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字》:精英主义的政治乌托邦 被引量:6
1
作者 范煜辉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1,共5页
霍桑的《红字》一直被评论界视为描写永恒人性的作品。通过对海丝特的判决过程作历史细节的还原,可知《红字》中的清教神权政治与17世纪40年代的美国清教历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细致梳理历史事实,找出霍桑对历史的裁剪和虚构,有利... 霍桑的《红字》一直被评论界视为描写永恒人性的作品。通过对海丝特的判决过程作历史细节的还原,可知《红字》中的清教神权政治与17世纪40年代的美国清教历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细致梳理历史事实,找出霍桑对历史的裁剪和虚构,有利于解读霍桑精英主义的政治立场。霍桑《红字》中的政治立场与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妥协法案》的争论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霍桑的《红字》其实是对《妥协法案》争论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政治乌托邦 《妥协法案》 精英主义
下载PDF
技术专家制的历史演进:从政治乌托邦到治理体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兰立山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5,共8页
技术专家制是当代西方政治学、技术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当前学界对技术专家制的界定并不一致且主要持批判态度,因而有必要对技术专家制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以全面认识技术专家制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总的来说,技术专家制主要经历... 技术专家制是当代西方政治学、技术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当前学界对技术专家制的界定并不一致且主要持批判态度,因而有必要对技术专家制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以全面认识技术专家制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总的来说,技术专家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中技术专家制主要被视为一种完全由科技专家掌握政治权力的政治乌托邦或政治制度;第二阶段中技术专家制主要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出现,即美国技术专家制运动;第三阶段中技术专家制主要指一种主张由科技专家按照科学原理、技术原则来进行运转的治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专家制 历史演进 政治乌托邦 社会运动 治理体制
下载PDF
乌托邦 失乐园——政治乌托邦批判
3
作者 韩月乡 《肇庆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8,20,共5页
现代乌托邦的演进、发展与实践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对于政治乌托邦的梳理与反思是一个极为紧迫而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理念至上、逻辑推演的思维特征使乌托邦先天性地具有超验品格,而现代乌托邦的悲剧就在于其不屑于作为一种超验性存在的努... 现代乌托邦的演进、发展与实践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对于政治乌托邦的梳理与反思是一个极为紧迫而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理念至上、逻辑推演的思维特征使乌托邦先天性地具有超验品格,而现代乌托邦的悲剧就在于其不屑于作为一种超验性存在的努力,这种努力使它往往把自己错当成“人间天堂”的可靠的现实力量。执拗的结果使乌托邦既失去了他原本的批判功能,又引发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灾难与困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乌托邦 先验理性 经验理性 政治批判 逻辑推演 超验性
下载PDF
民主幻象、制度内爆和政治乌托邦——“政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旺舟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7,共9页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通过回顾资本主义历时数百年的演变进程,揭示了其固有的发展逻辑。“政治马克思主义”从民主幻象、政治权力私有化以及政治乌托邦三个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在“政治马...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通过回顾资本主义历时数百年的演变进程,揭示了其固有的发展逻辑。“政治马克思主义”从民主幻象、政治权力私有化以及政治乌托邦三个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在“政治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的衰退与危机早已被马克思所揭示,虽然经历了从农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再到殖民帝国主义、最后发展为资本帝国主义的转型过程,资本主义扩张和控制世界的手段有所改变,但其追求资本增殖和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只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危机,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民主幻象 制度内爆 政治乌托邦
原文传递
文革时期地下诗歌创作的政治处境与悲剧性内涵——以“白洋淀诗群”为主体
5
作者 周呈武 陈卫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0-75,共6页
