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排斥问题初探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景治 熊光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4,共4页
政治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没有公平获取政治资源,履行政治义务和享受政治权利的状态。政治排斥是与民主精神不相容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融合,会阻碍政治发展的进程,并增大政治发展... 政治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没有公平获取政治资源,履行政治义务和享受政治权利的状态。政治排斥是与民主精神不相容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融合,会阻碍政治发展的进程,并增大政治发展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政治排斥 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
下载PDF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景治 熊光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当前中国城市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对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城市新移民的民主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难以充分体现;可能导致群体对立和社会分裂,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阻碍政治参与的有序... 当前中国城市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对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城市新移民的民主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难以充分体现;可能导致群体对立和社会分裂,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阻碍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增加中国政治发展的风险。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给予城市新移民以市民权;逐步放宽城市选区选民资格,将城市新移民纳入城市选举制度中来;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政治发展,加强社会融合;积极发展壮大党和人民团体的基层组织,拓宽城市新移民合法政治参与的渠道,是解决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的良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新移民 社会排斥 政治排斥 政治参与 政治风险
下载PDF
富人治村的社会吸纳机制及其政治排斥功能——对浙东先锋村青年农民精英治村实践的考察 被引量:44
3
作者 赵晓峰 林辉煌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4期33-41,共9页
浙东先锋村的个案说明,富人在治村实践中通过构筑公共权力结构网络吸纳了农村社会成员结构分层中的精英群体,并通过个人魅力型权威形象的塑造和深具村落道义伦理文化支撑的治理技术的运用,以营造道义合法性形象的方式,将村庄里的弱势群... 浙东先锋村的个案说明,富人在治村实践中通过构筑公共权力结构网络吸纳了农村社会成员结构分层中的精英群体,并通过个人魅力型权威形象的塑造和深具村落道义伦理文化支撑的治理技术的运用,以营造道义合法性形象的方式,将村庄里的弱势群体吸纳进当政的民意合法性根基当中。然而,富人在培育社会吸纳机制以夯实民意合法性根基的过程中,无形之间却为普通村民参与村庄政治树立了经济实力、道义伦理和社会活动力三大门槛,从而将村庄的绝大多数人排除到了公共权力结构网络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人治村 社会吸纳机制 政治排斥功能 权力结构网络 民主政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熊光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26,共5页
利用2006年笔者等人进行的“中国部分城市居民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获得的资料,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政治参与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政治系统存在对流动人口明显的政治排斥问题。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政治参与 政治排斥
下载PDF
政治排斥: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被引量:6
5
作者 熊光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62,共6页
近年来,西方学者在对社会排斥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排斥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所谓政治排斥,就是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没有公平获取政治资源、享受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义... 近年来,西方学者在对社会排斥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排斥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所谓政治排斥,就是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没有公平获取政治资源、享受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义务的过程与状态。根据政治排斥产生的原因,可以把政治排斥分为三种类型,即:体制性政治排斥、结构性政治排斥和特殊性政治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排斥 社会排斥 弱势群体
下载PDF
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原因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熊光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3,共5页
当前中国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层面看,在中国流动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户籍制度变革的滞后,政治运行机制变革的滞后,以及民间组织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形成了相当大... 当前中国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层面看,在中国流动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户籍制度变革的滞后,政治运行机制变革的滞后,以及民间组织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形成了相当大的约束。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在流动人口大规模涌现的环境下,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不仅没有出现消解的迹象,反而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分割,也使得中国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流动人口群体自身因素看,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要承担比城市人口高得多的成本,并且他们参与户籍所在地政治活动的意愿随着外出时间的增长而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政治参与 政治排斥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排斥与政治稳定——亨廷顿的政治稳定观 被引量:2
7
作者 袁明旭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8,共5页
