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写作”的艺术——论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静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32-137,共6页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奥威尔以其独特的"政治写作"赢得了广大读者。学界对于奥威尔的研究,较多关注其小说《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的主题和背景,甚少对其"政治写作"动机和特色的研究。本文从奥威尔的...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奥威尔以其独特的"政治写作"赢得了广大读者。学界对于奥威尔的研究,较多关注其小说《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的主题和背景,甚少对其"政治写作"动机和特色的研究。本文从奥威尔的创作体验、创作意图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阐释奥威尔从缅甸辞职后其艰辛的"政治写作"历程。奥威尔的"政治写作",映射了他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真知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 政治写作 小说创作
下载PDF
《爱的地图》的政治写作 被引量:2
2
作者 余玉萍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3期182-187,共6页
在当代阿拉伯女性作家队伍中,旅英埃及女作家艾赫达芙·苏维夫是跨文化写作的杰出代表,其创作显现出与当代阿拉伯女性创作同行的轨迹,即从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位移、从性别政治向宏观政治过渡。这一写作的成功转型实现于其曾获得... 在当代阿拉伯女性作家队伍中,旅英埃及女作家艾赫达芙·苏维夫是跨文化写作的杰出代表,其创作显现出与当代阿拉伯女性创作同行的轨迹,即从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位移、从性别政治向宏观政治过渡。这一写作的成功转型实现于其曾获得布克奖提名的小说《爱的地图》中。本文通过解读《爱的地图》中所反映的政治主题,揭示其社会政治小说的实质,并在跨文化视野下考察该政治转向背后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赫达芙·苏维夫 《爱的地图》 政治写作 后殖民女性主义
下载PDF
修辞的间离——重评丁玲《在医院中》中的政治写作
3
作者 李美萍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94,共6页
如果把修辞的间离视为一切文学创作中的常态的话,人们在从事文学批评时对于它的认识常常是不清晰的。丁玲《在医院中》通过修辞的艺术化来间离概念,所创造出来的冲突、叙事与形象等等都大于概念意义,导致文本产生了意义溢出效应,从而突... 如果把修辞的间离视为一切文学创作中的常态的话,人们在从事文学批评时对于它的认识常常是不清晰的。丁玲《在医院中》通过修辞的艺术化来间离概念,所创造出来的冲突、叙事与形象等等都大于概念意义,导致文本产生了意义溢出效应,从而突破了流行主题的界定,令其思想宣传功能降低而艺术感染力增强,探索出了政治写作的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在医院中》 政治写作 修辞 间离
下载PDF
文学与政治的变奏——论奥威尔的文学观及其政治性写作 被引量:1
4
作者 黎新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9,共3页
奥维尔的文学观和他的反乌托邦小说创作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世界里都是独树一帜的。奥威尔以其致力于"介入"的政治性写作的文学价值选择、反乌托邦文学图景的描绘和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揭示与批判,构建了一个独属奥威尔、却为人类... 奥维尔的文学观和他的反乌托邦小说创作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世界里都是独树一帜的。奥威尔以其致力于"介入"的政治性写作的文学价值选择、反乌托邦文学图景的描绘和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揭示与批判,构建了一个独属奥威尔、却为人类社会的健全发展带来深刻启示的思想与文学世界。奥威尔书写着政治的文学,表达着文学的政治。在这文学与政治的变奏中,彰显的正是富于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对于现代性建构自身危机的忧虑与对于救赎之路的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威尔 文学观 政治写作 现代性
下载PDF
“广场”的隐喻叙事与政治透支——北岛诗歌的话语特征新论 被引量:4
5
作者 董迎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7,共6页