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他们对政治乌托邦的解构,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内涵,对后来的诗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这些诗歌所显示的复杂性、探索性和悲剧性内涵,直到今... 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他们对政治乌托邦的解构,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内涵,对后来的诗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这些诗歌所显示的复杂性、探索性和悲剧性内涵,直到今天仍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地下诗歌 政治乌托邦 解构 悲剧性
下载PDF
“后现代”的政治思索——析杰姆逊后现代式马克思主义话语
6
作者 胡大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14,共7页
杰姆逊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文从杰姆逊理论发生的角度探讨了他的理论逻辑,揭示了“生产方式叙事”和“认知测绘”与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在总体上勾勒出杰姆逊“后现代”政治思索的基... 杰姆逊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文从杰姆逊理论发生的角度探讨了他的理论逻辑,揭示了“生产方式叙事”和“认知测绘”与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在总体上勾勒出杰姆逊“后现代”政治思索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资本主义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晚期马克思主义 乌托邦政治
下载PDF
隐逸精神乌托邦:桃花源——重读《桃花源记》并诗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文凯 沈宝民 《河池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2-35,共4页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人的集体隐逸精神乌托邦,引发无数文人墨客遐思。从虚构与想象理论诠释《桃花源记》并诗引起的想象混乱,阐明其政治影射和隐逸精神乌托邦建构的用意,对全新理解《桃花源记》并诗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虚构与想象 政治影射和乌托邦建构 隐逸精神乌托邦
下载PDF
“现时乌托邦”和“多种多样的乌托邦” 被引量:5
8
作者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王逢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2-105,113,共5页
近年来,乌托邦研究日益活跃,这一现象与当前社会发展相关:资本主义前景如何?现代性的出路何在?"现时乌托邦"旨在根据当前的社会语境阐述乌托邦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多样的乌托邦"则是从莫尔和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出发... 近年来,乌托邦研究日益活跃,这一现象与当前社会发展相关:资本主义前景如何?现代性的出路何在?"现时乌托邦"旨在根据当前的社会语境阐述乌托邦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多样的乌托邦"则是从莫尔和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出发,探讨乌托邦的时空转换,乌托邦冲动与现实生活及文类的关系等,指出乌托邦的潜在力量及其在政治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乌托邦政治 身体 时间 集体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的美学重构 被引量:2
9
作者 肖琼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5,共6页
受当代激进理论家强调要以一种回溯性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观点启发,文章以一种回溯性的视角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的复杂关系,结果发现,马克思主义以其独到的悲剧性视角,从悲剧中发展出一种乌托邦政治学,在现代性的美学视域中重新... 受当代激进理论家强调要以一种回溯性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观点启发,文章以一种回溯性的视角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的复杂关系,结果发现,马克思主义以其独到的悲剧性视角,从悲剧中发展出一种乌托邦政治学,在现代性的美学视域中重新构筑了乌托邦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乌托邦不是一种对未来的描绘,而是对未来的信仰和参照。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需条件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乌托邦既是批判现存状态的前提也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而当下的中国同样需要一种积极的乌托邦,需要乌托邦的梦想和情怀来完成对现实的打破和现存秩序的改变,从而拒绝盲目的、肤浅的乐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 悲剧 乌托邦政治
下载PDF
乌托邦的狂欢:1958年民歌运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大为 《粤海风》 2003年第2期20-22,共3页
