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质联用技术的黄芩素防治放射性肠损伤小鼠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1
作者 朱业锦 王心平 +3 位作者 王纤易 何骏 张兴德 姜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2-709,共8页
目的通过基于气质联用(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考察黄芩素干预下放射性肠损伤小鼠血清代谢产物变化,以及黄芩素参与放射性肠损伤防治过程中,内源性生物小分子的变化特征,探讨黄芩素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建立小鼠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并... 目的通过基于气质联用(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考察黄芩素干预下放射性肠损伤小鼠血清代谢产物变化,以及黄芩素参与放射性肠损伤防治过程中,内源性生物小分子的变化特征,探讨黄芩素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建立小鼠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黄芩素组和高剂量黄芩素组。黄芩素以灌胃方式给予,采用GC-MS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清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利用MetaboAnalyst分析潜在的代谢通路。结果小鼠肠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黄芩素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对放射性肠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黄芩素给药组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黄芩素灌胃给药后,放射性肠损伤小鼠的内源性代谢物有正常化趋势。研究共筛选出11个潜在代谢标志物,以及与此相关的5条代谢通路,其中糖代谢、谷胱甘肽通路、氨代谢相关通路尤为显著。结论黄芩素对放射性肠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黄芩素参与糖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改善放射导致的内源性物质紊乱是其潜在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损伤 黄芩素 气质联用 代谢组学 代谢网络分析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对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影响的病理学研究
2
作者 任正婷 桂仲璇 +2 位作者 蒋俊 汪浩 张佐阳 《安徽医学》 2024年第4期439-446,共8页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抗肿瘤药物对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4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RTOG/EORTC评分标准对49例患者的放射性肠损伤...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抗肿瘤药物对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4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RTOG/EORTC评分标准对49例患者的放射性肠损伤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严重程度分级。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和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紫杉类药物化疗组和无紫杉类药物化疗组。采用病理学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程度,分别比较对应亚组间微血管计数、狭窄血管计数、狭窄血管比例、病理总分、溃疡、炎症、水肿、坏死和纤维化指标的差异。并使用Cox分析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的狭窄血管计数、狭窄血管比例、溃疡和炎症程度均高于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的微血管计数和纤维化程度均低于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紫杉类药物化疗组与无紫杉类药物化疗组间的病理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不是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抗血管生成药物加重了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的血管狭窄、溃疡和炎症,但减轻了纤维化。紫杉类药物对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抗肿瘤药物 病理学
下载PDF
纳米制剂用于放射性肠损伤防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罗晓明 严顺东 +3 位作者 赵蕴仪 李雄 钟航天 刘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7-478,共12页
[背景]辐射引起的急、慢性肠道损伤是腹部/盆腔实体肿瘤放疗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机制主要与肠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微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的损伤以及肠壁组织纤维化有关.目前,氨磷汀被认为是预防放射性肠损伤的有效药物,然而半衰期短... [背景]辐射引起的急、慢性肠道损伤是腹部/盆腔实体肿瘤放疗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机制主要与肠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微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的损伤以及肠壁组织纤维化有关.目前,氨磷汀被认为是预防放射性肠损伤的有效药物,然而半衰期短、副作用大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开发低毒、高效的放射性肠损伤防护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展]药物防护是放射性肠损伤的研究重点,但合成小分子化合物、天然植物化合物仍存在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随着载体材料和制剂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制剂在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延长药物半衰期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具有本征放射性的纳米材料和药物递送载体在减轻放射引起的肠损伤方面显现出巨大潜力,成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替代策略.[展望]本文从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病机制出发,综述化学药物和纳米制剂在放射性肠损伤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新型的放射性肠损伤防护制剂提供思路.从材料选择上需考虑生物安全性良好的天然材料,从保护效果和病人用药依从性上可优先考虑口服药物递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损伤 药物防护 纳米制剂
下载PDF
人乳寡糖对放射性肠损伤保护作用机制
4
