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场域下汉英口译对外话语空间构建策略研究
1
作者 王海峰 尹静茹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3期7-10,共4页
政治场域下的对外话语研究侧重聚焦主体如何构建话语空间以及受众对所构建话语空间的理解。研究运用Chilton的话语空间理论,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考察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所运用的话语空间构建策略。研究表明:(1... 政治场域下的对外话语研究侧重聚焦主体如何构建话语空间以及受众对所构建话语空间的理解。研究运用Chilton的话语空间理论,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考察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所运用的话语空间构建策略。研究表明:(1)总理答记者问汉英口译场域下的对外话语利用空间、时间、情态三个维度轴创建了话语空间网络,使用了大量积极的空间策略,构建出不畏外部实体威胁的话语空间;(2)运用时间策略,采用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转移,对外阐释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3)同时运用情态策略,成功构建了中国追求和平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空间 政治 语料库 对外话语
下载PDF
流俗政治-仁义之域的自行崩溃与乘物游心的个体性存身——《庄子·人间世》“叶公子高将使于齐”章的生存论意蕴
2
作者 郭美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7-23,共7页
相对儒者自圣化的救世之论,庄子更为深刻地指出个体存身的生存论意义。在以颜回和孔子对话消解了道德自圣与智慧自高以救世的两难之境后,庄子进一步借孔子与叶公子高的对话,指出个体在流俗政治-仁义之域存身的悖谬之境,即在扭曲的政治-... 相对儒者自圣化的救世之论,庄子更为深刻地指出个体存身的生存论意义。在以颜回和孔子对话消解了道德自圣与智慧自高以救世的两难之境后,庄子进一步借孔子与叶公子高的对话,指出个体在流俗政治-仁义之域存身的悖谬之境,即在扭曲的政治-仁义沆瀣一体之境中,任何个体作为使者传命成与不成皆有忧患的两难。经由对君臣仁义作为命义大戒与无限天地之关系的弹正,揭示出流俗政治-仁义沆瀣一体之境在其展开中必然自行崩溃,而在特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个体乘物游心以致命的个体性存身,反倒是敞露了迈向无限性天地与自然而真实个体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人间世》 政治-仁义之 无限性天地 个体性存身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不得已
下载PDF
构建化解“乡域政治”中多元利益冲突的法治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唐绍洪 刘屹 谢妮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在"乡域政治"中存在着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如何化解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村庄精英、普通村民的多元利益冲突问题是"乡域政治"的核心内容。现存的利益冲突化解机制有着行政化、非法治化和民俗化的缺陷,不能... 在"乡域政治"中存在着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如何化解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村庄精英、普通村民的多元利益冲突问题是"乡域政治"的核心内容。现存的利益冲突化解机制有着行政化、非法治化和民俗化的缺陷,不能真正化解多元利益之间的矛盾纷争。因此,乡村"善治"的基础在于:加强"以法治乡"理念的养成;乡镇政府由"权力型"向"法治型"转化;基层法院由"司法行政化"向"司法独立化"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多元利益 化解冲突 法律机制
下载PDF
虚拟政治场域中网络话语的失序危机及其化解之道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林栋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16,23,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网络话语空间逐渐演变成了不同话语主体进行话语表达的政治场域。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分离、复制与误读。在虚拟政治场域中,主要存在着个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群体性的话语表达。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和多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网络话语空间逐渐演变成了不同话语主体进行话语表达的政治场域。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分离、复制与误读。在虚拟政治场域中,主要存在着个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群体性的话语表达。虚拟政治场域的特征和多样化的话语表达导致了网络话语的失序危机,其主要表现为群体极化、网络暴力和反权力话语的出现。要化解这种危机,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对于网络话语秩序的维护作用,建构网络对话机制,增强双重话语空间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实现有序参与和适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政治 话语表达 网络话语 失序 化解
下载PDF
章太炎政治学术的互文及其对场域规训的体认——基于章太炎对出土文献态度的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虹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172,共8页
通常以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术保守与政治激进似构成一对矛盾体。就前者而言,最典型的表现便是抵制其时新发现的出土文献。然而关于章氏对甲骨的态度,"一贯否定"说和"始疑终信"说均有待商榷。晚年章氏实已承认了... 通常以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术保守与政治激进似构成一对矛盾体。就前者而言,最典型的表现便是抵制其时新发现的出土文献。然而关于章氏对甲骨的态度,"一贯否定"说和"始疑终信"说均有待商榷。晚年章氏实已承认了部分甲骨的真实性(对释读仍表怀疑)。此外也肯定了大部分钟鼎彝器以及宋以前的考释(对宋以后的释读仍持怀疑),而对《陈仓石鼓》、《三体石经》的文字学意义则更是予以了高度肯定,甚至将《三体石经》提高到了与《说文解字》同等的地位。由章氏关于出土文献态度的考察,不但显示出其学术上并非简单"保守",也揭示出其对学术场域内在运行逻辑的尊重。章氏在学术场域中的严谨与政治场域中的激进均基于其对不同场域内在规训的深刻体认,看似矛盾,实则互文见义,内蕴了深层次的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出土文献 政治 学术场 实践 规训 体认 互文
