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神经外科的选择:OUR-XGD旋转式伽玛刀放射生物学效应(英文)
1
作者 于新 刘宗惠 +8 位作者 周东学 亓树彬 钟强 崔月汉 于雪 林伟 胡向红 周正谋 王大鹏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8期6222-6225,共4页
背景:伽玛刀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使靶区之外的健康组织损伤最小,对照射剂量和准直器大小的选择很有必要。目的:验证国产OUR-XGD旋转式伽玛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探讨其放射生物学效应。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地点和对象:实... 背景:伽玛刀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使靶区之外的健康组织损伤最小,对照射剂量和准直器大小的选择很有必要。目的:验证国产OUR-XGD旋转式伽玛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探讨其放射生物学效应。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澳海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研究中心。选用健康家犬10只,按准直器大小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干预:对右额脑实质进行旋转式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直径4mm组:90Gy2只,120Gy2只,150Gy2只,180Gy2只;直径8mm组:120Gy1只;直径14mm组:100Gy1只。观察其不同准直器、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的放射生物学效应。主要观察指标:照射后定期观察动物行为学、MR影像学及不同时间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不同大小准直器和不同剂量照射后于不同时间内在MR影像上出现坏死病灶,直径4mm120Gy、直径4mm150Gy和直径14mm100Gy组于照射后3个月出现毁损病灶(7.5mm×7.5mm×8.0mm,8.0mm×8.0mm×9.0mm,33.0mm×32.0mm×34.0mm),而直径4mm180Gy和直径8mm120Gy组于照射后1个月显示毁损病灶出现。病理学证实坏死灶边缘较清晰锐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脑组织有不同程度水肿改变。结论:OUR-XGD旋转式伽玛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放射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式伽玛刀 放射生物学 不同剂量 不同时间 病灶 照射 功能神经外科 大小 直径 结论
下载PDF
光子放射外科系统对体外培养脉络丛细胞的放射生物学效应
2
作者 牛洪泉 Klaus Eckhardt Christoph B. Ostertag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4-706,共3页
目的 研究脉络丛 (CP)细胞对光子放射外科系统 (PRS)照射后的反应 ,为脑积水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体外培养绵羊脉络丛 (SCP)细胞 ,观察其对不同剂量PRS照射后的反应 ,采用锥虫蓝 (TB)染色法和 3 (4,5 二甲基噻唑基 ) 2 ,5 二... 目的 研究脉络丛 (CP)细胞对光子放射外科系统 (PRS)照射后的反应 ,为脑积水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体外培养绵羊脉络丛 (SCP)细胞 ,观察其对不同剂量PRS照射后的反应 ,采用锥虫蓝 (TB)染色法和 3 (4,5 二甲基噻唑基 ) 2 ,5 二苯基四氮唑溴化物 (MTT)法检测细胞死亡。结果 随着照射剂量的增高 (9~ 36Gy) ,SCP细胞存活率降低 ,有剂量依赖效应。低剂量组 (9和 18Gy)照射开始引起细胞存活率降低 ,但受照细胞从第 6天起活性逐渐恢复 ,至第 12天时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高剂量组 (2 7和 36Gy)在 12d内引起细胞存活率持续降低 ,不能恢复。结论 光子放射外科系统 (PRS)照射可在体外引起具有脑脊液分泌功能的CP细胞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外科 细胞存活率 脉络丛 照射 体外培养 放射生物学 CP 溴化物 PRS 苯基
下载PDF
放射性束辐照生物学效应及相关生物物理机理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强 Y.Furusawa +3 位作者 A.Kitagawa M.Kanazawa 金晓东 戴中颖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9-93,共5页
介绍了β缓发粒子衰变放射性束9C辐照处于不同贯穿深度上人类唾液腺细胞的深度存活效应。与稳定的12C束流相比,放射性9C束流在其Bragg峰区附近展示了增强的生物学效应,即细胞的致死效率明显增强。探讨了放射性束9C在其Bragg峰区展示增... 介绍了β缓发粒子衰变放射性束9C辐照处于不同贯穿深度上人类唾液腺细胞的深度存活效应。与稳定的12C束流相比,放射性9C束流在其Bragg峰区附近展示了增强的生物学效应,即细胞的致死效率明显增强。探讨了放射性束9C在其Bragg峰区展示增强生物学效应的生物物理机制,并介绍了利用另一种放射性束8B进行辐照生物学效应研究的新进展。最后,提出了一些利用放射性束可进行的辐照生物学效应前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束 ^9C束流 增强的生物学效应 生物物理机制
下载PDF
α粒子微束定点照射-细胞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及精确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李君 TomK.Hei +1 位作者 GRanders-Pehrson 余增亮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7-62,共6页
进行微束试验的关键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照射的粒子数和将粒子准确地射入受照射位点。该研究通过对哥伦比亚大学单粒子微束装置在精确性、准确性以及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该装置可精确地控制照射粒子数,精确率为 98.4%。同时,它可将... 进行微束试验的关键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照射的粒子数和将粒子准确地射入受照射位点。该研究通过对哥伦比亚大学单粒子微束装置在精确性、准确性以及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该装置可精确地控制照射粒子数,精确率为 98.4%。同时,它可将。粒子准确地射入受照射位点,束半径为3~4μm,达到设计±4μm的标准。在对细胞特定位点如细胞质照射上,a粒子击中细胞质至少一个位点的概率为 90%,在这一过程中的偶然核击中率,对大多数照射剂量(≤8个α粒子)均小于 0.8%。应用该微束装置的放射生物学研究发现单个α粒子仅导致大约 20%的致死率,其存活率曲线类似于用常规照射获得的平均粒子存活曲线。诱变试验首次证实单个a粒子在AL细胞的 CD59基因位点可诱导出比对照高出 3倍数量的诱变子,诱变率随粒子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结果不同于常规照射中,诱变率在高剂量照射后下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束 细胞 放射生物学效应 Α粒子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生物效应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守森 余英豪 王如密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48-51,共4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 生物效应 脑疾病
