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改则县纳个丁日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1
作者 格桑次仁 扎西 +2 位作者 杨长进 次仁欧珠 旦增他青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4期632-637,647,共7页
西藏纳个丁日矿区位于班怒结合带内,属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裂隙带及其侵入接触带和围岩滑脱裂隙中。区内化探异常发育,元素组合有利,各元素套合较好,主成矿元素具有三级水系沉积物异常,浓集中心明... 西藏纳个丁日矿区位于班怒结合带内,属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裂隙带及其侵入接触带和围岩滑脱裂隙中。区内化探异常发育,元素组合有利,各元素套合较好,主成矿元素具有三级水系沉积物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发现多个地表矿(化)体,其中最高Cu品位达9.17%、Au品位1.21g/t。近年来,班怒成矿带陆续发现了多布杂、青草山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其主要分布于班怒结合带两侧陆内弧上,而纳个丁日矿区位于结合带内,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带 纳个丁日 铜金矿 西藏改则
下载PDF
2020年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总结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月 解孟雨 +4 位作者 姜祥华 姚琪 苑争一 黎明晓 薛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3期174-183,共10页
系统总结2020年2月—3月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性: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3次地震震中500 km范围内无观测台站分布,地球物理场观测能力较弱;③综合方法... 系统总结2020年2月—3月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性: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3次地震震中500 km范围内无观测台站分布,地球物理场观测能力较弱;③综合方法:识别出Wq值异常。3次改则地震均位于可可西里至唐古拉地区,其中2月21日5.0级地震位于羌塘地块北缘,而3月10日5.0级和3月12日5.1级地震位于羌塘地块南缘,且3月的2次地震相距约5 km,构成震群型序列。对3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跟踪发现,2月21日改则5.0级地震序列主要分布在向阳湖—布若错断裂南侧发育的一条NNE走向的小断裂上,余震较少,震后40天内共发生8次ML 2.0以上地震,主震震源机制为张性破裂;3月10日5.0级和3月12日5.1级地震震源机制均为走滑型,余震序列丰富,主要分布在多条构造的延伸区域,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0.58,b值为0.88。综合分析认为,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主要为具有中期意义的异常,综合方法的异常识别主要为后续强震的地点判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月21日改则5.0级地震 3月10日改则5.0级地震 3月12日改则5.1级地震 地震活动异常 序列跟踪
下载PDF
利用InSAR资料反演2008年西藏改则M_w 6.4和M_w 5.9地震的断层参数 被引量:18
3
作者 冯万鹏 许力生 +3 位作者 许忠淮 李振洪 李春来 赵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83-993,共11页
2008年1月9日在我国西藏改则发生了一次M_w6.4地震,随后有40次3.5级以上余震发生,其中最大的一次为1月16 H的M_w 5.9余震.本文处理了ENVISAT ASAR两轨(升轨和降轨)同震资料,精确确定了同震地表位移的空间分布;随后利用弹性半空间的位错... 2008年1月9日在我国西藏改则发生了一次M_w6.4地震,随后有40次3.5级以上余震发生,其中最大的一次为1月16 H的M_w 5.9余震.本文处理了ENVISAT ASAR两轨(升轨和降轨)同震资料,精确确定了同震地表位移的空间分布;随后利用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拟确定了上述事件的断层面参数;最后,基于非均匀滑动模型反演确定了两次地震断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M_w 6.4主震断层为走向218°、倾角52°的西倾断层,最大滑动量约1.9 m,出现在地表以下约7.6 km处;而M_w 5.9余震发生在主震断层西3.2 km的地方,发震断层为走向200°、倾角59°的西倾断层,最大滑动量约1.0m,出现在地表以下约3.9 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震 断层参数 INSAR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洪顺英 申旭辉 +3 位作者 单新建 刘智荣 戴娅琼 荆凤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31,共9页
2008年1月9日在西藏改则地区发生6.9级地震,接着1月16日又发生6.0级余震,表现为双震型。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通过对欧空局A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其同震干涉形变场。通过分析表明:改则地震干涉形变场呈双贝壳状,影响范围... 2008年1月9日在西藏改则地区发生6.9级地震,接着1月16日又发生6.0级余震,表现为双震型。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通过对欧空局A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其同震干涉形变场。通过分析表明:改则地震干涉形变场呈双贝壳状,影响范围约33 km×30 km,以北东向地震破裂带为分界线分为西北视线向沉降盘与东南视线向隆升盘,最大视线向沉降形变量约53.2 cm,最大视线向隆升形变量约11.3 cm。西北沉降盘又存在东、西两个形变中心,推测西部形变中心受6.0级余震的控制,东部形变中心受6.9级主震的控制。宏观震中位置应位于左旋走滑改则—洞错断裂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的分阶部位(左阶),构造应力场以张性拉伸为主,导致地震破裂为典型的正断层破裂,与此次地震的干涉形变场特征及哈佛大学震源机制解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震 D-INSAR 同震形变 视线向形变 断层
下载PDF