作者 王君 于丽华 +1 位作者 王伟娜 王宏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究人乳寡糖对放射性肠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放射性肠损伤模型,使用人乳寡糖灌胃对小鼠进行治疗。HE染色检测小鼠肠道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血清D-乳酸及D-木糖的变化以判断肠道通透性。髓过氧化物酶(my... 目的探究人乳寡糖对放射性肠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放射性肠损伤模型,使用人乳寡糖灌胃对小鼠进行治疗。HE染色检测小鼠肠道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血清D-乳酸及D-木糖的变化以判断肠道通透性。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试剂盒检测肠道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小鼠肠道组织炎症因子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肠道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相比,IR+HMOs组促使上皮厚度[(413.21±37.04)μm]及隐窝数量[(65.11±8.23)个]显著增加(P<0.05),血清D-乳酸水平[(1.80±0.16)μg/L]显著下降,D-木糖水平[(76.82±12.21)mg/L]显著升高(P<0.05)。并且,IR+HMOs组小鼠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42.00±5.86)ng/L]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38.84±4.02)ng/L]的水平、中性粒细胞的浸润[(4.02±0.42)U/L]显著降低,抗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24.39±2.99)ng/L]显著上升。另外,与Sham组(1.00±0.09)相比,IR组小鼠肠道组织TLR4表达(3.22±0.53)上升,而IR+HMOs组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R组。结论人乳寡糖介导TLR4对放射性肠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损伤 寡糖类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慢性放射性肠损伤肠道纤维化的保护机制研究
5
作者 杨贻兴 丁凯 +4 位作者 廖延年 龚鼎豪 张城铭 蔡忠良 嵇武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7期109-114,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hronic radiation intestinal injury,CRII)肠道纤维化的进程以及研究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对其保护机制。方法选取30只C57/B6雄性小鼠,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组)、单纯放射组(SR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RI组)。其... 目的观察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hronic radiation intestinal injury,CRII)肠道纤维化的进程以及研究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对其保护机制。方法选取30只C57/B6雄性小鼠,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组)、单纯放射组(SR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RI组)。其中CO组不做处理;SR组先建立CRII模型(单次9Gy剂量放射),3个月后取材;RI组建模后连续1周给予雷帕霉素(2mg/kg,腹腔注射),余同SR组。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估肠道黏膜损伤及肠道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自噬相关蛋白(p62、LC3)水平。结果组织病理染色显示,与CO组比较,SR组肠道黏膜损伤加重(P<0.05),肠道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P<0.01),而RI组较SR组肠道黏膜损伤(P<0.05)及肠道纤维化程度减轻(P<0.01)。与CO组比较,SR组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RI组较SR组显著下降(P<0.01)。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SR组α-SMA、TGF-β1、CTGF表达水平较CO组明显升高(P<0.05),RI组上述指标则较SR组明显减少(P<0.05);SR组自噬表达较CO组降低(P<0.05);RI组自噬表达较SR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雷帕霉素诱导自噬可改善CRII肠道纤维化的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自噬抑制肠道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与功能及减轻肠道炎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自噬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纤维化 小鼠
下载PDF
二七方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大鼠肠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夏欣欣 李跃军 +2 位作者 周冬枝 王瑞 韩萍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59-565,共7页
【目的】探讨二七方(由朱砂七、蜈蚣七、秦皮、黄柏、大黄等组成)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大鼠肠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组和二七方组,每组15只。采用6 MV高能X线10 Gy全... 【目的】探讨二七方(由朱砂七、蜈蚣七、秦皮、黄柏、大黄等组成)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大鼠肠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组和二七方组,每组15只。采用6 MV高能X线10 Gy全腹部照射,复制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二七方组、白头翁汤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二七方(剂量为8.85 g·kg^(-1)·d^(-1))、白头翁汤(剂量为4.69 g·kg^(-1)·d^(-1))灌胃治疗,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 d。造模结束后,取回盲部近端回肠,光镜下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学,采用图像分析仪测定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和全层厚度,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回肠组织中MPO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回肠组织中caspase-3和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二七方组和白头翁汤组回肠结构损伤较轻,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和全层厚度均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但2个给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七方组和白头翁汤组MPO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且二七方组MPO含量显著低于白头翁汤组(P<0.05);二七方组与白头翁汤组caspase-3、PC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七方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肠黏膜及组织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其机理可能通过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上皮增殖,抑制上皮细胞凋亡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七方/药理学 朱砂七 蜈蚣七 秦皮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中药疗法 /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人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被引量:3
