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演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作人 庞延斌 顾福康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4年第2期189-198,I0007,I0008,共12页
应用能同时显示纤毛虫的皮膜结构及核器的蛋白银染色方法,研究了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中的形态发生过程是:(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在口围带(AZM)和腹棘毛VC4、VC5之间形成... 应用能同时显示纤毛虫的皮膜结构及核器的蛋白银染色方法,研究了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中的形态发生过程是:(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在口围带(AZM)和腹棘毛VC4、VC5之间形成一条细线,于细线中发生许多成群的毛基体,逐渐演变成为后AZM原基区。最终,原基区颗粒组装成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小膜,它们构成为新AZM。老AZM也伴随着由基部向前更新,(2)在额棘毛FC5-FC8和腹棘毛VCl-VC3全部瓦解时紧接着产生前、后波动膜原基和新棘毛原基区,并发生波动膜的分化,棘毛的分化、移动和定位过程;(3)左、右缘棘毛原基的发育形式相同,但右缘棘毛原基的发育稍早。在右缘棘毛列中的第2(或第3)根和约第16根棘毛、左缘棘毛列的第1根和约第17根棘毛开始,随老棘毛基部的瓦解,于老棘毛基部位置各产生前、后两部分新缘棘毛原基,左、右每部分原基各占据了约六个老棘毛基部位置后分别朝所在的老棘毛列的外侧、内侧向后伸展开来;(4)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每列之前、后两部分的中部范围产生前、后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其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它们后来成为前、后仔虫的相应的第1—3列新背触毛。接着在前,后各第3列背触毛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列原基,并稍偏向第3列原基的右侧向前伸展开来。前、后各第5、6列背触毛原基于虫体腹面相应的前、后右缘棘毛原基的前方出现,在虫体演化过程中它们转位到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性生殖 波动膜 棘毛 形态发生 银染色 改组带 内侧向 基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