下载PDF
公共政治领域中的性别隔离生成研究——基于治理现代化视野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4
6
作者 汪超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0-65,共6页
作为政治民主文明标志的女性参政已是一股国际化的潮流,但在中国政治语境下性别差异的镜像却是权力机构性别隔离。从治理体系维度来看,女性失语、性别刻板、监督虚脱与缺乏性别敏感的媒介组织加剧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性别盲视;从治... 作为政治民主文明标志的女性参政已是一股国际化的潮流,但在中国政治语境下性别差异的镜像却是权力机构性别隔离。从治理体系维度来看,女性失语、性别刻板、监督虚脱与缺乏性别敏感的媒介组织加剧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性别盲视;从治理能力维度来看,经济资源贫乏、社会机会少与防护保障差加剧了女性参政议政道路中的政治自由贫困;从治理工具维度来看,结构化安排、依性别划岗及抗共谋博弈使得配额制度执行中存在参与通道阻滞。基于上述解释范式,构建性别和谐的政治场域需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治理体系,在消除配额制执行梗阻的基础上推广社会性别反应预算,从经济条件、社会机会及防护保障三个维度消除女性政治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政治 性别隔离 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论公共政治场域中的宪法治理与政治传播 被引量:1
7
作者 华炳啸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6,共10页
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社会政治领域深层次改革为重点和难点的新改革时代,政治场域的民主化、法治化及其治理转型已经成了大势所趋,而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改革和宪政认同来重新整合和聚合多元化社会、保障改革开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社会政治领域深层次改革为重点和难点的新改革时代,政治场域的民主化、法治化及其治理转型已经成了大势所趋,而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改革和宪政认同来重新整合和聚合多元化社会、保障改革开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宪法治理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并伴随着适应社会政治领域深层次改革要求的"政治传播革命"。这就要求我们开创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研究,结合中国实际与改革目标从宪法治理的视角,开创新时期政治传播研究的新境界。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政治传播在未来公共政治场域结构生成中的功能地位,并展望了政治改革与传播革命的耦合与共振机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政治传播 宪法 治理 体制改革
下载PDF
仁义-政治之域对物之自在性与自然性的湮没--《庄子·马蹄》对仁义和政治的批判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美华 余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20-25,33,共7页
在人类自身的历史与现实中,仁义(作为非本真道德的流俗道德)与权力二者的勾结,造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谬见,即二者伪造了人的本质,将仁义-政治视为每一个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内容。从而,仁义与政治作为利益占有的遮羞布,强行侵夺人心,... 在人类自身的历史与现实中,仁义(作为非本真道德的流俗道德)与权力二者的勾结,造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谬见,即二者伪造了人的本质,将仁义-政治视为每一个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内容。从而,仁义与政治作为利益占有的遮羞布,强行侵夺人心,湮没了人及其世界的自在性与自然性。《马蹄》对于"治天下"与"圣人"的批判,捍卫着人类生存中每个人返回自身自在性、世界整体返回自身自然性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义-政治 自在性 自然性 《庄子·马蹄》
下载PDF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场域思想治理刍议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希良 《创新》 2015年第3期105-110,128,共6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最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场域无疑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但风水迷信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社会思潮问题、理...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最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场域无疑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但风水迷信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社会思潮问题、理想信念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场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亟须思想治理。高校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党委领导下,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强思想建设,贯彻群众路线,提升教师素质,将三者有机统一于全校教学、管理、科研等运营实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 思想治理