北岛诗歌话语体现出较明显的隐喻特征,表现出明显人道主义与广场意识,是政治的一种隐喻叙事,但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多介入,破坏了诗歌的审美与诗意,北岛作为代表的朦胧诗的影响因此也日渐衰微,最终被第三代诗取代。
关键词 北岛 朦胧诗 隐喻 政治写作 审美
下载PDF
一个政治知识分子的非典型自叙传——王蒙《闷与狂》摭论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钧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41,共7页
《闷与狂》有着跨文体创作的意图,延续着王蒙一惯的超越创新的勇气,比较集中地体现出王蒙60年写作的精神特质,因而是分析其小说艺术的一个典型样本。《闷与狂》是一部务虚式的爱情自传,以中式意识流手法展开生命回忆,却又有着政治抒情痕... 《闷与狂》有着跨文体创作的意图,延续着王蒙一惯的超越创新的勇气,比较集中地体现出王蒙60年写作的精神特质,因而是分析其小说艺术的一个典型样本。《闷与狂》是一部务虚式的爱情自传,以中式意识流手法展开生命回忆,却又有着政治抒情痕迹;它是作者"为己的写作",充满密实堆积的典故,且有着中产阶级的立场,但它不是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写作,而是一种政治知识分子写作;作者以"少布"情怀高唱"青春万岁",以"闷与狂"证明着"不老的心态",展现出一种革命青春型人格,却也存在着语言概念化自动化、叙事无故事少细节、抒情狂飙化高蹈化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闷与狂》 非典型浪漫主义抒情 政治知识分子写作 革命青春型人格
下载PDF
罗兰·巴尔特“零度写作”理论述评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0期95-98,共4页
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里面所提出的"零度的写作"既是一种建设,也是一种否定。其写作理论最终指向否定文学存在本身,并以"文学应成为语言的乌托邦"的形式主义口号作结,既体现出他在分析语言结构上的深厚功力,... 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里面所提出的"零度的写作"既是一种建设,也是一种否定。其写作理论最终指向否定文学存在本身,并以"文学应成为语言的乌托邦"的形式主义口号作结,既体现出他在分析语言结构上的深厚功力,又反映了他解构主义本质的一面。这种多重体现也印证了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批评存在着内在的自我瓦解性。文学并不会消亡,只是存在方式以及关于文学性的言说范围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零度写作 政治写作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左翼转折——论瞿秋白的“革命文艺大众化”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傅修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8-94,共7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变迁历史中,文艺大众化相关理论的发生和转折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议题。而瞿秋白对此的思考,则是此漫长议题史中的关键点。瞿秋白文艺思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为了左翼革命政治的现实需要,把长期以来的文艺写作直接...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变迁历史中,文艺大众化相关理论的发生和转折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议题。而瞿秋白对此的思考,则是此漫长议题史中的关键点。瞿秋白文艺思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为了左翼革命政治的现实需要,把长期以来的文艺写作直接定性为"政治写作",从而提出"革命文艺大众化"思想,并最终成为其革命文艺思想的理论主轴。由瞿秋白等革命先驱所奠定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政治写作 革命文艺大众化 文艺思想
下载PDF
巴金: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抗美援朝”
9
作者 子张 《关东学刊》 2016年第9期5-11,共7页
置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抗美援朝"这场不同政治语境中有不同含义甚至名称亦不相同的战争中,巴金以"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去尽"抗美援朝"的使命或义务,使其歌颂与诅咒都成为一种符合特定政治目的的政治行... 置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抗美援朝"这场不同政治语境中有不同含义甚至名称亦不相同的战争中,巴金以"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去尽"抗美援朝"的使命或义务,使其歌颂与诅咒都成为一种符合特定政治目的的政治行动,从而偏离了他自己一贯的文学写作原则,这种"政治进步"与"创作失败"现象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特有的普遍现象,值得深入总结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文艺工作者 政治写作 中年迷失
