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凝聚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被引量:2
1
作者 钟贞山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建党思想,蕴含着党的政治凝聚力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成功做法,主要体现在:政治信仰的坚定性、指导思想的革命性、组织建设的政治性、政治工作的人民性、纪律建设的严明性。井冈...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建党思想,蕴含着党的政治凝聚力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成功做法,主要体现在:政治信仰的坚定性、指导思想的革命性、组织建设的政治性、政治工作的人民性、纪律建设的严明性。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政治凝聚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政治凝聚力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斗争时期 党史学习教育 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凝聚 基本经验
下载PDF
从政治凝聚到心灵认同: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国家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33
2
作者 青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38,共8页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着眼于"家园",寓"大国"之义于"家户"之中,是新时代我国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深化国家认同的创新之论和务实之举,但"家"与"国"之间在逻辑上究竟如何贯通,以及&qu...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着眼于"家园",寓"大国"之义于"家户"之中,是新时代我国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深化国家认同的创新之论和务实之举,但"家"与"国"之间在逻辑上究竟如何贯通,以及"家"与"国"之间的接续机制究竟如何得以塑造,却常常被研究者所忽略。因此,有必要在探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进一步引入国家的分析视角。从中华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来看,"家"是中国人在最微观范围内的组织单元和联结形式,"国"则将无数中国家庭在政治上团结为一体。"家"与"国"相伴而生、相互赋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国家"的完整意义与逻辑闭环。"家园"与"国家"之间的这种相互缠绕与深度同构,也为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国家视角 政治凝聚 心灵认同
下载PDF
以加强党的凝聚力为重点 增强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玉成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62-168,共7页
政治凝聚力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核心,也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凝聚核心,其凝聚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强弱。以加强党的凝聚力为重点,以党的凝聚力与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 政治凝聚力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核心,也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凝聚核心,其凝聚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强弱。以加强党的凝聚力为重点,以党的凝聚力与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关系为背景,研究了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的基本概念、要素构成、重要特征,解析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在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中的关键地位和突出作用,提出了当下加强党的凝聚力的若干个主要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凝聚 中国共产党凝聚 特征与改进途径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凝聚力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宏杰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6-38,共3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工作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目标,必须不断提高和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凝聚力。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凝聚力的核心,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是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凝聚力的原则,爱...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工作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目标,必须不断提高和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凝聚力。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凝聚力的核心,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是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凝聚力的原则,爱才惜才用才是增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凝聚力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 政治凝聚 一致性 多样性 统一战线
下载PDF
人民政协与政治凝聚力
5
作者 廖继红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9-20,32,共3页
政治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政协组织广泛的包容性,增进政治认同感,提高民族向心力;通过其政治协商的功能,加强政治协调,促进民族大团... 政治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政协组织广泛的包容性,增进政治认同感,提高民族向心力;通过其政治协商的功能,加强政治协调,促进民族大团结;通过政协委员广泛的代表性,扩大政治参与,调动民族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职能 作用 政治凝聚
下载PDF
国家政治凝聚力要素的凝聚点分析(中)——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十七
6
作者 刘学谦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52-155,共4页
国家政治制度、国家领导人、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能力作为国家政治构成要素,对人民形成国家政治凝聚力。认识其如何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对于掌握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形成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凝聚点在于人民的国家主人... 国家政治制度、国家领导人、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能力作为国家政治构成要素,对人民形成国家政治凝聚力。认识其如何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对于掌握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形成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凝聚点在于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人民利益的共同体、人民命运共同体以及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的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凝聚 凝聚 人民当家作主
下载PDF
国家政治凝聚力要素的凝聚点分析(上)——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十六
7
作者 刘学谦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50-155,共6页