关于1958年的民歌运动,我们倾向于认为,它不仅是一次乌托邦政治的意识形态合法性论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变动、扩张、动力再生的过程,这一切都在那一场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狂欢仪式中完成。对于这样一场运动,我们不能简单地把... 关于1958年的民歌运动,我们倾向于认为,它不仅是一次乌托邦政治的意识形态合法性论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变动、扩张、动力再生的过程,这一切都在那一场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狂欢仪式中完成。对于这样一场运动,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当做一次群众性的文学运动,甚至也不仪仅是一次一般性的政治运动,在这里,乌托邦、意识形态、现实、诗和艺术在1958年这一个神奇的时间临界点上重合为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意识形态 乌托邦政治 民歌运动 合法性论证 临界点 文学运动 政治运动 群众性 新民歌 原子化
下载PDF
军营版农民工进城模式下的《士兵突击》
11
作者 宋学清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1-44,共4页
本文以军营版农民工进城模式为视角,在《士兵突击》中发掘出固化乡村的静态性,人才流动模式的单一性、滞涩性,以及乡村契约关系的可靠性,以此发掘许三多"出走"乡土的文化寓意以及"出走"行为的寓言性。在乡村/城市... 本文以军营版农民工进城模式为视角,在《士兵突击》中发掘出固化乡村的静态性,人才流动模式的单一性、滞涩性,以及乡村契约关系的可靠性,以此发掘许三多"出走"乡土的文化寓意以及"出走"行为的寓言性。在乡村/城市模式被乡村/军营模式替换后,许三多的军营生活大体分为两种格调:喜剧性和传奇性。刚入军营的许三多在体力、智力上皆低于常人,其啼笑皆非的言行带给观众极大的喜剧效果,直到身份完成由落后兵向"兵王"的转变之后,其形象走向了军人的庄严。在这一传奇性转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政治乌托邦的建构企图,也正是这种构建模式,使《士兵突击》成为底层人民走向成功的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乡村 人才流动机制 契约关系 讽刺剧 传奇 政治乌托邦
下载PDF
与葛瑞汉商榷《鹖冠子》书
12
作者 杨兆贵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7-53,共7页
著名汉学家葛瑞汉致力于《鹖冠子》研究,《鹖冠子——一部被忽视的汉前哲学著作》是其代表作。他从语言与思想的统一性推断《鹖冠子》有整体性(除《世贤》、《武灵王》外),即《鹖冠子》的作者是鹖冠子一个人。《鹖冠子》有些篇章写于秦... 著名汉学家葛瑞汉致力于《鹖冠子》研究,《鹖冠子——一部被忽视的汉前哲学著作》是其代表作。他从语言与思想的统一性推断《鹖冠子》有整体性(除《世贤》、《武灵王》外),即《鹖冠子》的作者是鹖冠子一个人。《鹖冠子》有些篇章写于秦始皇、秦二世,有些则写于秦汉之际。他根据《鹖冠子》一些不同篇章出现的思想词语来组织一些篇章,提出鹖冠子经历过不同历史时期而有三组乌托邦政治学说。葛氏的分析法很有问题,他没有遵循古书通例、运用中国传统文献解读法。他的三组乌托邦说不符合《鹖冠子》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瑞汉 《鹖冠子》 鹖冠子 乌托邦政治学说
下载PDF
反偶像与恋偶像主义之间的乌托邦传统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晓芳(译) 许诺晗(校)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1期68-86,550-551,共20页
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出版500周年之际,对乌托邦的研究与讨论层出不穷。而从古至今,对乌托邦的理解莫衷一是。欧内斯特·曾科教授认为,正确理解乌托邦的含义不论是对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乌托邦... 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出版500周年之际,对乌托邦的研究与讨论层出不穷。而从古至今,对乌托邦的理解莫衷一是。欧内斯特·曾科教授认为,正确理解乌托邦的含义不论是对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乌托邦的来源和历史传统进行梳理,并对不同时期的乌托邦理想进行辨析,他试图阐明,相较于将乌托邦进行简单的概念化,乌托邦和乌托邦主义必须通过多重二元对立、矛盾或悖论来理解,并指出当代乌托邦主义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对未来的积极态度(被理解为希望)与对未来的消极态度(在恐惧的意义上)之间的矛盾。乌托邦精神的关键在于给人类带来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莫尔 逃离式乌托邦 政治乌托邦
原文传递
文化乡建应有共生思想
14
作者 岛子 《艺术市场》 2021年第2期124-126,共3页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文化乡建的灵魂在于天德与人心共济、生灵万物惜命共生。进化论的生态灾难,政治乌托邦的废墟化乃至道德的真空,是20世纪末期以来的重大事件,可称为人类社会的反共生现象症候。
关键词 共生现象 生态灾难 共生思想 政治乌托邦 进化论 20世纪末期 重大事件
原文传递
共产主义文化定义的若干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斯拉沃热.齐泽克 段吉方 陈王青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150-166,共17页
本文从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文化哲学等多重理论视野出发,在哲学理论、文学作品、音乐艺术等多种文化个案的对照与衔接中,综合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文化定义的若干阐释,深入揭示了共产主义文化与社会政治乌托邦、群众民主、仪式等人类文... 本文从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文化哲学等多重理论视野出发,在哲学理论、文学作品、音乐艺术等多种文化个案的对照与衔接中,综合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文化定义的若干阐释,深入揭示了共产主义文化与社会政治乌托邦、群众民主、仪式等人类文化想象复杂而隐蔽的理论联系。作者试图阐述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文化并非提供一个盛行极端平均主义的社会远景设想,在一种无法先验拥有个人自由的条件下,共产主义文化的关键要素在于理性思考的普遍性空间,而非集体主义的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文化 意识形态 政治乌托邦 仪式
原文传递
与葛瑞汉(A.C.Graham)商榷《鹖冠子》书
16
作者 杨兆贵 吴学忠 《暨南史学》 2015年第2期184-196,共13页