7
作者 郑磊 李幼生 +4 位作者 王剑 李元新 倪小冬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方法:采用主观全面评价(SGA)系统回顾性总结206例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并对CRII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果:206例CRII病人接受手术229例次,86.16%的病人入院时...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方法:采用主观全面评价(SGA)系统回顾性总结206例CRI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并对CRII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果:206例CRII病人接受手术229例次,86.16%的病人入院时有营养不良。经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手术治疗后,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营养不良发生率仍然较高。结论:CRII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甚高,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时间较长,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手术能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围手术期 营养支持 外营养 内营养
下载PDF
基于TLR4/NF-κB通路探讨凉血固元汤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毓国 冯剑 窦永起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12期1703-1706,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凉血固元汤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凉血固元汤高、低剂量组5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60 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建立放射性肠损伤模型,自照...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凉血固元汤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凉血固元汤高、低剂量组5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60 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建立放射性肠损伤模型,自照射后第1天至第3天,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给予地塞米松溶液(1.4 mg/kg),凉血固元汤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36.0 g/kg、9.0 g/kg凉血固元汤溶液灌胃,连续3 d。每日观察记录大鼠腹泻、死亡率、进食量等一般情况,在照射后第3天,麻醉并处死各组大鼠,取小肠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比较各组TLR4、MyD88、NF-κB表达差异。结果各照射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模型组为水样便,各治疗组相对较轻;各照射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第3天凉血固元汤高剂量组降幅最小。各组TLR4表达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地塞米松组和凉血固元汤高、低剂量组表达量均降低(P<0.05);各组MyD88比较:模型组、凉血固元汤低剂量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P<0.05),地塞米松组、凉血固元汤高剂量组均降低(P<0.05);各组NF-κB比较:模型组NF-κB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凉血固元汤高剂量组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凉血固元汤可有效减轻由电离辐射引发的放射性肠损伤,改善大鼠生存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凉血固元汤 TLR4/NF-κB通路
下载PDF
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松涛 刘玉龙 《辐射防护通讯》 2016年第5期2-5,共4页
放射性肠损伤是腹腔、盆腔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介绍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放射性肠损伤 发病机制 临床治疗
下载PDF
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顾楠 程康文 +3 位作者 赵振国 王剑 朱维铭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总结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一期回肠造口术联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人的病历资料,观察短期并发症、围手术... 目的:总结回肠造口联合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放射性肠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一期回肠造口术联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人的病历资料,观察短期并发症、围手术期营养过程,随访其远期预后。结果:46例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病人纳入研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96%,所有病人出院时均恢复全肠内营养支持,时间为(18±15)d,无病人死亡。随访率78.26%,随访时间(25±17)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7例(19.44%),死亡6例(16.67%)。除死亡病人外其余30例病人(83.33%)均维持全肠内喂养,其中27例病人(75%)恢复正常饮食。21例(58.33%)后于我院行造口还纳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对选择的放射性肠损伤病人,回肠造口联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恢复肠道通畅性和全肠内营养,可以有效降低病人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造口术 营养支持
下载PDF
