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构成主义的悬空状态 被引量:7
1
作者 韩水法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16,37,共15页
通过比较康德的构成主义与罗尔斯的政治构成主义 ,检视政治构成主义的构成过程与其前提、构成的理想环境、构成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指出罗尔斯构成主义之中的内在矛盾 ,诸如实践理性的假定性质、构成的前提与构成结果之间的循环论证 ,以... 通过比较康德的构成主义与罗尔斯的政治构成主义 ,检视政治构成主义的构成过程与其前提、构成的理想环境、构成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指出罗尔斯构成主义之中的内在矛盾 ,诸如实践理性的假定性质、构成的前提与构成结果之间的循环论证 ,以及政治构成主义的悬空状态等理论问题。本文借此证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并没有达到其根本任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构成主义 政治自由主义 实践理性 原初状态 反思平衡 理性多元主义 循环论证 悬空状态
下载PDF
罗尔斯政治构成主义的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丛占修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10期39-42,共4页
罗尔斯的政治构成主义是一种正当性证明的方法,它是由构成的对象、手段和基础组成的。构成主义方法的目的是为正义观念提供一个客观性的框架,这种方法实际上并没有在论证上陷入批评者所指责的所谓循环论证的逻辑。
关键词 政治构成主义 正当性证明 客观性 循环论证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基本构成
3
作者 林建辉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3年第6期76-83,共8页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能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要求真诚信服并自觉加以内化和外化的非强制性影响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说服...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能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要求真诚信服并自觉加以内化和外化的非强制性影响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说服力。它们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结构中的方向性因素、关键性因素、能动性因素和中介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说服力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合理性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主要取决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及其内容阐释的彻底性、科学性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说服力主要来源于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化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说服力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 思想政治教学说服力构成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华人政策与华人政治参与的历史分析——以政治精英构成为解释要素 被引量:2
4
作者 龙异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137,共6页
华人政治参与问题是印尼华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印尼民主试验期、苏哈托威权时期和民主转型后时期历史状况的分析表明,一方面,印尼民主试验期和民主转型后时期的政治精英构成呈异质特征,华人政策具有包容性,华人政治参与活跃;另一方... 华人政治参与问题是印尼华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印尼民主试验期、苏哈托威权时期和民主转型后时期历史状况的分析表明,一方面,印尼民主试验期和民主转型后时期的政治精英构成呈异质特征,华人政策具有包容性,华人政治参与活跃;另一方面,苏哈托威权时期的政治精英构成呈同质特征,华人政策具有排斥性,华人政治参与消极。印尼政治精英构成、华人政策和华人政治参与三者之间存在两个关联,华人政策直接影响华人政治参与,而政治精英构成是影响华人政策的重要因素。因此,以政治精英构成为要素解释印尼华人政策与华人政治参与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华人政策 华人政治参与 政治精英构成
下载PDF
成长中的政治人——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透视 被引量:4
5
作者 尹学朋 龙志芳 《天府新论》 2007年第5期9-11,共3页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发的、不系统的心理反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政治心理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青年学生政治心理的培养和优化过程中,从...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发的、不系统的心理反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政治心理在青年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青年学生政治心理的培养和优化过程中,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呈现出现实性、理性化、参与性和主体性几个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学生 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功能 政治心理构成要素
下载PDF
社会权力的构成及其阶段演进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愿坚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14,共6页
