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樋口一叶的《暗夜》与国防电影《木兰从军》——在比较的视域中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
1
作者
张晋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8-74,共7页
日本学界对于《暗夜》的读解呈现出二元论的倾向。一方面是从社会批判性的视角来把握该作品,另一方面认为作品中女性人物与现实对抗的主体表现是《暗夜》创造的划时代新意。笔者认为,上述读解均存在片面性,《暗夜》是在"政治与社...
日本学界对于《暗夜》的读解呈现出二元论的倾向。一方面是从社会批判性的视角来把握该作品,另一方面认为作品中女性人物与现实对抗的主体表现是《暗夜》创造的划时代新意。笔者认为,上述读解均存在片面性,《暗夜》是在"政治与社会性别"相交错的范畴中展开的。立足于该观点,重新解读《暗夜》,发掘明治以来日本国家的政治文化秩序。作为对照,继而考察20世纪40年代国防电影《木兰从军》被日本再利用的史实,揭示其间的政治性文化内涵。通过文学表现与历史事例的比较,客观地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夜》
《木兰从军》
政治
与社会性别
政治
文化
表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领土性”与“国家感”——一种政治地图学的观察视野与分析理路
被引量:
15
2
作者
于京东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1,187-188,共13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于民族-国家及其空间表象的研究出现了一场双向运动:一边是地图史的考察引入知识-权力的视角,重思制图背后的政治动机与权力意志;另一边是国家成长研究的文化转向,关注地图之上的领土性构建和话语生产。两个方面...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于民族-国家及其空间表象的研究出现了一场双向运动:一边是地图史的考察引入知识-权力的视角,重思制图背后的政治动机与权力意志;另一边是国家成长研究的文化转向,关注地图之上的领土性构建和话语生产。两个方面的贯通,开启了一种"政治地图学"的新理路。现代性的地理勘查、测绘及制图技术,同国家与空间关系的稳固法理定型结合起来,衍生出推动传统意义的"边陲"向现代意义的"边界"转型的政治效能;而地图的可视化语言,则通过人的感性直观,在长期的观看和阅读中构建出一种基于"领土性"的"国家感",最终发展成一套深度影响集体空间-记忆的社会文化框架。对当今流行的"民族性"理论范式来说,"政治地图学"的观察和分析,不仅提供一种补充,而且构成一种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土性
国家感
政治
地图学
空间
政治表象
原文传递
题名
樋口一叶的《暗夜》与国防电影《木兰从军》——在比较的视域中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
1
作者
张晋文
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8-74,共7页
基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F122006)
文摘
日本学界对于《暗夜》的读解呈现出二元论的倾向。一方面是从社会批判性的视角来把握该作品,另一方面认为作品中女性人物与现实对抗的主体表现是《暗夜》创造的划时代新意。笔者认为,上述读解均存在片面性,《暗夜》是在"政治与社会性别"相交错的范畴中展开的。立足于该观点,重新解读《暗夜》,发掘明治以来日本国家的政治文化秩序。作为对照,继而考察20世纪40年代国防电影《木兰从军》被日本再利用的史实,揭示其间的政治性文化内涵。通过文学表现与历史事例的比较,客观地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
关键词
《暗夜》
《木兰从军》
政治
与社会性别
政治
文化
表象
Keywords
Dark Night Mulan's Enlistment
political and social gende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mages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领土性”与“国家感”——一种政治地图学的观察视野与分析理路
被引量:
15
2
作者
于京东
机构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出处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1,187-188,共13页
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国家建构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日常化机制研究”(20ZZC005)的研究成果
文摘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于民族-国家及其空间表象的研究出现了一场双向运动:一边是地图史的考察引入知识-权力的视角,重思制图背后的政治动机与权力意志;另一边是国家成长研究的文化转向,关注地图之上的领土性构建和话语生产。两个方面的贯通,开启了一种"政治地图学"的新理路。现代性的地理勘查、测绘及制图技术,同国家与空间关系的稳固法理定型结合起来,衍生出推动传统意义的"边陲"向现代意义的"边界"转型的政治效能;而地图的可视化语言,则通过人的感性直观,在长期的观看和阅读中构建出一种基于"领土性"的"国家感",最终发展成一套深度影响集体空间-记忆的社会文化框架。对当今流行的"民族性"理论范式来说,"政治地图学"的观察和分析,不仅提供一种补充,而且构成一种限制。
关键词
领土性
国家感
政治
地图学
空间
政治表象
Keywords
territoriality
statehood
map
space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分类号
D03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樋口一叶的《暗夜》与国防电影《木兰从军》——在比较的视域中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
张晋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领土性”与“国家感”——一种政治地图学的观察视野与分析理路
于京东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