下载PDF
调强放疗延长单次分割照射时间对鼻咽癌细胞系放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韩露 林少俊 +4 位作者 邹长炎 吴章贵 吴爱敏 陈奇松 潘建基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78-80,共3页
目的分析离体水平模拟调强放疗照射鼻咽癌细胞系对其放射生物学的影响。方法模拟调强放疗过程对鼻咽癌细胞系进行脉冲式照射,将处方剂量分为1.8、2.0、2.2、2.5 Gy 4组,每组分别分成1 min之内(1个子野),10 min(10个子野)、20 min(20个子... 目的分析离体水平模拟调强放疗照射鼻咽癌细胞系对其放射生物学的影响。方法模拟调强放疗过程对鼻咽癌细胞系进行脉冲式照射,将处方剂量分为1.8、2.0、2.2、2.5 Gy 4组,每组分别分成1 min之内(1个子野),10 min(10个子野)、20 min(20个子野)、30 min(20个子野)完成。照射后经培养计数大于50个细胞的克隆数,并计算细胞存活率。结果1.8 Gy组、2.0 Gy组、2.2 Gy组及2.5 Gy组分别延长照射时间后细胞存活率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且与照射时间无明显相关关系。求得4组实验结果的均数,细胞平均存活率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相关系数r=0.999,P=0.000。相对于1 min的常规放疗,10 min、20 min和30 min的平均细胞生存率分别为1.033、1.081和1.117。结论单次照射后延长照射时间并不能降低放射生物学效应;而多次照射的平均细胞放射生物学效应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细胞 调强放疗 放射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肖建平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4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圆满完成临床工作需多学科密切合作。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脑转移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肿瘤放射生物学基础相关知识,放射损伤概念:亚致死损伤,潜在致死损伤,致死损伤;早、晚反应组...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圆满完成临床工作需多学科密切合作。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脑转移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肿瘤放射生物学基础相关知识,放射损伤概念:亚致死损伤,潜在致死损伤,致死损伤;早、晚反应组织的不同生物效应;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靶区的4种情况;肿瘤放射生物学的4个 R: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 withinthe cell cycle),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oxygen effect and reoxygenation)和再群体化(repopulation)。提出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优越性。复习国外系列报道,分别从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是否配合全脑放射,作为复发或未控的挽救治疗,治疗多发转移瘤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疗效评价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肿瘤 脑转移瘤 致死 临床研究进展 放射损伤 细胞 多发
下载PDF
基于放射生物学模型的放疗中断补量计算及其临床应用
8
作者 苏欢繁 马莉 +1 位作者 权恩卓 代智涛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2期1473-1480,共8页
放疗中断导致的总治疗时间延长对肿瘤局部控制有害。肿瘤患者放疗疗程中出现中断事件有多种因素,包括公共假期、机器故障与维护、放疗并发症等。若放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中断治疗事件,应该采取补偿措施以尽量减少放疗中断对肿瘤控制... 放疗中断导致的总治疗时间延长对肿瘤局部控制有害。肿瘤患者放疗疗程中出现中断事件有多种因素,包括公共假期、机器故障与维护、放疗并发症等。若放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中断治疗事件,应该采取补偿措施以尽量减少放疗中断对肿瘤控制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放射治疗中断的原因与影响、中断补偿的思路进行概括讨论;并且对于放疗中断补量的生物学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如名义标称剂量模型、累积放射效应模型、时间-剂量分次因子模型、生物效应剂量模型等;同时以鼻咽癌为例来对临床肿瘤放疗的中断补量计算等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临床肿瘤放疗中断补量的定量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生物学 放疗中断 补量计算 生物效应剂量模型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脑组织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进展
9
作者 钟强 于新 刘宗惠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44-48,共5页
近年来随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患者正在选择或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其临床治疗经验也逐渐丰富.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术 脑组织生物学效应 神经外科 实验研究 血脑屏障 脑实质放射性损伤 大血管损伤 BBB损伤 部位差异性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忠令 任常山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2-34,共3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治疗头部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表现出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治疗方法与常规放疗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对这一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肿瘤 放射疗法
