每分钟射血量,对比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股静脉的上述指标。结果:健康志愿者腘静脉基础PSV为9.5±3.3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4.2±1.7cm/s,连续调制波刺激时腘静脉PSV加快了约25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200%。断续调制波相较于连续调制波,腘静脉PSV加快了约16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约1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波形治疗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患者静息时下肢股静脉基础峰值血流速度为6.5±2.7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2.6±1.4cm/s,基础每分钟射血量为37.6±17.4ml/min。刺激时脊髓损伤患者股静脉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单位时间射血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间歇调制波单次刺激加速血流的效果优于连续调制波,而不同波形之间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脊髓损伤患者中,MMFCT能产生类似于IPC的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推测其能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IPC单次加速下肢静脉血流的效果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