国家政治制度、国家领导人、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能力作为国家政治构成要素,对人民形成国家政治凝聚力。认识其如何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对于掌握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形成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能够促进经济社会... 国家政治制度、国家领导人、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能力作为国家政治构成要素,对人民形成国家政治凝聚力。认识其如何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对于掌握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形成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体现人民的意志,进而形成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力量。国家领导人的优秀素质和超凡能力能够对人民形成凝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凝聚 国家政治制度 国家领导人
下载PDF
政治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的显著优势
8
作者 田旭明 《科学社会主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7,共10页
政治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显著的特征和优势,更是中国共产党开创政党之治和中国之治的重要政治密码。新时代新征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情、国情和党情都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新境遇,中国共产党要顺势而为... 政治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显著的特征和优势,更是中国共产党开创政党之治和中国之治的重要政治密码。新时代新征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情、国情和党情都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新境遇,中国共产党要顺势而为、因势而谋,在自我革命、社会利益调控、意识形态建设、驾驭风险等方面积极有为并提高能力和智慧,确保在错综复杂和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党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由内而外聚合民力民气,为顺利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提供深厚伟力和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治凝聚 政治权威
原文传递
增强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四个维度
9
作者 孙璐杨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4期48-52,62,共6页
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建设中,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内在的科学性,与促成价值共识存在价值一致性,加强道德理念建设是前提条件之一,与政治认同存在逻辑关联性。增强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是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在回应民众需求与... 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建设中,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内在的科学性,与促成价值共识存在价值一致性,加强道德理念建设是前提条件之一,与政治认同存在逻辑关联性。增强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是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在回应民众需求与网民诉求的过程中,凝聚网民价值共识、实现网民政治认同、促进网民坚定理想信念,以及加强网民道德观念构建等的能力。推进网民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与政治认同的建设,有助于强化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凝聚 理想信念 价值共识 道德观念
下载PDF
多民族国家社会政治凝聚力的锻造——方法与途径的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54-61,共8页
在多民族国家,将具有不同族性认同和文化差异的各个民族或族群结合进国家的政治框架内,需要有一种凝聚的力量。这种凝聚力量,既来自政治制度对多样性的包容,也来自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平等和共享。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社会... 在多民族国家,将具有不同族性认同和文化差异的各个民族或族群结合进国家的政治框架内,需要有一种凝聚的力量。这种凝聚力量,既来自政治制度对多样性的包容,也来自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平等和共享。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领域同时发力。这种凝聚力量来自常规的制度化的包容机制和协商渠道,通过制度设计保证权利的分享;来自各民族之间彼此依存、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来自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凝聚 制度包容 经济互利 社会保障 公平正义
原文传递
论艰苦奋斗的政治凝聚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敬业 《思想教育研究》 2002年第4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艰苦奋斗精神 政治凝聚作用 中国 思想政治工作
原文传递
论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历史唯物主义遵循
12
作者 杨宏伟 王亚妮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54,共9页
政治共识是明确政治方向、整合政治力量、开辟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是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立足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根据党和人民的政治诉求和目标任务制定政治纲领,持续、广泛凝聚各方面政... 政治共识是明确政治方向、整合政治力量、开辟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是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立足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实际,根据党和人民的政治诉求和目标任务制定政治纲领,持续、广泛凝聚各方面政治共识。中国共产党在凝聚政治共识的实践历程中,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制定政治纲领;遵循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遵循历史合力论的科学指引,坚持建设和发展统一战线;遵循理论掌握群众的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理论阐释与宣传教育。这些历史唯物主义遵循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现实性、科学性、广泛性和有效性,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凝聚政治共识 历史唯物主义 人民立场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百年探索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宏伟 王亚妮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6,共11页
政治共识是明确政治方向、确立政治纲领、整合政治力量、开辟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持续推进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不断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相应的政治纲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政治共... 政治共识是明确政治方向、确立政治纲领、整合政治力量、开辟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持续推进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不断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相应的政治纲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政治共识团结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共识聚合社会力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共识激发新生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共识汇集历史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共识凝聚磅礴伟力五个阶段。百年来,党通过凝聚政治共识,引领政治实践,开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凝聚政治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秀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11,共3页