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研究《鹖冠子》,素有声望。《鹖冠子——一部被忽视的汉前哲学著作》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从语言与思想的统一性推断《鹖冠子》有整体性(除《世贤》《武灵王》外),即《鹖冠子》的作者是鸡冠子一个人;《鹖冠子》有些... 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研究《鹖冠子》,素有声望。《鹖冠子——一部被忽视的汉前哲学著作》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从语言与思想的统一性推断《鹖冠子》有整体性(除《世贤》《武灵王》外),即《鹖冠子》的作者是鸡冠子一个人;《鹖冠子》有些篇章写于秦始皇、秦二世,有些则写于秦汉之际。他根据《鹖冠子》一些不同篇章出现的思想词语来组织一些篇章,提出鹖冠子经历过不同历史时期而有三组乌托邦政治学说。葛氏的分析法很有问题,他没有遵循古书通例、运用中国传统文献解读法。他的三组乌托邦说不符合《鹖冠子》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瑞汉 《鹖冠子》 鹖冠子 三组乌托邦政治学说
原文传递
语言的机缘 被引量:5
17
作者 R.罗蒂 季桂保 《世界哲学》 1992年第2期39-48,26,共11页
大约200年前,创造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的观念开始占据欧洲人的思想。法国大革命表明,全部社会关系的辞汇和整个社会制度几乎可在一夜之间倾覆,由于这种先例,乌托邦政治学成为知识分子的主流倾向而不是罕有立场。乌托邦政治学抛弃了上帝... 大约200年前,创造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的观念开始占据欧洲人的思想。法国大革命表明,全部社会关系的辞汇和整个社会制度几乎可在一夜之间倾覆,由于这种先例,乌托邦政治学成为知识分子的主流倾向而不是罕有立场。乌托邦政治学抛弃了上帝意志和人类本性的问题,并试图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形式。几乎与此同时,浪漫派诗人揭示出艺术不再是摹仿,而是艺术家的自我创造这一观念所导致的后果。诗人们为艺术争得了文化地盘,这种地盘传统上由宗教和哲学所占据,在启蒙运动中则由科学所把持。浪漫派诗人开启先河的努力一开始便赋予自身的主张以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观 内在本质 乌托邦政治 戴维森 真理 浪漫派 隐喻 语言游戏 语汇 哲学家
原文传递
Populism, Sovereigntism, and the Unlikely Re- Emergence of the Territorial Nation-State 被引量:1
18
作者 Aristotle Kallis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3期285-302,共18页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rise of a populist challenge to the liberal political mainstream exposed how shallow the supposed victory of global liberalism was, even in its heartland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Ex...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rise of a populist challenge to the liberal political mainstream exposed how shallow the supposed victory of global liberalism was, even in its heartland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Exclusive nationalism and nativism, identity politics, critiques of globaiisation and internationalism, and calls for democratic re-empowerment of the demos have converged politically on a new locus of inflated territorial, indeed 'border' sovereignty, aligning the caU of 'taking back control' on behalf of a radically re-defined community ('we') with a defensive re-territorialisation of power along existing fault lines of nation-statism.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the very same call has become the new common political denominator for all populist platforms and parties across Europe. I argue that populists across the conventional left-fight divide have deployed a rigidly territo- rialised concept of popular sovereignty in order to bestow intellectual coherence and communicative power to the otherwise disparate strands of their anti-utopian cri- tiques of globalisation. In spite of significant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o- called fight- and left-wing populism, in the short-term the two populist projects have sought to stage their performances of sovereigntism on, behind or inside the borders of the existing nation-st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ISM SOVEREIGNTY State Power BORD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