西藏改则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康托组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姜高磊 韩芳 +4 位作者 宋博文 韦一 江尚松 罗亮 张克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改则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羌塘地层区,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西藏改则盆地新近系康托组沉积特征和沉积岩相的详细研究,共划分出3类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整体表现为自下向上沉积物粒度由粗到细、水深逐渐增大的退积序列... 改则盆地地处青藏高原羌塘地层区,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西藏改则盆地新近系康托组沉积特征和沉积岩相的详细研究,共划分出3类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整体表现为自下向上沉积物粒度由粗到细、水深逐渐增大的退积序列。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古流向分析认为,改则盆地渐新世—中新世的沉积演化可大致分为2个阶段:盆地初始裂陷阶段和盆地稳定沉积阶段。康托组剖面沉积相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改则盆地渐新世—中新世的沉积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托组 改则盆地 渐新统-中新统 沉积相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多年冻土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乔永平 赵林 +3 位作者 庞强强 陈继 邹德富 高泽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53-1460,共8页
改则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寒冷干燥,位于青藏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南界附近.201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项目在改则地区采用坑探、物探和钻探等多种方法对区域内多年冻土开展了大规模野外考察工作.根据现场钻探资料和... 改则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寒冷干燥,位于青藏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南界附近.201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项目在改则地区采用坑探、物探和钻探等多种方法对区域内多年冻土开展了大规模野外考察工作.根据现场钻探资料和后来的地温观测资料,并结合坑探和物探资料对改则地区多年冻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改则地区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在2.6~8.5 m之间,部分地区存在融化夹层;多年冻土含冰量在12%~35%之间,主要为多冰冻土,而且一般仅在上限附近发育有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多年冻土温度普遍较高,在-1.5~0℃之间;多年下限深度一般小于60 m,部分地区甚至在10 m左右;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海拔高度约为4700 m,海拔5100 m以上区域普遍发育有多年冻土;区域内多年冻土特征受局地因素影响明显,特别是与坡向、植被覆盖、岩性和含水量等关系密切;现场记录资料和后来的测温资料都显示改则地区部分多年冻土正处于退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特征 改则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改则洞错地区白垩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及对班公-怒江洋俯冲闭合的制约 被引量:11
7
作者 付佳俊 丁林 +3 位作者 许强 蔡福龙 岳雅慧 郭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202,共21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其俯冲极性和闭合时限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无疑限制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对仲岗安山玄武岩和一套新发现的晚白垩世安山岩进行研究,获得了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3.75...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其俯冲极性和闭合时限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无疑限制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对仲岗安山玄武岩和一套新发现的晚白垩世安山岩进行研究,获得了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3.75±0.92 Ma和74.23±0.76 Ma。仲岗安山玄武岩锆石的ε_(Hf)(t)值为-7.3^+4.4,具有岛弧玄武岩特征,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该地区仍然继续向北俯冲;晚白垩世安山岩锆石的ε_(Hf)(t)值为+3.1^+11.1,其可能是亏损地幔混熔了部分的陆壳物质而形成的,且不整合在蛇绿岩之上。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改则地区的闭合时限在100~75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西藏改则 白垩纪火山岩 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下载PDF
2008年西藏改则地震多视角InSAR成果的三维形变解算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家庆 张国宏 +1 位作者 单新建 张迎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8-986,共9页
2008年西藏改则M_W6.4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腹地拉萨块体与羌塘块体之间的张性活动构造带上,是一次典型的正断层破裂事件。基于InSAR对SN向形变的极度不敏感性,文中利用结合先验条件的最小二乘迭代逼近法解算了改则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 2008年西藏改则M_W6.4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腹地拉萨块体与羌塘块体之间的张性活动构造带上,是一次典型的正断层破裂事件。基于InSAR对SN向形变的极度不敏感性,文中利用结合先验条件的最小二乘迭代逼近法解算了改则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主震断层两盘的垂直运动差异明显,上盘存在明显的沉降"双心"特征,量值分别为-41.4 cm、-48.9cm,而下盘的最大隆升量仅5cm;除余震断层附近存在小量级(<5cm)的N向形变外,SN向形变总体趋势向S;三维形变场的整体以垂直形变为主,并集中于上盘,而水平形变具有明显的EW向分离和E向旋转特征;所得到的各形变分量与模拟值的残差标准差不超过6cm,说明此方法能够用于获取精度较高的三维同震形变场。整体上,三维形变场的分解结果与改则地震的张性破裂特征及其所处的EW向拉伸、SN向压缩构造应力背景呈现一致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改则地震 INSAR 多视角 三维形变场
下载PDF
