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态度改变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
作者 赵祥如 《心理学进展》 2024年第7期496-502,共7页
态度改变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立场提供了理论基础。态度改变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将心理学中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显... 态度改变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立场提供了理论基础。态度改变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将心理学中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理论 社会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下载PDF
态度理论视域下课程思政内化教育机制与策略
2
作者 胡迎春 陈光宇 +2 位作者 和震 乔丽君 陈荣仕 《职业技术》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是对受教育者内化教育的过程,是让他们感同身受从而实现潜移默化教育效果的过程。通过介绍态度理论在课程思政内化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课程思政内化与受教育者态度转变二者... 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是对受教育者内化教育的过程,是让他们感同身受从而实现潜移默化教育效果的过程。通过介绍态度理论在课程思政内化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课程思政内化与受教育者态度转变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社会心理学中霍夫兰德和韦斯的说服和态度改变模型,从“说服—态度改变模型”的影响因素(即说服者、说服内容、说服方式、信息接受者)入手,将它应用到课程思政内化场域;探究态度理论视域下课程思政内化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对受教育者开展课程思政内化教育的过程,从而提出课程思政内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态度改变 内化策略
下载PDF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及机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红敏 李欣茹 +1 位作者 谢美钰 徐建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376-10386,共11页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常用措施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补偿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最终改善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目前以及假设补偿后社区居民...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常用措施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补偿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最终改善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目前以及假设补偿后社区居民态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在对态度进行多维特征划分的基础上,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可显著改变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且均发生了积极的改变,但对不同维度态度的改变作用不同。其中,喜厌态度的改变最明显,其次是捕杀态度和保护态度,最后是期望态度。肇事补偿对于社区居民的态度及其改变作用受到其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其中是否受到过野生动物破坏、耕作总收入或总收入中耕作收入比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社区居民的态度,农地总面积、牲畜数量、玉米地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情感态度的改变,玉米地损失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行为态度的改变。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普及肇事补偿制度、完善肇事补偿机制、调整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情感和责任等减缓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 社区居民态度 态度改变 冲突减缓措施 影响因素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稳定吗?——基于两份追踪调查的分析
4
作者 马得勇 陆铭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7,共13页
公众对于抽象的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稳定和可靠?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社会调查方法的可靠性,又关乎民意基础的稳定性。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大学生态度追踪调查”的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方式测量的态度确实在集... 公众对于抽象的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稳定和可靠?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社会调查方法的可靠性,又关乎民意基础的稳定性。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大学生态度追踪调查”的分析发现,以问卷调查方式测量的态度确实在集合层次和个体层次均不够稳定,但大学生比普通民众的态度要更稳定。同时,受访者集合层次的态度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对具体社会议题的态度比人格—认知及基础价值观相关问题的态度更易变化。对不同变量间做相关分析后发现,在个体层次,权威人格、认知闭合等心理特质、政治立场与个体态度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民众社会态度的不稳定并不能简单归因为测量误差,需要更为系统的研究。未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分析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一般性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探讨中国人的社会政治态度改变与特殊的国情、制度及文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治态度 问卷调查 态度改变 测量误差 认知心理
下载PDF
浅析态度改变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5
作者 鲁倩 《心理学进展》 2023年第12期5652-5656,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态度的转化,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把态度转变理论应用到学生身上。“转变”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这为我们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研究视角。本文旨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态度的转化,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把态度转变理论应用到学生身上。“转变”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这为我们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研究视角。本文旨在探寻态度改变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下载PDF
试论改革开放中改变社会态度的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立旭 王银膺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5-9,共5页
关键词 社会态度 改革开 目标对象 改变态度 开放过程 说服教育 人格特征 社会问题 大众媒介 社会心理
下载PDF
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研究概述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朝洪 凌文辁 方俐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6,共8页