政治学关于权力的定义归纳起来有手段说、强制说、能力说和选择说四种,这些定义都没有揭示出权力的组织化特征,未能对“权力的构成”作出回答,难以对权力的运动和阶段划分得出理性的认识。从新的视角看,权力应该是个人或团体以组织化的... 政治学关于权力的定义归纳起来有手段说、强制说、能力说和选择说四种,这些定义都没有揭示出权力的组织化特征,未能对“权力的构成”作出回答,难以对权力的运动和阶段划分得出理性的认识。从新的视角看,权力应该是个人或团体以组织化的方式对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强制性占有和分配,并为此建立群体认同的人类行为。权力是由利益、组织、规则三种要素构成,这三种要素之间此消彼长的过程,推动着权力沿着从最大化向最小化方向的运动。这一运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绝对权力阶段、相对权力阶段、公共权力阶段。绝对权力阶段以组织利益与规则利益的高度重合为特征,相对权力阶段以规则利益高于组织利益为特征,公共权力阶段以非权力组织的高度发育和规则的简约化为特征,并且权力在受到最高程度的制约后(即最小化)将会形成新的社会形态。只有权力受到持续而广泛的制约,个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才能获得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权力 社会权力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构成 政治权力运动
下载PDF
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白杨 黄朴民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102,共18页
蜀汉政权的政治构成和制度建设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刘备以外来者的身份统治益州,势必受到益州本地势力和刘璋旧部的抵制与反抗。与此同时,刘备带领的外来势力内部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然而,当蜀汉政权面对孙吴、曹魏及内部西... 蜀汉政权的政治构成和制度建设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刘备以外来者的身份统治益州,势必受到益州本地势力和刘璋旧部的抵制与反抗。与此同时,刘备带领的外来势力内部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然而,当蜀汉政权面对孙吴、曹魏及内部西南少数民族的压力时,各个势力之间又不得不抛开眼前的矛盾,而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抵御外敌。这些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对蜀汉政权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实质性的制约,并影响着蜀汉政局的微妙变化,使看似平静、团结的蜀汉政权内部虚弱,逐渐走向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汉政权 政治构成 矛盾冲突 妥协与合作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创新治理机制探析--基于全球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4
8
作者 尹晨 李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0-167,共8页
“一带一路”创新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创新治理、弥补全球治理赤字的重要突破点,其创新治理机制建设亟待深入探讨。与国际政治研究的传统视角不同,文章基于全球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一带一路”创新治理机制,借助全球“社... “一带一路”创新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创新治理、弥补全球治理赤字的重要突破点,其创新治理机制建设亟待深入探讨。与国际政治研究的传统视角不同,文章基于全球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一带一路”创新治理机制,借助全球“社会政治构成”概念,提出了包括利益表达机制、磋商机制、利益分享与利益补偿机制、协议机制、协调机制与纠纷解决机制等在内的五大基本机制。基于对这些机制的探讨,文章对“一带一路”创新治理机制的规则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创新治理机制 全球政治社会学 全球社会政治构成
原文传递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若干问题研究的评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丽 罗洪铁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4,共6页
文章选取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著作,对其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的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等问题的论述进行评述。在肯定这些研究成果理论价值的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甚至是一... 文章选取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著作,对其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的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等问题的论述进行评述。在肯定这些研究成果理论价值的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甚至是一些至今都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定义、阶段、构成要素、规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原文传递
从“唐宋变革”到“大分流”:一种假说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泰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6,共14页
过去几十年以来,海内外学界很少有人试图将“唐宋变革论”和“大分流”这两大经典议题打通讨论。在大分流议题不断“近现代化”的大趋势之下,试图以唐宋变革论的某些组成部分去解释大分流,由此形成一个跨越千年的宏观历史叙事,无疑是一... 过去几十年以来,海内外学界很少有人试图将“唐宋变革论”和“大分流”这两大经典议题打通讨论。在大分流议题不断“近现代化”的大趋势之下,试图以唐宋变革论的某些组成部分去解释大分流,由此形成一个跨越千年的宏观历史叙事,无疑是一件很冒险的事,但它并非没有任何逻辑与叙事合理性。在当下的主流研究里,大分流的形成和清代的国家能力弱化趋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一趋势又似乎和某些源于宋代的政治地方化趋势有着各种功能性关联。如此,可以提出一些打通唐宋变革与大分流的初步学术构想:唐宋变革所引发的政治精英地方化潮流在之后的数百年里强化了地方社会的自我治理与救济能力,由此为清代的“国退民进”政治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功能性条件。这一假说虽然目前只是假说,但确实呼应了过去几十年里的若干相关研究,也为大分流议题提供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大分流 国家能力 政治精英构成 地方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