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存在论路向 被引量:1
1
作者 罗秋立 扈卓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5,共8页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主要是海德格尔式的,它们基于不同的思想旨趣,把海德格尔的不同思想倾向接合到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去。詹姆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海德格尔政治存在论的亲和性研究;马尔库塞则借助早期海德格尔的"此在&qu...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主要是海德格尔式的,它们基于不同的思想旨趣,把海德格尔的不同思想倾向接合到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去。詹姆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海德格尔政治存在论的亲和性研究;马尔库塞则借助早期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展开对无产阶级的"被抛"命运及其扬弃的阐释;阿尔都塞则围绕后期海德格尔的"让存在"境域与意蕴,型构其"偶然的唯物主义"理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的海德格尔哲学路向,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境域无疑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但是,它罔顾了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方法论上的先验主义与形而上学性,最终使自己陷入相同的理论困境。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必然构成对任何海德格尔路向的政治存在论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存在论 此在 存在 偶然唯物主义 方法论
下载PDF
西方政治存在论的语用学转向与困境——论阿伦特政治哲学的方法论特质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秋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39,共5页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因其形而上学性的谬误,已经偏离了政治实践的要旨并丧失了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切,这种形而上学积弊深重根源于它囿限于理性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依赖于对亚里斯多德实践范畴的深刻的海德格尔式的重新思考,阿伦特建构一...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因其形而上学性的谬误,已经偏离了政治实践的要旨并丧失了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切,这种形而上学积弊深重根源于它囿限于理性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依赖于对亚里斯多德实践范畴的深刻的海德格尔式的重新思考,阿伦特建构一种新的政治语用学方法论,企图借此摆脱传统政治"理智论"的谬误,实现政治哲学在现当代的存在论转向,并形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态势。但是,政治语用学方法论所凸现的现代形而上学性,在对抗马克思政治哲学中自身已陷入困境;并且,其形而上学的弊病最终逃脱不了来自马克思倡导的现实的历史的方法论立场的批判与祛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政治存在论 形而上学 语用学方法论
下载PDF
自然与历史的变奏: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
3
作者 袁立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8-165,288,共8页
自然概念是现代政治自主性的逻辑起点,它表现为启蒙哲人把人性的自然维度确立为社会生活的根据和最终目的,由此产生了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市民社会法权体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拒斥了启蒙政治对人的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人的存在... 自然概念是现代政治自主性的逻辑起点,它表现为启蒙哲人把人性的自然维度确立为社会生活的根据和最终目的,由此产生了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市民社会法权体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拒斥了启蒙政治对人的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人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历史的生成过程,共产主义是以人的现实存在为根据不断变革不合理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存在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 历史 政治存在论
下载PDF
唯物主义、存在主义抑或历史唯物主义——试论为马克思主义奠基的哲学基础
4
作者 庄忠正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23,共5页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分别从科学性、革命性的角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前者的做法完全是一种向"旧唯物主义"的回归,后者则把革命的固有内容和本质遗弃在一种有利于声明而非行动的浪潮中。...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分别从科学性、革命性的角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前者的做法完全是一种向"旧唯物主义"的回归,后者则把革命的固有内容和本质遗弃在一种有利于声明而非行动的浪潮中。只有作为政治存在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要更新马克思主义并使其恢复活力,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为榜样,撰写21世纪的《资本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 存在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存在论
下载PDF
“新葛兰西主义”政治哲学观念片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民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5期30-35,共6页
"新葛兰西主义"政治哲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多元激进民主和政治的存在论。文章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具体内涵,并指出,这一理论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 “新葛兰西主义” 多元激进民主 政治存在论 政治哲学
下载PDF
The History Continues: Reflections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End of History From Francis Fukuyama
6
作者 Sabri Kicmari 《Sociology Study》 2018年第1期42-48,共7页
Fukuyama's thesis about "the end of history" is controversial. History is not an ideology. History cannot be ended, if by history we mean the past, which we remember and interpret for the purpose of orientating our... Fukuyama's thesis about "the end of history" is controversial. History is not an ideology. History cannot be ended, if by history we mean the past, which we remember and interpret for the purpose of orientating ourselves in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Fukuyama has a right to declare the victory of liberal democracy, but other political ideologies have not become extinct. If we look at the thesis of the "end of history" from a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then we can conclude that such a 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fter the "end of history", history continues. Therefore, there is no real end to history. It is continuing a quarter of a century after the Fukyama's thesis was published. Even if we can accept the thesis of the end of history as an ideology, we still cannot accept the end of philosophy. Phenomenology, Critical Realism,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 Hermeneutics, Structuralism, etc. are just some of the evidence that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continues to exist and evolve despite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various ideolog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can also be said about art, culture, and history as a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HISTORY IDEOLOGY RELIGION DEMOCRAC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