蜂胶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磊 楚建军 +3 位作者 唐巧云 冯纬 张福正 李莉华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研究蜂胶对大鼠照射引起的肠黏膜损伤的作用。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照射组(n=12)和蜂胶组(n=12),除正常组外,其余两组于给药后第7天用6MV高能X线全腹照射9Gy,照射后第3天处死大鼠。观察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变化,... 目的研究蜂胶对大鼠照射引起的肠黏膜损伤的作用。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照射组(n=12)和蜂胶组(n=12),除正常组外,其余两组于给药后第7天用6MV高能X线全腹照射9Gy,照射后第3天处死大鼠。观察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变化,测定组织SOD、MDA、NO以及血浆DAO含量,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肠黏膜细胞凋亡,细菌培养观察肠道细菌移位感染情况。结果放射损伤模型制备成功,单纯照射组大鼠肠黏膜病理形态和结构较正常组明显损伤,小肠组织NO、MDA含量与血浆DA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指数和细菌感染率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照射组相比,蜂胶处理后明显改善大鼠肠黏膜病理损伤,抑制小肠组织NO、MDA含量和血浆DAO含量升高(P<0.05),提高组织SOD活性(P<0.05),并使细胞凋亡指数和细菌感染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蜂胶在减轻大鼠放射性肠黏膜损伤和维持黏膜屏障功能方面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法 大鼠 黏膜屏障
下载PDF
胰高血糖素样肽-2联合凋亡抑制剂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加宇 李杨 +8 位作者 杨蕾蕾 王怀清 喻超 郝延辉 左红艳 张玉海 邱啸臣 李月敏 安芳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40-948,共9页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联合凋亡抑制剂对于大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75只,随机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LP-2组、GLP-2联合凋亡激动剂PAC-1组(GLP-2+PAC-1组)和GLP-2联合凋亡抑制剂Ac-...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联合凋亡抑制剂对于大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75只,随机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LP-2组、GLP-2联合凋亡激动剂PAC-1组(GLP-2+PAC-1组)和GLP-2联合凋亡抑制剂Ac-DEVD-CHO组(GLP-2+Ac-DEVD-CHO组)共5组,采用60Coγ射线全腹部单次15Gy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照射后立即给药。于照射后1、3、5和14 d处死取材,分析小肠长度及质量,HE染色观察大鼠空肠组织学结构变化,并分析绒毛长度及隐窝深度,免疫印迹法检测空肠组织中活化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在照射后第9天开始出现死亡;与模型对照组比,GLP-2组死亡率较高,出现死亡时间较早,GLP-2+PAC-1组死亡率在所有组中最高,且最早出现死亡,GLP-2+Ac-DEVD-CHO组无死亡。模型对照组大鼠照射后第5天小肠长度和小肠质量均显著降低(P<0.01),至第14天小肠质量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GLP-2组、GLP-2+PAC-1组和GLP-2+Ac-DEVD-CHO用药的3组大鼠小肠长度和质量均无显著差异。肠道病理学结果表明,照射后第1天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肠组织隐窝部分出现较多凋亡及坏死细胞,至第3天绒毛出现严重脱落,绒毛长度及隐窝深度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GLP-2组病变较轻,第3天绒毛长度及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1),GLP-2+Ac-DEVD-CHO组空肠病变程度最轻,照射后第1、3、5、14天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1)。照射后第1天模型对照组空肠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表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照射后第3天用药的3组空肠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GLP-2联合凋亡抑制剂Ac-DEVD-CHO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有保护作用,效果优于单用GL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胰高血糖素样肽-2 凋亡 抑制剂 激动剂
下载PDF
牛磺酸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轻放射性肠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沁恺 沙桐 +1 位作者 苏存锦 胡端敏 《胃肠病学》 2020年第11期646-652,共7页
背景:氧化应激在电离辐射引起的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牛磺酸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体内的含硫氨基酸,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目的:研究牛磺酸对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以CCK-8实验和细胞内活性氧... 背景:氧化应激在电离辐射引起的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牛磺酸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体内的含硫氨基酸,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目的:研究牛磺酸对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以CCK-8实验和细胞内活性氧(ROS)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牛磺酸对电离辐射引起的人肠上皮细胞株HIEC-6活力抑制和ROS蓄积的影响。以real-time PCR检测牛磺酸对体内、外辐射暴露后肠道细胞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以HE染色和TUNEL染色评估牛磺酸对全身辐射后小鼠肠道形态结构和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结果:体外实验中,牛磺酸可显著改善电离辐射引起的HIEC-6细胞活力抑制和细胞内ROS水平升高,并上调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表达。体内实验显示,牛磺酸能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辐射暴露引起的小肠绒毛结构紊乱和肠隐窝丢失,抑制肠道细胞凋亡。结论:牛磺酸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抗氧化信号通路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对电离辐射引起的肠道损伤发挥保护作用,是一种可用于治疗放射性肠损伤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放射性肠损伤 活性氧 Nrf2/HO-1信号通路
下载PDF
放射性肠损伤的支持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慧 章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8-442,共5页