为什么现代性带来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则带来政治动荡,为什么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却不是相应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为什么城市会成为政治动荡的大本营?亨廷顿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认为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不... 为什么现代性带来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则带来政治动荡,为什么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却不是相应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为什么城市会成为政治动荡的大本营?亨廷顿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认为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政治吸纳能力不足而导致了政治排斥问题,发展中国家要增强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提高政治的制度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政治排斥问题,增强政治吸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稳定 政治排斥 亨廷顿 发展中国家
下载PDF
流动儿童的政治排斥问题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白文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9-33,共5页
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笔者分析了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时所面临的政治排斥现状,以及政治排斥带来的不利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摒弃和消除政治排斥现象,加强社会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政治排斥 社会融合
下载PDF
中国城市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双维度分析
9
作者 刘华超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9-81,共3页
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移民数量急剧增加,中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移民自我的臣民定位、政治保守性和政治冷漠的特性以及政治制度改革的绝对滞后性催生了政治排斥问题。它侵害了城市移民的民主权利,阻碍了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 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移民数量急剧增加,中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移民自我的臣民定位、政治保守性和政治冷漠的特性以及政治制度改革的绝对滞后性催生了政治排斥问题。它侵害了城市移民的民主权利,阻碍了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增加了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风险。解决城市移民政治排斥问题必须不断培育公民精神,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培养政治参与积极性;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实质性融合;引导城市移民组建社会团体组织,拓展政治参与和表达政治利益诉求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移民 政治排斥 城市化 户籍制度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排斥现状分析及解决路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震奎 呼连焦 刘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67,共5页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群体,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受教育水平更高,身份定位更高,权利要求更高,但在政治参与中却陷入了强烈的融入期望和残酷的政治排斥现实的矛盾困境。政治排斥致使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够公平...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群体,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受教育水平更高,身份定位更高,权利要求更高,但在政治参与中却陷入了强烈的融入期望和残酷的政治排斥现实的矛盾困境。政治排斥致使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够公平地享有政治资源,不能充分地表达自身政治利益诉求,不利于我国政治参与扩大和政治稳定。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主动融入,有助于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排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政治排斥 政治参与 政治资源
下载PDF
试析当前中国弱势群体受到政治排斥的原因及对策
11
作者 肖炜 《黑河学刊》 2007年第6期67-69,共3页
弱势群体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是我国政治发展和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他们却由于经济水平落后,政治制度不健全,文化素质和公民感不强等方面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排斥。
关键词 弱势群体 政治排斥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数字鸿沟中的政治排斥——以广东省南海区青年网络问政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永杰 符锦滔 《公共管理研究》 CSSCI 2011年第0期159-170,共12页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问政逐渐成为当前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本文以网络问政作为切入点,探讨目前数字鸿沟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笔者选取了广东省南海区青年网络问政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通过问卷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目前网...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问政逐渐成为当前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本文以网络问政作为切入点,探讨目前数字鸿沟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笔者选取了广东省南海区青年网络问政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通过问卷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目前网络问政的话语权偏向问题,结合简妮·珀西一史密斯理论的分析模型,探析政治排斥问题的主要成因。对应政治排斥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消除政治排斥的一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政治排斥 网络问政
原文传递
民主的真义与政治排斥理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维营 《探索与争鸣》 2007年第2期46-48,共3页
关于民主的定义很多,但是主要可以从理论基础、制度安排和实践保障3个方面加以界定。民主的理论依据是人性的不完善;民主的制度安排重在监督和规范权力拥有者的言行,防止权力的误用乃至滥用;民主从实践上严格保护少数,强调少数人的利益... 关于民主的定义很多,但是主要可以从理论基础、制度安排和实践保障3个方面加以界定。民主的理论依据是人性的不完善;民主的制度安排重在监督和规范权力拥有者的言行,防止权力的误用乃至滥用;民主从实践上严格保护少数,强调少数人的利益不能被所谓的“大众利益”或“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任意牺牲。近年来新出现的政治排斥理论说明,任意剥夺所谓“少数人”政治权利的做法是违反民主原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理论基础 制度安排 实践保障 政治排斥
原文传递
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演变轨迹与形成机理——以当代中国为视角
14
作者 钟裕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6,共5页
