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感诱发电位联合改良昏迷恢复量表对儿童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的预后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华 谭亚琼 +3 位作者 胡继红 何金华 段雅琴 潘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其联合指标对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评价作用。方法选取51例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入康复中心时完成SEP检查和CRS-R评分,并动态追踪...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其联合指标对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评价作用。方法选取51例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入康复中心时完成SEP检查和CRS-R评分,并动态追踪评估患儿意识水平变化,以病程满6个月、神志转清或死亡为评估止点。以患儿病程满6个月时意识恢复作为预后判断金标准,根据病程6个月内患儿意识恢复与否分为意识清醒组和意识未清醒组,分别分析SEP分级、CRS-R评分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评估SEP分级、CRS-R评分及其联合指标对意识障碍患儿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CRS-R评分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呈正相关(r=0.450,P<0.01),SEP分级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呈负相关(r=—0.340,P<0.05)。CRS-R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SEP分级的AUC为0.683,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AUC为0.809,且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AUC大于SEP分级单一指标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4,P<0.05)。结论SEP分级和CRS-R评分均可作为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判断指标,且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预测价值高于单一SEP分级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损伤 恢复 意识障碍 改良昏迷恢复量表 体感诱发电位 预后 儿童
下载PDF
P300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经颅直流电刺激响应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张晔 李瑞 +2 位作者 万小萍 霍仁超 宋为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0-946,共7页
目的:利用两组加工深度递增式变化的事件相关电位(ERP)Oddball范式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响应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电生理学特征。方法:研究纳入17例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和30例微意识状态(MCS)患者,对其进行两组加工深度递增式变化... 目的:利用两组加工深度递增式变化的事件相关电位(ERP)Oddball范式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响应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电生理学特征。方法:研究纳入17例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和30例微意识状态(MCS)患者,对其进行两组加工深度递增式变化范式的ERP检查,后在连续10个工作日内接受20次左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区域t DCS治疗,根据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结果分为响应者和非响应者,分析干预响应者一般情况特征及电生理学特征。结果:在UWS患者中,性别、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情况、CRS-R评分、P300出现情况均与t DCS响应性无关(P>0.05);而在MCS患者中,CRS-R评分(P=0.015)和反名-正名(DO)范式中P300出现情况(P=0.005)与tDCS响应性相关,而性别、年龄、病程、接受手术情况、纯音—正名(TO)范式中P300出现情况与响应性无关(P>0.05)。结论:更高的CRS-R评分和分层听觉ERP范式中P300的存在,特别是DO范式中的P300成分与MCS患者的tDCS响应性有关,推测是由于DO范式中P300成分代表患者残存的语义加工处理能力,因此具有优先恢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经颅直流电刺激 P300 改良昏迷恢复量表
下载PDF
CRS-R对4岁及以上意识障碍患儿意识恢复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冯英 段晓玲 +3 位作者 江伟 陈玉霞 刘玲 肖农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16期2717-2721,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昏迷恢复评估量表(CRS-R)对4岁及以上意识障碍(DOC)患儿意识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7月入住该院康复科的创伤性和非创伤性病因导致的4岁及以上恢复期DOC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病因、首次CRS-... 目的探讨改良昏迷恢复评估量表(CRS-R)对4岁及以上意识障碍(DOC)患儿意识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7月入住该院康复科的创伤性和非创伤性病因导致的4岁及以上恢复期DOC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病因、首次CRS-R评分、意识恢复时间等。结果共纳入99例患儿(创伤性脑损伤30例,非创伤性脑损伤69例),随访至病程2年,创伤性、非创伤性脑损伤患儿意识恢复率分别为83.3%(25/30)、65.2%(45/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创伤性还是非创伤性,意识恢复组患儿入科时CRS-R评分分别为(9.52±2.68)、(8.02±2.66)分,均比意识未恢复组[分别为(4.80±2.86)、(5.63±2.39)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脑损伤患儿CRS-R预测意识恢复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0.892[95%可信区间(95%CI)0.69~1.00],CRS-R评分大于或等于6分时对意识恢复预测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80.0%。非创伤性脑损伤患儿CRS-R预测意识恢复ROC曲线下A=0.819(95%CI 0.695~0.942),CRS-R评分大于或等于6分时对意识恢复预测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71.0%。结论对于4岁及以上的恢复期DOC患儿,无论是创伤性还是非创伤性,CRS-R均可作为其发病2年时意识能否恢复的预测指标,入科时CRS-R评分大于或等于6分患儿其病程2年时意识恢复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昏迷恢复评估 意识障碍 儿童 预测价值
下载PDF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意识障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晓荣 孙登娟 +4 位作者 张义宝 马玉梅 鲍英存 李群 张芳 《康复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243-247,253,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康复治疗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和改善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入院的42例意识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是否给予患者tDCS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康复治疗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和改善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入院的42例意识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是否给予患者tDCS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DCS,阳极置于左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阴极置于右肩部,刺激电流强度2 mA,20 min/次。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共治疗6周。2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者右侧屈肘肌肌张力的改变。结果:治疗前2组CRS-R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观察组CRS-R和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反应者为13例(61.90%),无反应者为8例(38.10%);对照组反应者为2例(9.52%),无反应者为19例(90.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右侧屈肘肌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屈肘肌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屈肘肌的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屈肘肌M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和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障碍 痉挛 经颅直流电刺激 改良昏迷恢复量表
下载PDF
P300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晔 杜巨豹 +2 位作者 李冉 吴佼佼 宋为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利用P300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试验设计,将18例MCS患者随机分到真刺激组或假刺激组,真刺激组患者在连续10个工作日内接受20次左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 目的:利用P300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试验设计,将18例MCS患者随机分到真刺激组或假刺激组,真刺激组患者在连续10个工作日内接受20次左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区域tDCS刺激,假刺激组接受20次假刺激。在刺激前和20次刺激后两个时间点分别对患者进行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行为学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电生理学评估。结果:行为学结果表明,真刺激组MCS患者治疗后CRS-R总得分显著提高(P<0.05);ERP结果表明,真刺激组MCS患者治疗后P300波幅显著增加(P<0.05),而P300潜伏期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MCS患者左侧DLPFC区域的重复tDCS刺激可改善其行为学表现,猜测可能是通过对关键脑区的刺激,加强了"自上而下"对"自下而上"注意过程的调控作用,从而增强了患者注意及以上认知资源的分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改良昏迷恢复量表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最小意识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