西藏改则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侯恩刚 高金汉 +3 位作者 王训练 王根厚 胡歆睿 马占川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6-563,共8页
西藏改则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了一套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利用研究区内39件碳酸盐岩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关系、组分含量及特征元素的比值特征,来探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1Mn/Sr值均小于1... 西藏改则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了一套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利用研究区内39件碳酸盐岩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关系、组分含量及特征元素的比值特征,来探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1Mn/Sr值均小于1,平均值为0.28,表明碳酸盐岩基本没有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2Al2O3、K2O和Fe2O3呈正相关关系,它们与Ga O呈负相关关系,与Ni、V呈正相关关系;Fe2O3与Mn、Ba、Ni呈正相关关系;3Sr、V、Ba、Mn含量从浅水到深水环境总体呈增加趋势;4根据Sr、K、Na、Ca含量、Sr/Ba、V/(V+Ni)值特征分析了日干配错组沉积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结果显示,日干配错组总体上为温暖潮湿气候下的陆表海还原沉积环境,显现出海侵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古环境 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 西藏改则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物玛乡北部晚侏罗世吐卡日组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0
作者 纪占胜 姚建新 武桂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8-438,共21页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不勒组。进而将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的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萨波直不勒组、吐卡日组和沙木罗组。改则县物玛乡北部吐卡日组的发现证明吐卡日组在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部有着更广泛的分布。将"下拉组"修订为吐卡日组也表明班公湖-怒江地层区改则地区物玛段并不存在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木嘎岗日岩群碎屑岩的构造混杂现象。吐卡日组以浅海碳酸盐台地相的生物礁亚相、鲕粒滩亚相为特征,厚度也十分可观,指示其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潜力,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及南北两侧的碳酸盐岩相上侏罗统的油气前景评价工作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改则地区 晚侏罗世 吐卡日组 萨波直不勒组 沙木罗组 班公湖-怒江断裂带 珊瑚
下载PDF
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华维 范广洲 +2 位作者 陈权亮 董一平 周定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5-883,共9页
利用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9月30日设置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采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模式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 利用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9月30日设置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采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模式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过程具有一定模拟能力,能够较真实地模拟出地表特征量的变化特点。通过敏感性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生长过程有明显影响: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尤其在雨季最为明显,其他季节无太大变化;气候变暖对植被生理过程的综合作用是植被净光合作用的变化,即春季增强,夏季减弱,秋季和冬季变化不大;"暖湿化"对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春季和夏季植被活动增强,尤其春季最为明显。植被物理特性参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陆面过程,进而导致高原热源发生变化,因此,为准确估计地表能量收支,对模式陆面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区 气候变化 植被生理过程 反馈效应
下载PDF
藏北改则新生代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珍汉 叶培盛 殷才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8,共8页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与古近系红层之上,形成大型逆冲岩席和弧形逆冲断层,原地系统古近纪红层下伏三叠系—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羌塘南部发育南羌塘薄皮推覆构造,导致班公—怒江蛇绿岩、三叠系—侏罗系海相地层及侏罗纪混杂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近纪红层与下白垩统海相沉积岩层之上,形成三条蛇绿岩片带、大量飞来峰和厚度较大的构造片岩。中新世早期火山岩层和湖相沉积呈角度不整合覆盖逆冲断层、褶皱构造和逆冲岩席,不整合面上覆火山岩年龄为23.7~19.1Ma,指示中新世早期改则及邻区基本结束了强烈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估算羌中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100~115km,南羌塘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82~110km;新生代早期改则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近南北方向逆冲推覆总距离为182~225km,对应地壳缩短率为(50.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 蛇绿岩片 新生代早期 藏北改则地区