下载PDF
电离辐射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与放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亚辉 涂文玲 +1 位作者 余道江 张舒羽 《同位素》 CAS 2023年第5期538-549,共12页
外照射放疗和核素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分子,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深入研究和了解电离辐射及其生物学效应对核技术的高效应用具有重要... 外照射放疗和核素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分子,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深入研究和了解电离辐射及其生物学效应对核技术的高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电离辐射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放射生物学效应进行综述,以期为核技术在医学中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放射生物学效应 放射治疗 放射性药物
下载PDF
OUR-XGD旋转式伽玛刀放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于新 刘宗惠 +8 位作者 周东学 亓树彬 钟强 崔月汉 于雪 林伟 胡向红 周正谋 王大鹏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4期192-197,共6页
目的 验证OUR—XGD旋转式伽玛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探讨其放射生物学效应 ,并为临床伽玛刀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健康家犬 10只 ,行右额脑实质内不同剂量照射 ,4mm组 :90Gy× 2 ,12 0Gy× 2 ,15 0Gy× 2 ,180Gy×... 目的 验证OUR—XGD旋转式伽玛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探讨其放射生物学效应 ,并为临床伽玛刀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健康家犬 10只 ,行右额脑实质内不同剂量照射 ,4mm组 :90Gy× 2 ,12 0Gy× 2 ,15 0Gy× 2 ,180Gy× 2 ;8mm组 :12 0Gy× 1;14mm组 :10 0Gy× 1。照射后定期观察动物行为学、MR影像学及病理学变化。结果 不同大小准直器和不同剂量照射后 ,于不同时间内在MR影像上出现坏死病灶 ,病理学证实坏死灶边缘较清晰锐利 ,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脑组织有不同程度水肿改变。结论 本结果提示OUR—XGD旋转式伽玛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放射生物学效应。伽玛刀照射后组织的损伤反应程度与准直器的大小有着明显的关系 ,并存在明显的剂量时间曲线关系。该实验还为伽玛刀的临床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UR-XGD旋转式伽玛刀 放射生物学效应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临床放射生物学的一些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少琴 姚伟强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9-220,共2页
关键词 放射生物学 放射效应 肿瘤
下载PDF
放射生物学中的低剂量兴奋效应问题
14
作者 КузинАМ 于洪臣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259-260,共2页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生物的影响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就引起了学者和公众的关注.兴奋效应(hormesis)是指大剂量时有害的因素在微小剂量时产生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当被考察的因素经常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并伴随生物体进化发展全过程时,当生物群为繁...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生物的影响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就引起了学者和公众的关注.兴奋效应(hormesis)是指大剂量时有害的因素在微小剂量时产生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当被考察的因素经常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并伴随生物体进化发展全过程时,当生物群为繁衍自身而利用某些因素并已适应于该因素的天然水平时,hormesis表现得特别明显.这可从下列因素所致hormesis中清楚地看出:土壤中的不同水平微量元素,食物中的维生素,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及环境温度变化.对一定水平某因素的适应往往是h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生物学 兴奋效应 剂量
下载PDF
SRS和SBRT的临床疗效:能用经典放射生物学来阐述吗?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建国 J.Martin Brown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与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又称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SABR),是放疗界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正逐渐成为某些...