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
1
作者 胡晓蔚 龚晓勇 +1 位作者 汪靖 胡剑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开口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2月黄山市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文献报道,主支支架术后边支闭塞的发生率为4.4%~...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开口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2月黄山市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文献报道,主支支架术后边支闭塞的发生率为4.4%~17.31%,本研究以4.4%的最小发生率作为参考,比较其与改良拘禁球囊术式所致的边支闭塞率的差异,使用R和EZR软件收集和分析数据。结果:226例患者使用改良拘禁球囊技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边支闭塞,改良拘禁球囊具有显著优越性。结论: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在冠脉分叉病变治疗中能更安全、有效地保持边支的通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 支架技术 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保护及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建花 李世勋 +1 位作者 周凡 雷大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4-568,共5页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m-JB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SB)保护及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127例,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63例...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m-JB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SB)保护及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127例,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63例)采用传统法,观察组(64例)采用m-JBT,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常规随访1 a。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前向血流3级显示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类型、分叉病变类型和位置、靶血管直径狭窄程度、主支血管(MV)和SB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使用球囊和导丝数量、造影剂用量和射线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B的TIMI前向血流3级显示率在MV球囊预扩张、MV支架置入和术后1 a随访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院内PCI相关心肌梗死、术后1 a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SB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JBT治疗后患者血清hs-cTnI和LP-PLA2水平降低,近远期血流灌注改善,心源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敏肌钙蛋白I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下载PDF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潘侨 左军 赵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32期16-20,共5页
目的观察改良拘禁球囊技术(MJBT)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MJBT,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MJBT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0.7±12.6)min。30例... 目的观察改良拘禁球囊技术(MJBT)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MJBT,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MJBT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0.7±12.6)min。30例患者中有2例在术中发生急性分支血管暂时闭塞,有1例术后即刻出现分支闭塞。围术期有2例出现心肌梗死,1例出现靶病变血管重建。随访期间,有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术后1 d,主支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Ⅲ级患者占比明显高于术前(P<0.05);随访完成时,主支、分支的TIMI血流分级Ⅲ级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 d、随访完成时,患者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显著降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完成时,患者的主支、分支狭窄程度均显著减小(P<0.05)。结论MJBT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分支闭塞发生率较低,且能够有效改善靶病变主支与分支的血流分级、狭窄程度,恢复血液微循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真性分叉病变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 分支闭塞 血液微循环 血流分级
下载PDF
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曼 刘海波 +10 位作者 徐波 卞小丽 刘灵安 胡奉环 陈珏 高立建 邹同强 吴帆 常越 杨跃进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66-971,共6页
目的:评估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病变为非左主... 目的:评估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病变为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组(PBT组)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组(JWT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术毕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分支重进导丝的比例和成功率、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432例患者,PBT组与JWT组各216例。PBT组在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JWT组(0.93%vs.4.17%,P=0.03),真性分叉病变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JWT组(0.58%vs.5.39%,P<0.01)。PBT组1例(0.46%)分支需要重进导丝,并置入支架;JWT组6例(2.78%)需要重进分支导丝,其中2例(33.33%)分支重进导丝失败,4例(66.67%)对分支进行扩张。两组需要重进导丝的比例和再进导丝的成功率、术毕主支和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JWT相比,PBT可有效降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且有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病变 改良拘禁保护技术 拘禁导丝技术 分支闭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