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上海剧场的早期改良——茶园 被引量:1
1
作者 吕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73-174,共2页
近代上海的茶园式剧场仿京式茶园而建,与专业剧场有本质的区别,与京式茶园也不尽相同。"满庭芳"京戏茶园的成功开幕及京剧的南下,使茶园遍布沪上。上海剧坛的"昆乱之争",以昆曲的退场而告终。汪笑侬等人以春仙茶园... 近代上海的茶园式剧场仿京式茶园而建,与专业剧场有本质的区别,与京式茶园也不尽相同。"满庭芳"京戏茶园的成功开幕及京剧的南下,使茶园遍布沪上。上海剧坛的"昆乱之争",以昆曲的退场而告终。汪笑侬等人以春仙茶园、丹桂茶园作为改良京剧的早期阵地,推动传统戏曲从剧本内容到演出形式、表现手法的全面变革,为推动戏曲的近代化转型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昆乱之争 改良京剧
下载PDF
近代京剧西化的内在缘起及得失 被引量:3
2
作者 罗检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0-168,共9页
清末民初,京剧走上了援西入中、不断西化的轨道。这种现象虽与西学潮冲击相关,却有其本土思想和社会根源。后者既基于士人剧以载道的思想传统,又植根于戏曲商业化的社会土壤。中西融合为京剧舞台锦上添花,但京剧的西化偏向也值得注意和... 清末民初,京剧走上了援西入中、不断西化的轨道。这种现象虽与西学潮冲击相关,却有其本土思想和社会根源。后者既基于士人剧以载道的思想传统,又植根于戏曲商业化的社会土壤。中西融合为京剧舞台锦上添花,但京剧的西化偏向也值得注意和反思。京剧授西入中的得失,从另一视角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复杂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改良 剧以载道 戏剧商业化 中西融合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京剧编演新戏运动及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钟鸣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6-54,共9页
清末民初京剧编演新戏成为近代中国戏曲文化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性现象。它至少在四个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一是成为同时期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二是新构了具有"南北差异"的新兴戏曲文化;三是催进了京剧新生代的崛起;四是启发... 清末民初京剧编演新戏成为近代中国戏曲文化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性现象。它至少在四个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一是成为同时期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二是新构了具有"南北差异"的新兴戏曲文化;三是催进了京剧新生代的崛起;四是启发了京剧演出体制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文化 京剧改良 启蒙运动
下载PDF
京剧今昔
4
作者 周进 《前线》 2004年第2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京剧改良 京剧艺术 创新精神 北京文化 革命现代京剧 样板戏 与时俱进 娱乐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地域文化
下载PDF
“观演”的诞生——从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谈起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晴滟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96,共9页
剧场"观"之流变和思想史的演进密切相连。歌剧诞生于中世纪晚期的文艺复兴,其艺术意图从"以劳动面对死亡"的"主观性"向"再现"的"感觉论"的过渡。在中国,卷轴画、章回体小说和连台本... 剧场"观"之流变和思想史的演进密切相连。歌剧诞生于中世纪晚期的文艺复兴,其艺术意图从"以劳动面对死亡"的"主观性"向"再现"的"感觉论"的过渡。在中国,卷轴画、章回体小说和连台本戏反映了与西方不同的时空观念。中国绘画缺乏"透视",正是"天下观"的写照。乾嘉以来,文化革新以声腔的兴衰为其象征形式。近代以来,"从听到看"的剧场演变体现着国人对"天下"的认识向"世界观"的转变。京剧是较早经历了"花雅之争"的"听觉文化"。1930年代,京剧在京、沪等城市经历了视觉文化的冲击和改造,从激进的"时装"革命转向保守的"古装"改革。梅兰芳以《红楼梦》为题材编创的"古装新戏"屡次三番受到鲁迅的批评,而另一些学者却将它们视作京剧改良的代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鲁迅 京剧改良 线性透视
下载PDF
曾志忞的人生三部曲 被引量:2
6
作者 程美 孟维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3期65-68,共4页
本文把曾志忞的一生概括的分为留日求学的早期阶段、归国兴学的中期阶段、京剧改良的晚期阶段。尽可能简约而全面地把这位先驱者的音乐生涯展现给读者①。
关键词 曾志忞 留日求学 归国兴学 京剧改良 近代音乐史上的众多第一
下载PDF
近代戏剧史料发微(续)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立兴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23-129,共7页
