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德治”能否消解政治——评徐复观对儒学德治主义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
3
1
作者
龙佳解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4-87,共4页
德治主义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它以善遍的性善论为根基 ,“民为邦本”的观念是支撑点 ,“礼治”是具体实现的方式。徐复观把它界定为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推断其内蕴是以教育取代政治 ,有解消政治之功效 ,因而可通于民主政治。徐复观...
德治主义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它以善遍的性善论为根基 ,“民为邦本”的观念是支撑点 ,“礼治”是具体实现的方式。徐复观把它界定为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推断其内蕴是以教育取代政治 ,有解消政治之功效 ,因而可通于民主政治。徐复观的这种推断难免浪漫主义色彩。但德治主义坚持道德主体性高于政治主体性 ,开启了“道”尊于“势”的源头 ,使儒家政治思想与专制制度的政治现实始终保持着某种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消解
政治
徐复观
中国
政治
思想
全文增补中
人格的隐忍与性的释放——李安人格及电影艺术内蕴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潘先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34,共2页
李安的电影从开始就将性、政治与文化三种元素非常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特定的政治或文化作为背景,以婚姻、爱情及性作为电影戏剧冲突,最终展示灵与肉、爱与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规范、文化与道德、理想与情感的矛盾统一。李安所...
李安的电影从开始就将性、政治与文化三种元素非常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特定的政治或文化作为背景,以婚姻、爱情及性作为电影戏剧冲突,最终展示灵与肉、爱与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规范、文化与道德、理想与情感的矛盾统一。李安所有作品最终以人性的力量冲破政治、文化及传统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个性
伦理冲突
政治消解
人性迸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新主体性”文学管窥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昌珂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联邦德国文坛出现的“新主体性”文学,是一个有其历史特殊性的文学现象。它强调作家的自我、主观、经验、亲历、亲身或参与性,是对60年代文学“政治化”潮流的一定层面反拨,是理想失落后对关注、反映、表现、寻求自...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联邦德国文坛出现的“新主体性”文学,是一个有其历史特殊性的文学现象。它强调作家的自我、主观、经验、亲历、亲身或参与性,是对60年代文学“政治化”潮流的一定层面反拨,是理想失落后对关注、反映、表现、寻求自我的“饥渴”的弥补,但也并非自动就是一个根本性的思想放弃,而是带有新的信息、内涵与特征。反思或认同,人生或历史,体验或追求,感知或希冀,“新主体性”文学的边界是模糊和流动的。所撷取的代表性作品表明,个人与社会,文学与政治,自我语言与公共语言,知识分子精神困惑与知识分子精神守望,牵牵连连,难分难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向性转折
消解
政治
新主体性
社会性
原文传递
题名
“德治”能否消解政治——评徐复观对儒学德治主义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
3
1
作者
龙佳解
机构
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4-87,共4页
文摘
德治主义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它以善遍的性善论为根基 ,“民为邦本”的观念是支撑点 ,“礼治”是具体实现的方式。徐复观把它界定为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推断其内蕴是以教育取代政治 ,有解消政治之功效 ,因而可通于民主政治。徐复观的这种推断难免浪漫主义色彩。但德治主义坚持道德主体性高于政治主体性 ,开启了“道”尊于“势”的源头 ,使儒家政治思想与专制制度的政治现实始终保持着某种张力。
关键词
德治
消解
政治
徐复观
中国
政治
思想
分类号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人格的隐忍与性的释放——李安人格及电影艺术内蕴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潘先伟
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北京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34,共2页
文摘
李安的电影从开始就将性、政治与文化三种元素非常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特定的政治或文化作为背景,以婚姻、爱情及性作为电影戏剧冲突,最终展示灵与肉、爱与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规范、文化与道德、理想与情感的矛盾统一。李安所有作品最终以人性的力量冲破政治、文化及传统的束缚。
关键词
人格个性
伦理冲突
政治消解
人性迸发
分类号
J905.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新主体性”文学管窥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昌珂
机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文摘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联邦德国文坛出现的“新主体性”文学,是一个有其历史特殊性的文学现象。它强调作家的自我、主观、经验、亲历、亲身或参与性,是对60年代文学“政治化”潮流的一定层面反拨,是理想失落后对关注、反映、表现、寻求自我的“饥渴”的弥补,但也并非自动就是一个根本性的思想放弃,而是带有新的信息、内涵与特征。反思或认同,人生或历史,体验或追求,感知或希冀,“新主体性”文学的边界是模糊和流动的。所撷取的代表性作品表明,个人与社会,文学与政治,自我语言与公共语言,知识分子精神困惑与知识分子精神守望,牵牵连连,难分难解。
关键词
倾向性转折
消解
政治
新主体性
社会性
Keywords
reaction, politics, new subjectivity, social reality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德治”能否消解政治——评徐复观对儒学德治主义的现代诠释
龙佳解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0
3
全文增补中
2
人格的隐忍与性的释放——李安人格及电影艺术内蕴分析
潘先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新主体性”文学管窥
李昌珂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