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骨膜下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
作者 邵卫东 徐用亿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2-64,69,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骨膜下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66例LDH患者,采用改良骨膜下入路TLIF治疗,记录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d、3个月、1年... 目的:探讨改良骨膜下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66例LDH患者,采用改良骨膜下入路TLIF治疗,记录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d、3个月、1年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及肌面积。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9.89±11.83)min,术中出血量(165.49±19.36)mL,引流量(138.39±19.24)mL,住院(6.04±1.20)d。术后发生1例慢性腰背痛,1例切口感染。术后1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及肌面积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骨膜下入路TLIF治疗LDH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能降低椎旁肌肉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骨膜下入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旁肌
原文传递
改良骨膜下与肌间隙入路胸腰椎固定术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孟凡剑 成茂华 +3 位作者 周晓中 张鹏 徐龙 陆政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比较改良骨膜下入路和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包括胸腰椎骨折内固定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46例,术中同一患者棘突两侧采用不同... [目的]比较改良骨膜下入路和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包括胸腰椎骨折内固定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46例,术中同一患者棘突两侧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比较,一侧为改良骨膜下入路,对侧为肌间隙入路,对比两种入路的暴露时间和出血量、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以及术后引流量、腰背痛VAS评分、切口周围肿胀程度和MRI检测两侧椎旁肌面积及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并发症。两侧间在显露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为7.55%,而肌间隙侧为9.43%,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的术后引流量显著大于肌间隙侧(P<0.05)。术后早期,两侧间VAS评分和肿胀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VAS评分为(1.10±0.35)分,肌间隙侧为(1.17±0.45)分,两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侧椎旁肌面积均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侧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较术前增加,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椎旁肌面积大于肌间隙侧,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小于肌间隙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中改良骨膜下入路与肌间隙入路相比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改良骨膜下入路不仅创伤小,而且暴露充分,易于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手术 改良骨膜下入路 肌间隙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