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焦杰 许小伟 +1 位作者 张晓越 卢宏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9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后路全椎...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组(传统手术组)和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组(改良手术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腰痛程度、矢状位垂直轴(SVA)、后凸Cobb角、腰椎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均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治疗后,改良手术组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SVA显著短于传统手术组,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改良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胸腰 后凸畸形 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 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两种截骨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雅琛 王志华 +2 位作者 任莉荣 劳汉昌 舒钧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259-1263,共5页
[目的]对比撑开型经椎弓根截骨术(oPSO)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PSVR)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36例。其中,20例采用oPSO治疗,16例采用PSVR... [目的]对比撑开型经椎弓根截骨术(oPSO)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PSVR)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36例。其中,20例采用oPSO治疗,16例采用PSVR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oPSO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PSVR组(P<0.05)。随访12~4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功能逐步改善,Frankel神经功能评级由术前oPSO组D级2例,PSVR组D组3例,末次随访时均进步为E级。末次随访两组患者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后凸Cobb角显著减少(P<0.05),而椎间高度显著增加(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相比,两组的Cobb角和椎间高度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SO及PSVR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均可取得满意的矫正和临床治疗效果。oPSO技术优于PS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 后凸畸形 撑开型经弓根 后路
原文传递
改良P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辉 马雷 +4 位作者 丁文元 杨大龙 张迪 申勇 张英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年第4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矫形术( PU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29例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矫形术( PU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29例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接受PUVCR;对照组15例,接受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PVCR)。观察组男6例,女8例,年龄(26.7±4.7)岁(17~33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62.3°±7.6°;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4.3±3.8)岁(18~32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8.3°±8.7°。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后凸矫正度( Cobb角法)、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术前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术后1年矫形丢失程度、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指标Oswestrg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神经根损伤发生2例,观察组术中发生1例。两组病例术后1年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改良PVCR可获得与PVCR同等的后凸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更低,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后路除术 脊柱后凸 单侧入路 手术时间 出血量 神经根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