三、汪笑侬的改良京剧《博浪椎》 在清末民初的京剧改良活动中,曾相继出现了三种写张良遣力士椎击暴君秦始皇于博浪沙中的剧本,一为《中国白话报》刊出的《博浪椎》,一为《湖州白话报》刊出的《博浪沙》,一为《鞠部丛刊》刊出的《博浪... 三、汪笑侬的改良京剧《博浪椎》 在清末民初的京剧改良活动中,曾相继出现了三种写张良遣力士椎击暴君秦始皇于博浪沙中的剧本,一为《中国白话报》刊出的《博浪椎》,一为《湖州白话报》刊出的《博浪沙》,一为《鞠部丛刊》刊出的《博浪椎》。三种剧本思想主题极其一致,但剧中情节和人物设置则颇多差异;关于三剧作者,除后一种标明为汪笑侬所作外,前两种是否为汪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史料 京剧改良 清末民初 思想主题 中国白话报 秦始皇 人物设置 湖州 张良 暴君
下载PDF
京剧改良运动百年纪念
8
作者 马明捷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3,共4页
1898年—1919年,随着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变,京剧界也经历了一场浩大的改良运动。它是京剧形成后第一次大"移步",此次京剧改良已经使京剧艺术本体发生了异化。而梅兰芳和周信芳先生并没有迷失在京剧改良运动的辉煌中而将其... 1898年—1919年,随着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变,京剧界也经历了一场浩大的改良运动。它是京剧形成后第一次大"移步",此次京剧改良已经使京剧艺术本体发生了异化。而梅兰芳和周信芳先生并没有迷失在京剧改良运动的辉煌中而将其进行到底,两人分别于1918年和1919年毅然停止此次"移步",京剧改良运动随之偃旗息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改良 梅兰芳 周信芳
原文传递
近代戏剧史料发微
9
作者 王立兴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清末民初的戏剧史料,由于年代较久,记载零散,淹没佚失者甚多,如今极难蒐寻。一些得以留存下来的当事人的记载与回忆资料,虽弥足珍贵,但由于记录在后,难免会有种种失实之处;
关键词 戏剧史料 清末民初 当事人 戏剧改革 戏剧革新 《安徽俗话报》 戏曲改良 《党人碑》 京剧改良 戏剧改良
下载PDF
民国期刊中的“京剧改良”
10
作者 张昆昆 《中国京剧》 2020年第6期66-69,共4页
20世纪初,在改良的时代主题下,"京剧改良"应运而生。众多戏剧评论家、演员、爱好者在期刊上各抒己见,探索京剧改良的方法,不仅对当时的京剧改良起到推动效用,亦对当下的戏曲创作有所启迪。肇始于清末的"京剧改良"运... 20世纪初,在改良的时代主题下,"京剧改良"应运而生。众多戏剧评论家、演员、爱好者在期刊上各抒己见,探索京剧改良的方法,不仅对当时的京剧改良起到推动效用,亦对当下的戏曲创作有所启迪。肇始于清末的"京剧改良"运动,兴起之初便迸发出咄咄逼人的改良态势,"自上海海派京剧开其端绪,影响所及,终于形成全国性的戏剧改良风潮"(张福海:《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研究(1902-1919)》,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03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改良 上海古籍出版社 民国期刊 戏曲创作 戏剧改良 海派京剧
原文传递
论海派京剧的时代特性
11
作者 倪君 《中国京剧》 2020年第3期70-74,共5页
上海开埠后,京剧演员来到上海,在进行商业演出的过程中,感受到新的物质文明和新的思想观念,他们运用新的物质基础和新的演出工具,迎合新的观众要求,获取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各种京剧改良,从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期间,逐渐形成了具... 上海开埠后,京剧演员来到上海,在进行商业演出的过程中,感受到新的物质文明和新的思想观念,他们运用新的物质基础和新的演出工具,迎合新的观众要求,获取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各种京剧改良,从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期间,逐渐形成了具有新文化特征和属性的海派京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演员 商业演出 上海开埠 时代特性 京剧改良 海派京剧 新文化 五四运动
原文传递
舞入京剧:1910-1920年代的跨文化创新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晓真(译)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梅兰芳在1910-1920年的京剧改良中,受西方现代舞形式的影响,明确将舞蹈表演引入传统京剧,其历史背景是蔡元培借鉴西方文化经验推行美育,其艺术灵感来自齐如山游历欧洲的见闻,以及梅兰芳与日本、美国艺术家的直接交流。这个过程中,舞蹈... 梅兰芳在1910-1920年的京剧改良中,受西方现代舞形式的影响,明确将舞蹈表演引入传统京剧,其历史背景是蔡元培借鉴西方文化经验推行美育,其艺术灵感来自齐如山游历欧洲的见闻,以及梅兰芳与日本、美国艺术家的直接交流。这个过程中,舞蹈代表了一种现代性美学,激发齐如山和梅兰芳转化和运用中国古典文化符号,在与域外文化的对话意识中,实现跨文化创新,产生了具有独特精神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改良 现代舞 跨文化创新
原文传递
海派京剧与周信芳
13
作者 龚战 《中国京剧》 1995年第5期14-16,共3页
海派京剧与周信芳龚战长期以来,“海派”一词常常是贬意,即使人们对它没有恶感,却也难以把海派京剧列入艺术的大雅之堂,以至于笔者在查阅《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时,发现在近千个戏曲条目中,竟找不见“海派”条... 海派京剧与周信芳龚战长期以来,“海派”一词常常是贬意,即使人们对它没有恶感,却也难以把海派京剧列入艺术的大雅之堂,以至于笔者在查阅《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时,发现在近千个戏曲条目中,竟找不见“海派”条目。然而,面对不屑一顾或是反感弃之,海派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京剧 周信芳 京剧艺术 京剧改良 戏剧精神 民族意识 民主思想 文化形态 特定历史时期 形式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