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造民族灵魂”能够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魏韶华 武菲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38-43,共6页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民族灵魂"并不能敉平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政治、社会、文化断层,而传统文学史分期至今仍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改造民族灵魂 文学史分期
下载PDF
“改造民族灵魂”的创作情怀——从萧红小说创作题材说起
2
作者 王妹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7,共3页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萧红,创作伊始就回避了令她一生颠沛流离的爱情婚姻题材,而把笔触伸向底层劳动人民和残酷现实的苦难,带着北方农民的粗悍和塞外荒原的泥土气息,向“五四”以来鲁迅倡导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萧红,创作伊始就回避了令她一生颠沛流离的爱情婚姻题材,而把笔触伸向底层劳动人民和残酷现实的苦难,带着北方农民的粗悍和塞外荒原的泥土气息,向“五四”以来鲁迅倡导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现实主义靠拢,自觉地承担起鲁迅的改造民族灵魂的重担。萧红选择的正是最能反映生活本质和时代需要并渗进了“改造民族灵魂”创作情怀的题材,故乡的情绪记忆、“梦回呼兰河”的家园意识和“改造民族灵魂”的创作思想,在萧红小说创作中得到完满的交融和统一,使其创作焕发出绚丽光彩,使其思想艺术达至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民族灵魂 创作情怀 萧红 小说 题材
下载PDF
倾诉故乡苦难的低吟──萧红小说创作艺术综论
3
作者 马春林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999年第6期82-85,共4页
关键词 小说创作艺术 《生死场》 《呼兰河传》 萧红小说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乡土文化 乡风民俗 萧红作品 改造民族灵魂 主题意蕴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分期、主题、叙事与美感 被引量:1
4
作者 宋世明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58-60,共3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现代与传统二者的张力中逶迤前进。本文将百年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并认为:文学的主题由最初的改造民族灵魂衍化断裂为今日的欲望狂欢;作家叙事立场也由激情的史诗般的宏大转向了私人的窃窃私语;与此相适应.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现代与传统二者的张力中逶迤前进。本文将百年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并认为:文学的主题由最初的改造民族灵魂衍化断裂为今日的欲望狂欢;作家叙事立场也由激情的史诗般的宏大转向了私人的窃窃私语;与此相适应.文学的总体美感特征也从狂■突进式的力与美的追求到五六十年代的单纯明朗及至文学狂欢所显示的滑稽最终变为当下的冷静与荒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改造民族灵魂 欲望化 力与美 冷静荒寒
下载PDF
搁浅在超越的边缘──试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5
作者 王艳芳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28-30,共3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现在文学史研究的艰难过渡时期,它以新的开放态势、新的文学史观念以及新的解读方式,对以往的文学史作了极大的突破,但在力图超越的同时又受到传统因素的掣肘,表现为总体框架基本不动及结论精神与主体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现在文学史研究的艰难过渡时期,它以新的开放态势、新的文学史观念以及新的解读方式,对以往的文学史作了极大的突破,但在力图超越的同时又受到传统因素的掣肘,表现为总体框架基本不动及结论精神与主体的疏离,从而使《三十年》在突破和超越之间无奈地造成了搁浅的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 改造民族灵魂 文学史研究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史观念 二十世纪 文学发展 开放态势 文学现象
下载PDF
悲寂的生命世界——读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6
作者 杨建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38-41,共4页
《呼兰河传》是萧红继中篇小说《生死场》震动文坛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写作始于一九三七年,完成于一九四零年底。这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萧红的故乡已沦于日本侵略者手中,萧红流落在外,完全陷入难以排解的苦闷... 《呼兰河传》是萧红继中篇小说《生死场》震动文坛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写作始于一九三七年,完成于一九四零年底。这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萧红的故乡已沦于日本侵略者手中,萧红流落在外,完全陷入难以排解的苦闷和寂寞中。在抗战文艺的整体性控制下,萧红开始实行自我调整,即由大时代的民族精神和忧患意识的礼赞转向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呼兰河传》是萧红对古寂的乡村进行审美的哲理思考的结果。在一幅幅古老的乡村风俗画中浸入灵魂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萧红 生命世界 长篇小说 国民性 民族精神 社会心理 抗日战争时期 改造民族灵魂 封建宗法制度
下载PDF
鄂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独特存在
7
作者 廖静萍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79-183,共5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人道主义 20世纪 审美特征 人文精神 人类理性 世界文学 知识经济时代 改造民族灵魂 改造国民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