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与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又称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SABR),是放疗界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正逐渐成为某些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SRS和SBRT一般采用一次或多次的高剂量照射(每次8-30 Gy),与20世纪兴起的每周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位放射外科 体部立体定位放射治疗 经典放射生物学 线性二次模型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膜瘤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礼明 朱飚 +3 位作者 卢刚 厉民 赵仲生 王坚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317-319,共3页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膜瘤的疗效、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对428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脑膜瘤患者进行详尽的影像学随访和组织学研究,以了解和分析其疗效。结果428例脑膜瘤中,影像学诊断167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确...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膜瘤的疗效、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对428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脑膜瘤患者进行详尽的影像学随访和组织学研究,以了解和分析其疗效。结果428例脑膜瘤中,影像学诊断167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261例。肿瘤部位:大脑凸面82例,颅底211例,脑室内23例,其它部位112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平均周边剂量12.5Gy,平均中心剂量263Gy,剂量曲线40%-50%。随访2年以上,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病灶明显缩小57例(13.3%),病情稳定297例(69.4%),病灶增大6例(1.4%),其中43例行血管造影检查,37例肿瘤血管染色明显减少。59例脑膜瘤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组织学检查发现脑膜瘤主要病理改变为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降低、血栓形成、小血管闭塞和肿瘤问质增生。治疗后68例(15.9%)出现顽固性瘤周脑水肿、放射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可能通过其抑制脑膜瘤细胞增殖、减少和阻断肿瘤血液供应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对多数脑膜瘤产生延缓肿瘤生长、减少手术治疗中出血以及推迟术后复发时间的治疗作用。对于无法或不适合手术治疗以及复发性脑膜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放射生物学效应 疗效
下载PDF
国际放射生态学联合会专题讨论会——放射生物学遇会放射生态学
17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6-346,共1页
欧洲辐射研究学会(ERRS)和德国生物辐射研究学会(GBS)将于2017年9月18—21日在德国埃森的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校园举办联席会议,旨在创建欧洲辐射研究领域内团体和项目论坛、扩大彼此交流渠道、增进沟通,培养合作默契。会议报... 欧洲辐射研究学会(ERRS)和德国生物辐射研究学会(GBS)将于2017年9月18—21日在德国埃森的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校园举办联席会议,旨在创建欧洲辐射研究领域内团体和项目论坛、扩大彼此交流渠道、增进沟通,培养合作默契。会议报告涵盖了生物辐射研究中从分子到细胞效应的所有主要专题,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有机体水平的效应。有关颇具前景的医学转化和新的治疗方法的报告也将尽可能囊括进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研究 放射生态学 放射生物学 埃森大学 生物有机体 交流渠道 专题讨论会 细胞效应 杜伊斯堡 德国埃森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强 于新 刘宗惠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52-254,共3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放射性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 放射性损伤机制
下载PDF
放射外科组织病理改变(附4例报告)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守森 王如毜 +3 位作者 陈苏 张锡增 包承录 余英豪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效应。方法:报告4例放射外科治疗的手术病理改变,与影像改变及治疗计划等对照研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放射生物机理。结果:4例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组织吸收及水肿反应,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结论:... 目的:探讨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效应。方法:报告4例放射外科治疗的手术病理改变,与影像改变及治疗计划等对照研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放射生物机理。结果:4例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组织吸收及水肿反应,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结论:放射外科治疗后病灶早期改变是血脑屏障紊乱和靶细胞超微结构改变,逐步出现水肿期、坏死期、吸收期及瘢痕期。在坏死期及吸收早期,从治疗体积中心向外依次为坏死区、变性与反应区、水肿区,分别与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的中央无强化区、强化环、周围低密度或长T_1长T_2水肿样信号区相对应,水肿样改变主要与灶周剂量较高有关。坏死是靶细胞辐射损伤与血管闭塞相结合的结果,后者为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所致。糖皮质激素对灶周水肿的疗效与血管壁损伤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外科 组织病理 放射生物学效应 水肿反应 超微结构 血脑屏障紊乱
下载PDF
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宜培 李迎新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442-445,共4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伽玛刀 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 立体定向技术 放射物理学 放射生物学 放射治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