下载PDF
改则高寒荒漠草地改良效果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敬龙 王保海 +2 位作者 次仁多吉 刘建枝 韩建成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21-1525,共5页
对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高寒荒漠退化草地,采用了围栏、围栏+灌溉及围栏+灌溉+补播3种改良措施,以围栏外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研究几个改良措施对草地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重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寻求适宜于该类退化草地... 对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高寒荒漠退化草地,采用了围栏、围栏+灌溉及围栏+灌溉+补播3种改良措施,以围栏外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研究几个改良措施对草地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重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寻求适宜于该类退化草地恢复的最佳措施。结果表明,3种改良措施与对照相比均能明显改善退化草地群落中所有植物的生长状况;围栏+灌溉、围栏+灌溉+补播措施可以提高高寒荒漠退化草地的物种多样性;与其他改良措施相比,围栏+灌溉+补播措施可以显著提高高寒荒漠退化草地物种均匀度;综合考虑,围栏+灌溉措施更适宜于改则县高寒荒漠退化草地的改良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 高寒荒漠草地 重要值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晚始新世干旱化事件:改则盆地康托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的记录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高磊 徐亚东 +2 位作者 宋博文 张克信 罗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23-2034,共12页
改则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盆地内沉积物记录了高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改则盆地康托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改则盆地中-晚始新世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1中始新世湿润气候下开放湖盆阶段:虽然碳酸盐岩δ^(18)O值... 改则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盆地内沉积物记录了高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改则盆地康托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改则盆地中-晚始新世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1中始新世湿润气候下开放湖盆阶段:虽然碳酸盐岩δ^(18)O值在43层处向正值偏移,但整体^(18)O和^(13)C强烈亏损,并且该时期碳酸盐岩δ^(18)O值和δ^(13)C变化相关系数为R^2=0.082。表明该阶段的研究区虽然经历过短期蒸发作用增强或补给水减少,但整体是气候湿润条件下补给水丰富的开放型湖盆。2晚始新世干旱气候下封闭湖盆阶段:经过中新世晚期(63层)气候和湖泊水文状态的过渡,晚始新世^(18)O和^(13)C同位素富集,δ^(18)O值和δ^(13)C值变化相关系数为R^2=0.7762。表明该阶段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烈,湖盆萎缩成为封闭湖盆。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及北缘、东北缘在晚始新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干旱化事件。对比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记录、全球海水Sr和大气CO_2记录,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和北部的干旱化事件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盆地 康托组 碳氧同位素 晚始新世干旱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改则Ms6.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谭凯 乔学军 +1 位作者 游新兆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1-6,共6页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噪声差异,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80次搜索寻优。首先用单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30 cm。然后用双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15 cm。双断裂模型反映了观测形变场的基本特征,并与地震资料符合。根据80次搜索寻优得到主断裂倾滑量95%置信区间为1.6~2.4m。模拟表明,地表变形是主、余震两次破裂的结果。实际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InSAR可以作为监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断层几何形状 位错模型
下载PDF
西藏改则热那错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5
16
作者 侯恩刚 高金汉 +3 位作者 王训练 王根厚 胡歆睿 马占川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7-358,共12页
西藏改则县热那错东沟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至瑞替阶日干配错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化石丰富。在碳酸盐岩中识别出11种主要的岩石类型:灰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泥粒灰岩... 西藏改则县热那错东沟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至瑞替阶日干配错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化石丰富。在碳酸盐岩中识别出11种主要的岩石类型:灰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颗粒灰岩、藻颗粒灰岩、多种类型鲕粒灰岩、单一类型鲕粒灰岩、球粒泥粒灰岩和生物礁灰岩。根据岩石特征及组合类型可划分为5种沉积相:陆源碎屑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台地边缘礁相,它们共同构成了日干配错组4个有序的海侵—海退旋回,整体显现出海侵的相序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 上三叠统 日干配错组 西藏改则
