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华维 范广洲 +2 位作者 陈权亮 董一平 周定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5-883,共9页
利用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9月30日设置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采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模式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 利用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9月30日设置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采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模式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过程具有一定模拟能力,能够较真实地模拟出地表特征量的变化特点。通过敏感性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生长过程有明显影响: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尤其在雨季最为明显,其他季节无太大变化;气候变暖对植被生理过程的综合作用是植被净光合作用的变化,即春季增强,夏季减弱,秋季和冬季变化不大;"暖湿化"对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春季和夏季植被活动增强,尤其春季最为明显。植被物理特性参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陆面过程,进而导致高原热源发生变化,因此,为准确估计地表能量收支,对模式陆面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区 气候变化 植被生理过程 反馈效应
下载PDF
西藏改则地区冬夏地表热平衡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秀海 刘晶淼 《西藏科技》 2002年第2期48-54,共7页
本文选取西藏改则 1 999年 1 1月和 2 0 0 0年 8月两个月的自动气象站每天 2 4小时次的辐射观测值及温度、湿度、风速等梯度观测资料 ,分别采用波文比方法和拖曳系数方法计算改则冬夏两季的地表湍流热通量 ,就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了... 本文选取西藏改则 1 999年 1 1月和 2 0 0 0年 8月两个月的自动气象站每天 2 4小时次的辐射观测值及温度、湿度、风速等梯度观测资料 ,分别采用波文比方法和拖曳系数方法计算改则冬夏两季的地表湍流热通量 ,就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局限性、应用条件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改则冬夏两季的波文比具有日变化 ,也有较明显的季节差异 ;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发现 ,高原上感热、潜热总体输送系数 (CD)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因此在用拖曳系数方法计算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时 ,采用恒定的总体输送系数会造成较大误差。文中还对改则地区CD 系数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文比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CD系数 日变化 季节变化 西藏改则地区 地表湍流 冬季 夏季 地表热平衡
下载PDF
西藏改则地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上三叠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德胜 熊兴国 +3 位作者 蒋开源 李月森 龙胜清 曾禹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01-1705,共5页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记录。此次有古生物化石依据的上三叠统的发现,为探讨洋盆的演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也为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区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上三叠统 古生物化石
下载PDF
西藏改则地区白垩系下统亭贡错组沉积环境及其意义
4
作者 杨育慎 白培荣 《云南地质》 2022年第4期416-423,共8页
基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地区白垩系下统亭贡错组一套粗碎屑沉积物的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其沉积环境。该组以厚层至块状砾岩、中至厚层状含砾粗砂岩与岩屑砂岩及中层状粉砂岩沉积交替产出为特点,指示具陆相冲积... 基于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地区白垩系下统亭贡错组一套粗碎屑沉积物的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其沉积环境。该组以厚层至块状砾岩、中至厚层状含砾粗砂岩与岩屑砂岩及中层状粉砂岩沉积交替产出为特点,指示具陆相冲积扇沉积环境。并受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碰撞、俯冲消减作用的控制,各岩系的交替沉积构成了多个沉积旋回,对重建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中生代晚期构造-古地理环境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亭贡错组 沉积环境 班公湖-怒江洋盆 西藏改则地区
下载PDF
西藏阿里改则县地区牧民阑尾炎临床特点分析
5
作者 李卫斌 刘洪涛 +2 位作者 景蕴华 胡保平 李娜 《甘肃医药》 2018年第2期147-148,共2页
目的:分析西藏阿里改则地区牧民阑尾炎的诊疗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4月阑尾炎患者254例,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21例,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28例,阑尾周围脓肿46例,慢性阑尾炎20例。结论... 目的:分析西藏阿里改则地区牧民阑尾炎的诊疗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4月阑尾炎患者254例,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21例,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28例,阑尾周围脓肿46例,慢性阑尾炎20例。结论:西藏阿里改则地区阑尾炎的发病主要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改则地区 牧民 阑尾炎 诊疗特点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物玛乡北部晚侏罗世吐卡日组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6
作者 纪占胜 姚建新 武桂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8-438,共21页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不勒组。进而将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的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萨波直不勒组、吐卡日组和沙木罗组。改则县物玛乡北部吐卡日组的发现证明吐卡日组在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部有着更广泛的分布。将"下拉组"修订为吐卡日组也表明班公湖-怒江地层区改则地区物玛段并不存在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木嘎岗日岩群碎屑岩的构造混杂现象。吐卡日组以浅海碳酸盐台地相的生物礁亚相、鲕粒滩亚相为特征,厚度也十分可观,指示其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潜力,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及南北两侧的碳酸盐岩相上侏罗统的油气前景评价工作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改则地区 晚侏罗世 吐卡日组 萨波直不勒组 沙木罗组 班公湖-怒江断裂带 珊瑚
下载PDF
藏北改则新生代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被引量:9
7
作者 吴珍汉 叶培盛 殷才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8,共8页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 藏北改则及邻区新生代早期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不同方向的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组成。羌塘中部发育羌中薄皮推覆构造,石炭系板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灰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与古近系红层之上,形成大型逆冲岩席和弧形逆冲断层,原地系统古近纪红层下伏三叠系—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羌塘南部发育南羌塘薄皮推覆构造,导致班公—怒江蛇绿岩、三叠系—侏罗系海相地层及侏罗纪混杂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近纪红层与下白垩统海相沉积岩层之上,形成三条蛇绿岩片带、大量飞来峰和厚度较大的构造片岩。中新世早期火山岩层和湖相沉积呈角度不整合覆盖逆冲断层、褶皱构造和逆冲岩席,不整合面上覆火山岩年龄为23.7~19.1Ma,指示中新世早期改则及邻区基本结束了强烈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估算羌中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100~115km,南羌塘逆冲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约82~110km;新生代早期改则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近南北方向逆冲推覆总距离为182~225km,对应地壳缩短率为(50.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 蛇绿岩片 新生代早期 藏北改则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改则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8
作者 密文天 安宇 +2 位作者 辛杰 迟瀚韬 王安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8-78,共11页
对分布于西藏改则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早白垩世去申拉组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研究。该区火山岩为一套低-中钾的中-基性钙碱性岩石,其中玄武岩原始岩浆来源于不均一地幔,安山岩岩浆由玄武岩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岩浆... 对分布于西藏改则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早白垩世去申拉组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研究。该区火山岩为一套低-中钾的中-基性钙碱性岩石,其中玄武岩原始岩浆来源于不均一地幔,安山岩岩浆由玄武岩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未发生地壳混染作用;该区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大陆板内裂谷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 地球化学 火山岩 改则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