接受腹盆腔放疗的患者有一定程度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损伤部位可以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里急后重、梗阻等,大多数为轻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少数严重者明显影响生存质量。现代精确放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 接受腹盆腔放疗的患者有一定程度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损伤部位可以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里急后重、梗阻等,大多数为轻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少数严重者明显影响生存质量。现代精确放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良反应,但是仍无法完全预防,且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用药,治疗上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如止痛、止泻、抗炎和黏膜保护剂灌肠等药物对症治疗;菌群移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同时需要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支持等。本文对放射性肠损伤在目前国内外的支持治疗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方案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损伤 支持治疗 治疗进展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放射性肠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及对JAK/STAT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青峰 王葳 王亿龙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放射性肠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并探讨BMSCs修复放射性肠损伤的机制。方法对SPF级SD大鼠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进行分离,传代培养、鉴定得到BMSCs。从26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余下...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放射性肠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并探讨BMSCs修复放射性肠损伤的机制。方法对SPF级SD大鼠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进行分离,传代培养、鉴定得到BMSCs。从26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余下大鼠构建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将建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组(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各10只。分别在最后一次注射BMSCs后1、2、3周,取各组大鼠小肠组织备用。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小肠组织酪氨酸激酶(JAK)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m RNA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p-JAK和p-STAT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培养BMSCs;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肠绒毛紊乱,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增加,肠黏膜坏死溃疡严重,移植BMSCs后,大鼠各项病理变化均明显恢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JAK和STAT m RNA水平显著上调(P<0.05),移植BMSCs后,JAK和STAT m RNA明显下调至正常水平(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JAK和p-STAT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BMSCs治疗后,p-JAK和p-STAT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BMSCs移植能够修复放射性肠损伤,并影响JAK/STAT通路中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提示BMSCs移植可能通过影响JAK/STAT通路而实现对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性肠损伤 修复 JAK/STAT通路
下载PDF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盈 朱凤琴 韩伟 《安徽医学》 2022年第10期1225-1230,共6页
肠道细胞尤其是上皮类细胞因其快速增殖和更新,对电离辐射表现出高敏感性。在腹盆腔及腹膜后肿瘤放射治疗中,放射性肠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根据其发病时间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常出现在放疗后3个月内,发病率80%~... 肠道细胞尤其是上皮类细胞因其快速增殖和更新,对电离辐射表现出高敏感性。在腹盆腔及腹膜后肿瘤放射治疗中,放射性肠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根据其发病时间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常出现在放疗后3个月内,发病率80%~90%,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血等;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则出现在放疗后3个月~30年,其中2%~15%患者发展为严重的肠道疾病,表现为肠管缩窄、肠梗阻、肠穿孔等[1-2]。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发病率高,影响放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本文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损伤 急性 机制 治疗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放射性肠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文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6期163-164,共2页
放射性肠损伤属于急性放射病的一种,也是腹部肿瘤采用放射治疗后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当前临床上对于放射性肠损伤尚无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因此,研究出全新的防治策略,可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性肠损伤属于急性放射病的一种,也是腹部肿瘤采用放射治疗后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当前临床上对于放射性肠损伤尚无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因此,研究出全新的防治策略,可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属成体多能干细胞,试验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对放射性肠损伤进行有效治疗。本文就对放射性肠损伤采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的效果及间充质干细胞发挥疗效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性肠损伤 生物疗法
下载PDF
Tmprss6基因对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影响
18
作者 毛久昂 翁震 +2 位作者 钮晓音 何杨 王振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75-1182,共8页