下载PDF
利用D-InSAR技术研究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桂芳 单新建 张国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4-340,共7页
针对2008年1月9日MW6.4西藏改则地震和2008年1月16日的MW5.9余震,通过两通(2-pass)加外部DEM差分干涉处理技术(D-InSAR),提取了地震区域2次地震累积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发震断层均为正断层,位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端... 针对2008年1月9日MW6.4西藏改则地震和2008年1月16日的MW5.9余震,通过两通(2-pass)加外部DEM差分干涉处理技术(D-InSAR),提取了地震区域2次地震累积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发震断层均为正断层,位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端点附近。主震发震断层走向为N30°E,余震发震断层走向为N21°E,两断层距离约7km;在影像上主震发震断层有造成地表破裂的痕迹,余震未见地表破裂的痕迹;这次地震造成的同震形变场长约30km,宽约20km,主震断层上盘和下盘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39.2cm和11.2cm,两盘相对位错达50.4cm,余震造成的视线向形变量为9.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 改则地震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西藏改则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生物礁组成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侯恩刚 高金汉 +3 位作者 王根厚 王训练 徐涛 乔柏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67-1075,共9页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有大量生物礁,造礁生物有六射珊瑚、钙质海绵和钙藻类,附礁生物为双壳类、有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腹足类、腕足类等。单个礁体的生物发育顺序可分为5个阶段,自下而上依次为:钙藻类+双壳类+腹足...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有大量生物礁,造礁生物有六射珊瑚、钙质海绵和钙藻类,附礁生物为双壳类、有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腹足类、腕足类等。单个礁体的生物发育顺序可分为5个阶段,自下而上依次为:钙藻类+双壳类+腹足类→钙藻类+双壳类+六射珊瑚→六射珊瑚→六射珊瑚+钙质海绵+苔藓虫→生物碎屑。与此相对,各礁体岩性演化顺序也包括5段:生物碎屑灰岩→障积岩→骨架岩→粘结岩→生物碎屑和内碎屑灰岩。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发育经历了3个旋回,各旋回组成结构相似,礁体均由礁基、礁核和礁顶构成,生物礁经历了生物礁奠基、初期繁盛、最大繁盛和生物礁衰亡4个演化阶段。旋回Ⅰ和旋回Ⅱ规模较大,内部构成复杂,旋回Ⅲ规模较小,内部构成较简单,自下而上构成一个海侵大背景下的次级进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成礁模式 上三叠统 日干配错组 西藏改则
下载PDF
西藏改则东地区第四纪泥火山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和源 朱利东 +3 位作者 杨文光 陈庆 陶刚 解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2,73,共6页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样式和类型复杂,新构造运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南羌塘地区河流、湖泊及其构造阶地、泥火山广泛发育,对研究羌塘地区的新构造和青藏高原隆升问题来说都...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样式和类型复杂,新构造运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南羌塘地区河流、湖泊及其构造阶地、泥火山广泛发育,对研究羌塘地区的新构造和青藏高原隆升问题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改则东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南部改则东益杰错地区首次发现了泥火山,对益杰错地区泥火山的规模、构成以及发育部位进行了调查,并结合高精度遥感影像的分析结果,阐述了泥火山的发育特征,确定了益杰错泥火山是由于地下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随高压的气体和水喷出地表所形成,并指出益杰错泥火山的发育指示了新生代以来康托-日俄东断裂依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改则 泥火山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碳酸盐岩C、O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侯恩刚 高金汉 +3 位作者 王训练 王根厚 胡歆睿 马占川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2-1339,共8页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位于南羌塘盆地南缘,在该区发育了一套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沉积。对该区碳酸盐岩 C、O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可以恢复其形成的古环境及沉积特征。在野外剖面测制(1∶2000)、样品系统采集的基础上,对其碳酸盐岩进行 C...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位于南羌塘盆地南缘,在该区发育了一套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沉积。对该区碳酸盐岩 C、O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可以恢复其形成的古环境及沉积特征。在野外剖面测制(1∶2000)、样品系统采集的基础上,对其碳酸盐岩进行 C、O 同位素的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古海水盐度 Z 值为126.32~135.37,属正常海水-超咸水;古海水温度平均值为22.4℃,代表温暖的气候环境;δ18 O、δ13 C 值均随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海水越深,δ18 O 值越大。根据 C、O 同位素计算出的古温度、古盐度与所划分的沉积相带是相互对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同位素 古环境 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 西藏改则热那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