文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发生机制、功能实现等方面的内容,并从理论上给予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论证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三个方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紧迫性和时代必... 文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发生机制、功能实现等方面的内容,并从理论上给予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论证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三个方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紧迫性和时代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中华民族凝聚 经济凝聚 精神凝聚 政治凝聚
下载PDF
国家凝聚力与执政党道德形象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灿新 《岭南学刊》 2016年第6期116-120,共5页
国家凝聚力作为一种政治凝聚力,具有其重大价值。而执政党道德形象则直接影响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因为执政党的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主体,执政党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就意味着执政党的存在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它是执... 国家凝聚力作为一种政治凝聚力,具有其重大价值。而执政党道德形象则直接影响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因为执政党的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主体,执政党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就意味着执政党的存在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它是执政党能否保持其执政地位的根本道义基础,也是国家凝聚力强弱的根本道义基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道德形象的恢复、保持与提升。为此,在当前除了坚持不懈地加大反腐和打击"四风"的力度之外,重点应抓好党的规章制度建设和党的思想道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政党道德形象 国家凝聚 政治凝聚
下载PDF
政治思想工作对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推动作用
16
作者 张敬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6年第9期118-118,共1页
文章首先通过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对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推动作用进行了阐述,接着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重点探讨了加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对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推动作用
下载PDF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辩证关系的三维阐释
17
作者 徐玮嘉 《理论研究》 2024年第4期41-52,共12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内核,“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与关键举措,二者均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形成顺应时代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内核,“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与关键举措,二者均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形成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心所向的成果。在历史维度,二者呈现出一脉相承且与时偕行的同一性理论演进,增益共性与尊重分殊的辩证性文化发展,具体目标与实践路径的协同性行动指向。在现实维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个人层面有效地凝聚了民族的共同意识,助力社会互嵌结构的稳步推进,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现实中仍然存在个人层面的共同体意识被消解、社会层面的具体时间有待深化以及相应理论亟待进一步建构的问题。未来,应朝向构建理论体系、升级话语表达、强化文化主体性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维与升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政治凝聚
下载PDF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比较研究
18
作者 费珏琼 《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 2010年第6期11-12,共2页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比较 (一)共同点 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包含了民主与法制教育、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教育培养人们认同政治制度,规范人们在社会制度下的政治行...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比较 (一)共同点 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包含了民主与法制教育、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教育培养人们认同政治制度,规范人们在社会制度下的政治行为模式。民主与法制教育是培养人们遵纪守法的观念,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是动员教育对象,明确前进方向,形成政治凝聚力。道德观教育是向人们灌输道德意识,并把它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进而践行道德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道德观教育 社会制度 法制教育 政策教育 政治制度 教育培养 政治凝聚
下载PDF
速成的民族国家及其凝聚力问题——以多民族发展中国家为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常士訚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年第5期36-43,共8页
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在较短的时间中建立起来的,不同族体来不及深刻改造就纳入到一个政治屋檐下,组成一个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共同体的成员在形式上获得了“国民身份”。这种速成的民族国家并不会由于“国民身份”的普遍... 今天世界上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在较短的时间中建立起来的,不同族体来不及深刻改造就纳入到一个政治屋檐下,组成一个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共同体的成员在形式上获得了“国民身份”。这种速成的民族国家并不会由于“国民身份”的普遍化而获得凝聚力,相反社会内部的异质构成和离散状态困扰着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国家复兴,需要在社会横向层面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社会纵向层面两个方面的结合,以此来克服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离散状态。中国在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 发展中国家 民族国家 国民化 政治凝聚
下载PDF
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企业党组织
20
作者 刘经建 鱼俊清 《理论导刊》 1987年第10期6-9,共4页
我们党和国家在经历了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以企业领导体制改革为先声,又将全面展开一场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企业党组织在内外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其功能结构以及功能的发挥... 我们党和国家在经历了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以企业领导体制改革为先声,又将全面展开一场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企业党组织在内外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其功能结构以及功能的发挥必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本文就这些问题谨作粗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党组织 政治凝聚 社会政治功能 政治体制改革 企业领导体制改革 保证监督 经济决策 功能结构 计划产品 功能要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