下载PDF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建构与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平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126-130,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者的实践场所,是由处于各种"位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者构建的客观历史关系网络。其建构和优化的基础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新定位,应从抽象的人转向生成的人;其建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者的实践场所,是由处于各种"位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者构建的客观历史关系网络。其建构和优化的基础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新定位,应从抽象的人转向生成的人;其建构和优化的关键是理顺两种关系,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的主体间性关系和反思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主体间 反思性
下载PDF
论我国的省域政治发展
11
作者 肖陆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0,共4页
省是我国基本的地方行政区域,省域政治发展是促进省域政治体系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直接动力,是推进省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省域政治发展主要包括在省域内发展政治民主、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政治体系权威、增强政治决策能... 省是我国基本的地方行政区域,省域政治发展是促进省域政治体系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直接动力,是推进省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省域政治发展主要包括在省域内发展政治民主、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政治体系权威、增强政治决策能力、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提升政治清廉度以及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等等。当前,应该通过改革和完善省级党组织的执政方式并提高其执政能力,扩大省域政治参与、严格实行依法治省、加大省域反腐力度等,从而加快推进省域政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 经济 社会和谐
下载PDF
乡域政治中的组织同形:发生机理及其制度绩效
12
作者 葛笑如 毕彭钰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0-75,共6页
在中国乡域政治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中,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在组织架构上有惊人的相似,即组织同形。对于乡村治理结构中的村委会来说,组织同形既源于各级政府的强制力,也源于自身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而做出的选择。组织同形,既为村民自治组... 在中国乡域政治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中,乡镇政权与村级政权在组织架构上有惊人的相似,即组织同形。对于乡村治理结构中的村委会来说,组织同形既源于各级政府的强制力,也源于自身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而做出的选择。组织同形,既为村民自治组织争取政治合法性和资源支持以生存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为其带来了制度生产绩效低下的弊端。乡域政治中的组织同形过程也是"组织下乡"的过程,这为现代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组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下乡 政治 组织同形机制 现代国家 政权建设
下载PDF
未竟的研究:中国政治场域中的尚贤体制分析——评贝淡宁《贤能政治》
13
作者 任恒 《社会科学论坛》 2018年第1期248-256,共9页
引言上个世纪90年代伊始,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扬言随着苏东共产主义运动的衰没,"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了‘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
关键词 政治 选举民主 贤能政治
下载PDF
高校视角下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场域探析
14
作者 裴秋芬 王孝华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80-81,共2页
近年来随着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人数不断递增,该群体的就业和发展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该群体呈现出思想认识消极、心理脆弱等特点,以及居住地分散、活动地域不定、人员流动频繁等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工作... 近年来随着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人数不断递增,该群体的就业和发展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该群体呈现出思想认识消极、心理脆弱等特点,以及居住地分散、活动地域不定、人员流动频繁等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工作的新思路,即把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母校"(高校)做为其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域,创新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渠道,解决其因未就业产生的自身问题进而为社会消除不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 思想政治工作场 高校 社会稳定
下载PDF
深度嵌合:乡域政治中的精英互动——以华北A村的一起更名事件为例
15
作者 李峰 韩冰 《社会科学论坛》 2021年第3期149-154,共6页
该文以发生在华北A村的一起更名事件为例,探索在乡域政治运作过程中,以乡镇干部为代表的国家精英、以村干部为代表的双重精英和以地方能人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文本的叙事性描述和"过程—事件"分析,研究发... 该文以发生在华北A村的一起更名事件为例,探索在乡域政治运作过程中,以乡镇干部为代表的国家精英、以村干部为代表的双重精英和以地方能人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文本的叙事性描述和"过程—事件"分析,研究发现在国家权力的实践过程中,乡域政治中各精英主体深度嵌入乡村熟人社会结构,通过体制、权力、文化和关系等共同运作来塑造和再生产乡村社会内部的地方关系网络,进一步起到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精英互动 深度嵌合“ 过程—事件”分析