睡眠者效应是态度改变研究中一个有趣而反常的现象,是指在态度改变过程中,说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降低反而提高的一种现象。从霍夫兰1949年首次命名以来,对睡眠者效应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研究逐渐深入。三种具有影响力... 睡眠者效应是态度改变研究中一个有趣而反常的现象,是指在态度改变过程中,说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降低反而提高的一种现象。从霍夫兰1949年首次命名以来,对睡眠者效应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研究逐渐深入。三种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解释得以提出:线索分离假说、差别衰退假说和有用性-有效性假说。睡眠者效应产生的条件也被反复探究。当前对睡眠者效应研究的趋势是探索睡眠者效应的内在机制,并将其整合到统一的态度改变研究中去,同时展开睡眠者效应的应用研究。该文沿着历史的脉络,叙述了睡眠者效应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存在的争议和未来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 睡眠者效应 劝说信息 折扣线索 信息源
下载PDF
联想-命题评价模型——态度改变的新解释 被引量:8
8
作者 叶娜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4-839,共6页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内隐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近年来态度研究的重要主题。Gawronski和Bodenhausen提出的APE(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模型认为,内隐和外显态度有各自不同的潜在心理过程:内隐态度基...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内隐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近年来态度研究的重要主题。Gawronski和Bodenhausen提出的APE(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模型认为,内隐和外显态度有各自不同的潜在心理过程:内隐态度基于联想加工,外显态度则基于命题加工。APE模型指出,正是由于联想和命题加工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内隐和外显态度改变的几种具体模式。文章介绍了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 内隐态度 外显态度 联想-命题评价
下载PDF
从态度改变视角看锚定效应心理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世平 刘畅 王晓庄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随着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对不充分调整和选择通达两种解释机制的整合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态度改变理论则为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者从精细加工可能模型出发,提出高精细加工锚定效应和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划分... 随着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对不充分调整和选择通达两种解释机制的整合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态度改变理论则为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者从精细加工可能模型出发,提出高精细加工锚定效应和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划分,阐释了两种锚定效应的心理加工过程及相互关系。对极端锚值作用和锚定效应强度与持久性的考察等,也深化了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的解释内涵。未来从态度改变视角对锚定效应的研究应突破锚定效应的标准范式,进一步探讨其加工过程,并考察与真实社会情景联系的调节变量及锚定效应对非即时决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定效应 态度改变理论 高精细加工锚定效应 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
下载PDF
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红娟 《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3-106,共4页
态度改变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类似性,我们可以运用态度改变理论来诊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态度改变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问题:教育内容的重复性,教育过程的单向性,教育方式的外在性。解决思想政治教... 态度改变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类似性,我们可以运用态度改变理论来诊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态度改变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问题:教育内容的重复性,教育过程的单向性,教育方式的外在性。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提高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实现重复性与新颖性相统一;增强教育过程的对话性,实现主导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突显教育价值的本体性,实现引导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 学生
下载PDF
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吴雷鸣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5-97,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对象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平衡认知结构则构成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内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对象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平衡认知结构则构成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内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好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借鉴和运用态度改变的方法和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下载PDF
影响受教育者态度改变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因素探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郭毅然 《求实》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7-79,共3页
根据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受教育者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要促使受教育者的态度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要素必须加强自身的印象整饰:一要增强自身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二要增强自... 根据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受教育者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要促使受教育者的态度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要素必须加强自身的印象整饰:一要增强自身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二要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三要增强自身的外在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态度改变 印象整饰
下载PDF
利用态度改变理论加强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农圣 农乐根 王东栋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63-565,共3页