从制度分析方法论考察,当代中国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初步形成,1957年至1978年间的全面形成,1978年至1998年间的逐步减弱,1998年之后的显性衰减、隐性加剧四个阶段。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是政策主导者有效运用政... 从制度分析方法论考察,当代中国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初步形成,1957年至1978年间的全面形成,1978年至1998年间的逐步减弱,1998年之后的显性衰减、隐性加剧四个阶段。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是政策主导者有效运用政治标签、代际承继、政治审查、国家再分配等一系列机制的过程和结果。揭示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的演变轨迹与运行机理,探讨治理之对策,对于优化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负排斥 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 演变轨迹 运行机理
下载PDF
论富人治村——以浙江奉化调查为讨论基础 被引量:139
15
作者 贺雪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119,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民的经济分化。受此影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出现了"富人治村"的新的治理景观。"富人治村"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分化的产物,又是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安排尤其是党建指导思想促...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民的经济分化。受此影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中出现了"富人治村"的新的治理景观。"富人治村"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分化的产物,又是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安排尤其是党建指导思想促成的结果。"富人治村"具有局部的合理性,同时,"富人治村"可能带来严重村庄政治排斥。在取消农业税的背景下,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应该主要是发展基层民主,而不是求助于"富人治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人治村 乡村治理 党建 政治排斥
下载PDF
中国开发型国家结构下的官僚制:特征、后果和走向——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佳佳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51,共6页
本文以地方政府行为为切入点,采用"开发型国家"的概念解析地方政府行为逻辑背后的制度结构。文章认为,在中国特有的权力结构中,官僚制在横向与纵向的结构关系方面体现出控制、封闭与依附等特征。然而,具备上述特征的官僚制在... 本文以地方政府行为为切入点,采用"开发型国家"的概念解析地方政府行为逻辑背后的制度结构。文章认为,在中国特有的权力结构中,官僚制在横向与纵向的结构关系方面体现出控制、封闭与依附等特征。然而,具备上述特征的官僚制在创造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并不能带来社会的真正和谐与动态稳定,因而也无法保证自身的良性运行。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官僚制内部的开放性,解决依附与控制的问题,打破封闭,建立国家与社会的双向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型国家 政治化资本主义 任命官僚制 政治排斥
下载PDF
社会心理病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肇因 被引量:1
17
作者 费久浩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1-94,104,共5页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当下中国一种全新的危机类型和风险形态,有其深刻的现实社会心理根源,是当下转型期病态化的社会心理借助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集体情绪大爆发。这种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由贫富差距和物质贫困引起的相对剥夺感、由权利贫困...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当下中国一种全新的危机类型和风险形态,有其深刻的现实社会心理根源,是当下转型期病态化的社会心理借助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集体情绪大爆发。这种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由贫富差距和物质贫困引起的相对剥夺感、由权利贫困和权力垄断诱发的政治排斥感和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社会怨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 社会心理 相对剥夺感 政治排斥 社会怨恨感
下载PDF
尊重“差异”与“包容”的交往民主——艾利斯·扬对协商民主的批评与超越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明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0-78,共9页
协商民主理论家将民主视为通过理性的公共讨论来决定公共目标的过程,来代替以利益为基础的聚合式民主。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艾利斯·扬认为,主流的协商民主理论存在一些内在缺陷。首先,协商民主过程预设了一种基于文化偏见的理... 协商民主理论家将民主视为通过理性的公共讨论来决定公共目标的过程,来代替以利益为基础的聚合式民主。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艾利斯·扬认为,主流的协商民主理论存在一些内在缺陷。首先,协商民主过程预设了一种基于文化偏见的理性讨论,导致某些人或群体遭受贬低和排斥。其次,协商民主将共识或公共利益设想为公共讨论的目标,这同样会导致对特殊群体或特殊视角的排斥。在批判和修正协商民主理论的基础上,扬提出了“交往民主”理论,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了升华,认为协商民主不应该试图消除“差异”,而应尊重“差异”和“包容”。厘清扬的理论和主张,有助于丰富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民主 政治排斥 包容 差异政治
原文传递
The Role of Value in the U. S. Foreign Policy and Its Limitation
19
作者 Cai Cui-hong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年第2期89-107,共19页
The U.S. has long been viewed as a nation " founded on a creed. " While some IR paradigms present values as a counter to the interestbased approaches in the formation of foreign policy, most scholars agree that the ... The U.S. has long been viewed as a nation " founded on a creed. " While some IR paradigms present values as a counter to the interestbased approaches in the formation of foreign policy, most scholars agree that the two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Beginning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value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unctioning mechanism of values in the U. S. foreign policy making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 of the role of values. On one hand, based on U. S. foreign diplomatic actions in history, values function not only as a goal and ideal for US foreign policy, but also as the means for implementing its foreign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the US value-oriented diplomacy is confined by national interest, power, and tempered by events and bureaucratic poli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LUE IDEAL IDEOLOGY U. S. foreign polic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