目的·观察Tmprss6基因对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将7~8周龄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Tmprss6基因敲除(Tmprss6^(−/−))小鼠各自随机分成未辐照组以及辐照后6 h、24 h、3.5 d和7 d组。其中,辐照组采用11.5 Gy X射线全腹部照射... 目的·观察Tmprss6基因对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将7~8周龄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Tmprss6基因敲除(Tmprss6^(−/−))小鼠各自随机分成未辐照组以及辐照后6 h、24 h、3.5 d和7 d组。其中,辐照组采用11.5 Gy X射线全腹部照射,建立放射肠损伤模型。通过TUNEL染色观察辐照后6、24 h不同肠段隐窝细胞凋亡情况;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辐照后3.5 d不同肠段病理损伤情况;测量不同肠段辐照前和辐照后3.5、7 d的铁含量,以及抗氧化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并对铁含量与各项抗氧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辐照后3.5 d,Tmprss6^(−/−)和WT小鼠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均缩短,平均每毫米横截面隐窝计数均减少;Tmprss6^(−/−)小鼠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和隐窝计数低于WT小鼠(均P<0.05)。辐照后6、24 h,Tmprss6^(−/−)小鼠十二指肠段每隐窝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相较于WT小鼠均显著增多(均P<0.05)。而回肠段则相反,辐照后Tmprss6^(−/−)小鼠绒毛长度和隐窝计数显著增加,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均P<0.05)。WT和Tmprss6^(−/−)小鼠十二指肠部位铁含量在辐照后7 d,相较于辐照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并且Tmprss6^(−/−)小鼠辐照前后的十二指肠铁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WT小鼠(均P<0.05)。WT和Tmprss6^(−/−)小鼠辐照后回肠段铁含量较辐照前均升高,其中WT小鼠辐照后3.5 d与辐照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prss6^(−/−)小鼠辐照后7 d与辐照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辐照后,Tmprss6^(−/−)小鼠十二指肠部位SOD、GSH、T-AOC含量均较WT小鼠低,而MDA含量较高;但只有在辐照后3.5 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十二指肠段相反,辐照后Tmprss6^(−/−)小鼠回肠部位SOD、GSH、T-AOC含量较WT小鼠高,而MDA含量则较低;但T-AOC、GSH、MDA含量在辐照后3.5 d的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OD含量在辐照后7 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未辐照组的MDA、GSH、SOD和T-AOC水平与小肠铁含量均无相关性;辐照后WT小鼠十二指肠SOD和MDA水平与其铁含量相关(r=0.639,r=−0.710,均P<0.05),回肠T-AOC、MDA和GSH与其铁含量相关(r=−0.817,r=−0.658,r=−0.726,均P<0.05);辐照后Tmprss6^(−/−)小鼠十二指肠段MDA、SOD和T-AOC水平与其铁含量相关(r=−0.606,r=0.771,r=−0.712,均P<0.05),回肠段各抗氧化指标与铁含量均无相关性。结论·小肠铁含量与辐照诱导的氧化应激具有相关性;Tmprss6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十二指肠铁累积和辐照诱导的氧化应激加剧;Tmprss6基因缺失在十二指肠放射损伤中具有增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prss6 放射性肠损伤 铁代谢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肠道微生态与宫颈癌合并放射性肠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盛翔 朱瑞娟 李苏宜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8-83,共6页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态结构变化与宫颈癌放疗致放射性肠损伤的相关性。方法:以RTOG/EORTC晚期放射损伤分级为依据,将纳入研究34例宫颈癌放疗后病人肠道损伤分为0~4级,将入组病人分为放射性肠损伤组(RG)和无放射性肠损伤组即健康组(HG)。利...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态结构变化与宫颈癌放疗致放射性肠损伤的相关性。方法:以RTOG/EORTC晚期放射损伤分级为依据,将纳入研究34例宫颈癌放疗后病人肠道损伤分为0~4级,将入组病人分为放射性肠损伤组(RG)和无放射性肠损伤组即健康组(HG)。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粪便标本中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v4区序列进行测序,使用QIIME 2.0处理测序数据并分析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并通过PICRUSt预测了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特征。结果:两组在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多样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菌群组成上,筛选出了5个与放射性肠损伤最为相关的菌属,分别为Acidaminococcus(氨基酸球菌属)、Pyramidobacter、Dialister(小杆菌属)、Megasphaera(巨球型菌属),f-Dethiosulfovibrionaceae uncl;在功能代谢上,发现RG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类型出现了适应厌氧环境代谢途径和致病菌相关代谢途径上调的现象。结论:盆腔放射治疗直接或间接引起肠道粘膜受损、修复功能减弱和肠道抑菌能力降低,继而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放射性肠损伤 16S rRNA基因测序 道微生态 KEGG代谢通路
下载PDF
不同辐射剂量诱导的犬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学评估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文达 李宏宇 +1 位作者 陈江 郭晓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建立不同辐射剂量诱导的犬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并对其损伤程度进行组织学评估。方法将41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11个不同剂量辐射组(8、10、12、14、16、18、20、22、24、26、30Gy,每组3只)及对照组(8只)。各辐射组采用调强照射的方... 目的建立不同辐射剂量诱导的犬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并对其损伤程度进行组织学评估。方法将41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11个不同剂量辐射组(8、10、12、14、16、18、20、22、24、26、30Gy,每组3只)及对照组(8只)。各辐射组采用调强照射的方式,进行单次腹部照射。采用HE染色、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组织病理评分等对辐射造成的肠道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HE染色法及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肠道组织损伤加重。8Gy组呈现轻度损伤,表现为轻度黏膜改变,肠绒毛部分缺失,上皮细胞凋亡或坏死;10~14Gy组呈中度损伤,表现为部分黏膜损伤,肠绒毛脱落,腺体扩张,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出血;16~30Gy组呈重度损伤,表现为弥漫性肠坏死、糜烂、剥脱,广泛的充血及出血等。结论成功建立不同辐射剂量诱导的犬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学评估方法可以为新型抗辐射药物的研制提供平台及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