为了加强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笔者首先解释了专业认同感的概念,分析了增强专业认同感对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作用和意义,阐述了态度改变理论和建立专业认同感之间的关系,指出增强专业认同感应该遵循态度形成和改... 为了加强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笔者首先解释了专业认同感的概念,分析了增强专业认同感对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作用和意义,阐述了态度改变理论和建立专业认同感之间的关系,指出增强专业认同感应该遵循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规律,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增强专业认同感办法。结论是加强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应该充分发挥专业成功者的榜样作用,鼓励学生合理模仿;深化院系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学有成效;创新性地宣传专业优势与前景,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尊重人性与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注意沟通的时间、地点与情绪,避免抵触和逆反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理论 院校 医学 管理专业 专业认同感
下载PDF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25
14
作者 植凤英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对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主要包括学习理论及其研究、信息理论及其研究、社会判断理论及其研究、认知理论及其研究、功能理论及其研究和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态度改变 认知失调
下载PDF
ELM模型与道德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说服路径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毅然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8-132,共5页
心理学家佩蒂、卡西窝波和休曼提出的ELM模型即"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把消费者态度改变归纳为中枢和边缘的两个基本说服路径。该模型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说服路径依赖于对传播信息作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精细加工可能性取决... 心理学家佩蒂、卡西窝波和休曼提出的ELM模型即"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把消费者态度改变归纳为中枢和边缘的两个基本说服路径。该模型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说服路径依赖于对传播信息作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精细加工可能性取决于消费者的MAO水平(M指动机,A指能力,O指机会)。当消费者的MAO水平较高时,中枢说服路径有效;反之,则边缘路径有效。ELM模型对道德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启示在于:一要根据不同道德教育对象的MAO水平选择不同的说服策略;二要多形式、灵活化设置边缘线索,诉诸积极有效的情感激发;三要努力提高道德教育对象的MAO水平,诉诸科学艺术的理性说服。必须指出的是,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之间要保持合理张力,实现中枢和边缘两种说服路径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M模型 道德教育 态度改变 中枢路径 边缘路径
下载PDF
认知不协调理论与态度改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兆春 《高校教育管理》 1996年第3期79-82,共4页
关键词 认知不协调理论 态度改变 认知元 改变态度 协调程度 方法和途径 重要性 个体心理 新评价 不协调关系
下载PDF
态度改变理论的新进展:联想和命题过程评价模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丽娴 张锦坤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4-59,142,共7页
在探讨态度改变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介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联想和命题过程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理解态度的评价判断应该根据其潜在的心理过程:联想过程和命题过程,二者分别对应内隐和外显态度,并相互影响。同时,该模型还对态度改变进... 在探讨态度改变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介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联想和命题过程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理解态度的评价判断应该根据其潜在的心理过程:联想过程和命题过程,二者分别对应内隐和外显态度,并相互影响。同时,该模型还对态度改变进行了新的诠释。因此,该模型对于今后的态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文章最后还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 说服模型 联想过程 命题过程
下载PDF
态度改变模式对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18
作者 柯华 屈亚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28-132,共5页
态度改变与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相似的机理,因此,通过影响态度改变模式的四个变量,我们可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从劝说者变量来看,应注重从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三个方面提升教师的影响力;从沟通变量来看,要根据信息的差异性、... 态度改变与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相似的机理,因此,通过影响态度改变模式的四个变量,我们可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从劝说者变量来看,应注重从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三个方面提升教师的影响力;从沟通变量来看,要根据信息的差异性、情绪性和组织性,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劝说对象变量来看,须深入了解学员的原有态度、人格特质和心理免疫情况;从情境变量来看,应该充分优化教学环境的预警因素、分心因素和强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信念教育 态度改变 劝说情境模式
下载PDF
态度改变理论与师德教育创新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春玲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46,共6页
根据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师德教育要促成年轻教师或师范生发生态度转变,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可信度;其次,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再次... 根据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师德教育要促成年轻教师或师范生发生态度转变,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可信度;其次,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再次,要引发接受者内心的冲突,进而产生改变自己的动机。通过认知改变或行为改变,达到态度改变,实现教育者的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理论 师德教育 年轻教师 师范生
下载PDF
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的理论传承及其简化 被引量:18
20
作者 董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75-76,共2页
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劝说情境的模式)是在其信息传递理论与社会判断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传递理论及社会判断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是一种合理模型,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各部分分别代表了个体在态度改变过程中... 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劝说情境的模式)是在其信息传递理论与社会判断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传递理论及社会判断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是一种合理模型,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各部分分别代表了个体在态度改变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因素,对这一模型中的各元素进行精简合并,得到简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改变 态度改变-说服模型 信息传递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