下载PDF
《十八春》的生产现场与张爱玲的政治化写作 被引量:2
10
作者 巫小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34,共13页
张爱玲以"梁京"之名发表的《十八春》《小艾》,褪去了"华丽"与"苍凉"的底色,成为五十年代"翻身文学"、"服务文学"的仿制品,此为张爱玲向政治化写作转轨的"拐点"。赴港后... 张爱玲以"梁京"之名发表的《十八春》《小艾》,褪去了"华丽"与"苍凉"的底色,成为五十年代"翻身文学"、"服务文学"的仿制品,此为张爱玲向政治化写作转轨的"拐点"。赴港后完成的《秧歌》《赤地之恋》却与《十八春》《小艾》逆向而动,站在敌对政治集团的立场而写,是样貌不同,实质无异的"服务文学"。显示其政治化写作的复杂面相。社会政治转型之际,张爱玲开始"向左"投靠共产党新政府,加入赞歌合唱团,继而倒戈逆袭,呈矛盾与反向运动的特性,潜隐着投机性和报复性。曾自称写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的张爱玲,却跌入诡异莫测的政治陷阱,实在不足为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亦报》 政治写作
原文传递
分裂与揉合——丁玲延安时期小说解析
11
作者 刘东玲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5-78,共4页
以丁玲的三篇小说为切入点,阐明了丁玲创作包含的双重矛盾源自其身份转换期间的矛盾状态,而这种转换对丁玲而言,是自觉的,是她向一个主流作家迈进的必然状态。
关键词 启蒙意识 自我写作 政治写作 文学党性原则
下载PDF
陈忠实作品中的剥离与反思——以《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为例
12
作者 牟继英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2-96,共5页
"文革"的特殊性为我们理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这个角度重读陈忠实的短篇小说《到老白杨树背后去》,就不再是对儿时游戏简单的追忆,而是可以进入到对"写作着的人"和"人的写作"的观照。... "文革"的特殊性为我们理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这个角度重读陈忠实的短篇小说《到老白杨树背后去》,就不再是对儿时游戏简单的追忆,而是可以进入到对"写作着的人"和"人的写作"的观照。小说通过隐喻化处理,以自嘲的方式,完成了对政治性写作的剥离,寄予了作者对于文学梦的坚持以及对于过往写作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忠实 《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政治写作的剥离 过往写作的反思
下载PDF
启蒙的隐喻——解读多丽丝·莱辛的《黑色圣母像》中的潜文本 被引量:9
13
作者 南健翀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7,共4页
通过对莱辛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黑色圣母像》中"启蒙"这一潜文本的挖掘和解读,本文试图证明,莱辛早期的创作不能简单地被界定为激进的"殖民写作"、"政治写作"。在看似激进的殖民语境、政治文本之... 通过对莱辛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黑色圣母像》中"启蒙"这一潜文本的挖掘和解读,本文试图证明,莱辛早期的创作不能简单地被界定为激进的"殖民写作"、"政治写作"。在看似激进的殖民语境、政治文本之下,莱辛关注的是更为普世的主题:人性、人的生存状态、人类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圣母像》 潜文本 殖民/政治写作 语境 普世主题
原文传递
超越历史与现实的卡夫卡
14
作者 郑际根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1-182,177,共3页
卡夫卡生命的全部奥义就在一种反论(即悖论),一种对否定的首肯。《城堡》、《审判》、《判决》的人物处境,都像迷茫的寓言难以做出具体的解释,但若"不去寻求,却会有所发现",这便是所有小说主人公都遭遇到无所不包的压制性权... 卡夫卡生命的全部奥义就在一种反论(即悖论),一种对否定的首肯。《城堡》、《审判》、《判决》的人物处境,都像迷茫的寓言难以做出具体的解释,但若"不去寻求,却会有所发现",这便是所有小说主人公都遭遇到无所不包的压制性权力的包围,以其整套的控制、监视、惩罚系统对其进行肉体或灵魂的"审判"。因此,卡夫卡的出现,不仅导致了文学审美格局的彻底转变,也赋予了文学以重大政治思想的载体,为如何使政治写作成为艺术拓开了新路,为自由小说精神的想象开了风气之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悖论 审判 政治写作 自由小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