下载PDF
布迪厄实践理论中的政治场域解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巍巍 《中国市场》 2016年第18期230-232,共3页
文章从布迪厄实践理论所涉及的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其实践理论中政治场域,分析了政治场域中资本的转化,惯习对于政治场域的影响,政治场域中资本转换与博弈,以及政治场域中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斗争,从中看出布迪厄对于政... 文章从布迪厄实践理论所涉及的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其实践理论中政治场域,分析了政治场域中资本的转化,惯习对于政治场域的影响,政治场域中资本转换与博弈,以及政治场域中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斗争,从中看出布迪厄对于政治场域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的二元论,布迪厄的政治场域理论对于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实践理论 政治
下载PDF
场域理论视野下的山西问题疫苗事件——“政治场”与“新闻场”的博弈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舒 《新闻世界》 2010年第11期30-31,共2页
山西问题疫苗事件中的地方政府与新闻媒体,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视野的观照下,按其自身属性,可以分别划归为政治场域与新闻场域。就疫苗是否存在着高温暴露变质,双方有着激烈的争夺。新闻场域作为低自主性的场域与政治、经济场域有着密不... 山西问题疫苗事件中的地方政府与新闻媒体,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视野的观照下,按其自身属性,可以分别划归为政治场域与新闻场域。就疫苗是否存在着高温暴露变质,双方有着激烈的争夺。新闻场域作为低自主性的场域与政治、经济场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媒体区别于三鹿"毒奶粉"事件,选择了站在地方实权派的对立面,一方面是出于新闻场域运行逻辑使然,另一方面或许也有自己更深层次的考量,即树立报社的民生品牌形象,尽可能多的占领市场份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问题疫苗 理论 政治 新闻场
下载PDF
政治场域视角下环境抗争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策略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凌汉 孙晓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88-94,共7页
近年来因担忧环境风险而引发的抗争事件呈明显递增趋势,对社会有序运行造成强烈负面冲击。基于政治场域理论分析框架,以连云港市反核循环项目建设典型案例展开研究,发现在我国特定政治场域空间下,权力支配者(地方政府)、权力被支配者(民... 近年来因担忧环境风险而引发的抗争事件呈明显递增趋势,对社会有序运行造成强烈负面冲击。基于政治场域理论分析框架,以连云港市反核循环项目建设典型案例展开研究,发现在我国特定政治场域空间下,权力支配者(地方政府)、权力被支配者(民众)和新进入者(企业)利益诉求分歧明显,且在社会资本匮乏、环境NGO缺席的场景下,政府与民众在核循环项目建设方面的"零和博弈"必然导致矛盾激化,诱发群体抗争事件发生。基于实例分析,提出通过提升域内社会资本、疏通沟通渠道、提升民众政策参与权等方式解决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环境抗争 社会资本 利益博弈
下载PDF
域外政治变迁中的青年危机及其治理
19
作者 刘庆帅 虞希铅 《广东青年研究》 2023年第2期11-22,共12页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正在深度融合。青年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浮现,青年能否顺利从教育阶段过渡到工作阶段,成为一个鲜明的政治问题。考察政治动因,“青年危机”的出现是全球政治变迁时产生的历史现象,与...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正在深度融合。青年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浮现,青年能否顺利从教育阶段过渡到工作阶段,成为一个鲜明的政治问题。考察政治动因,“青年危机”的出现是全球政治变迁时产生的历史现象,与国际政治系统所处的国际秩序大变局相互印证契合。国际政治系统与国家政治系统的相互影响、国家政治系统对青年发展的定型和体制成效均会对青年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青年危机”的治理,关键在政治体系对生命历程体制的补全。基于此,国际政治系统与国家政治系统均以国家生命历程体制、国家青年政策等形式做出一系列支持青年全面发展的政治承诺,但由于多重客观条件约束,青年问题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效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域外青年危机治理对我国青年工作的启示是: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准确把握青年工作的战略定位;在国家能力上,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青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策协同上,要建立国家生命历程体制与中国特色青年工作模式的衔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变迁 青年危机 青年发展 青年政策 青年参与
下载PDF
政治场域多元关系处理的中国模式
20
作者 范春英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25-28,67,共5页
政治场域多元关系处理中,中国模式内在地体现为一个核心关系和两个关系组群。一个核心关系即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形成政党-国家融合的权力样态;两个关系组群即以执政党为中心的关系组群及建构的制度群、以国家为中心的关系组群及建构的制... 政治场域多元关系处理中,中国模式内在地体现为一个核心关系和两个关系组群。一个核心关系即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形成政党-国家融合的权力样态;两个关系组群即以执政党为中心的关系组群及建构的制度群、以国家为中心的关系组群及建构的制度群。政党-国家融合的权力样态决定了其他组群关系形式及制度模式,一个核心两个组群在三个维度的不同层次和领域相互耦合,共同构成政治场域多元关系处理的中国模式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关系 制度 中国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