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孟子思想的系统还原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玉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103,253,254,共20页
孟子的超越观念并非"内在超越",而是继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这根源于孟子的问题意识,即对人民水深火热处境的关怀所引出的对政治权力的批判,由此导出"规训权力"的根本宗旨。这在... 孟子的超越观念并非"内在超越",而是继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这根源于孟子的问题意识,即对人民水深火热处境的关怀所引出的对政治权力的批判,由此导出"规训权力"的根本宗旨。这在逻辑上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规训者的确立,他必须具有对于权力的价值优越性,于是孟子树立了拥有"天爵"的"天吏"即"王者师"形象,而这又需满足以下第二、第三两个条件;第二是规训者的先天资质,即必须具有与权力者同等的天然禀赋,于是孟子创立了"天民"心性论(这是诱发后儒内在超越转向的根由),在人性层面上破除社会等级观念;第三是规训者的后天资质,即必须是同类中的优异者,以保证其规训资格,于是孟子建构了"劳心劳力"论与"先觉后觉"论及境界功夫论。以上三个条件的共同的支撑条件,则是必须坚持超越之"天"的外在性与神圣性。但上述这一切却与孟子的君臣伦理和臣属意识相矛盾,使其"得志行道"的理想沦为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家 神圣超越 政治关切 天吏
下载PDF
天志:墨家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墨子思想的系统还原 被引量:9
2
作者 黄玉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147,共15页
墨子的根本宗旨是谋“百姓之利”,除“天下之害”。利害在于治乱;治乱在人,故须“非命”。治乱的根本乃在于“仁义”与否:祸乱的根源是人们“不仁”而“不相爱”,故呼吁“兼爱”;祸乱的表现是人们“不义”而“交相贼”,故主持正义、诉... 墨子的根本宗旨是谋“百姓之利”,除“天下之害”。利害在于治乱;治乱在人,故须“非命”。治乱的根本乃在于“仁义”与否:祸乱的根源是人们“不仁”而“不相爱”,故呼吁“兼爱”;祸乱的表现是人们“不义”而“交相贼”,故主持正义、诉诸“交利”。当务之急乃是“非攻”,因为当时最大的祸乱就是诸侯兼并战争。防止攻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足够的国力,故须研究治国强国方略;二是充分的守备,故须研究战略战术、军事装备,进而研究科学技术。上述“仁义”价值须有一个形而上的超越者作为终极根据,故须“明鬼”而尊崇“天”之“天志”。“天”的世俗代理人即“墨教”宗教团体;墨教并非为某个特定国家谋利,故须独立于任何国家权力系统之外。然而墨子关于权能格局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矛盾:他所维护的和平秩序,乃是承认王权衰落之后的“国际”格局,即是多极权能格局,这与神圣代理人的独立性互为条件,此乃墨学在皇权专制时代衰绝而在近代复兴的根本原因;但其“尚同”思想却恰恰与上述多极思维相冲突,这是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皇权专制的历史趋势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思想还原 超越观念 天志 政治关切
下载PDF
论清代竹枝词创作中的继承与演进
3
作者 胡晓博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89-101,共13页
清代是竹枝词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也面临着书写困境。此时期的竹枝词与唐宋元明各朝竹枝词相比,有继承也有推进。其继承表现在对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七绝体诗歌样式的选择、风土内容的书写等方面。其推进则表现在企图以五绝体竹枝词打破七... 清代是竹枝词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也面临着书写困境。此时期的竹枝词与唐宋元明各朝竹枝词相比,有继承也有推进。其继承表现在对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七绝体诗歌样式的选择、风土内容的书写等方面。其推进则表现在企图以五绝体竹枝词打破七绝体竹枝词在创作中的垄断地位,通过大型组诗、详细加注的创作方式来突破单首或小型竹枝组词容量简短的限制,重新审视竹枝词的功能并将之引入政治生活领域等方面。清初,屈复的五言竹枝词创作主张及实践曲折地反映了作为遗民的心态;清代中后期,竹枝词创作中组词、小注的广泛使用及域外见闻的介绍,则表现出了清人在竹枝词创作中教化民众、启迪民智及关切政治的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竹枝词 发展演变 创作形式 组诗 自注 政治关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