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蔡廷锴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转变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若义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7-20,共4页
从历史人物主体性活动因素考察,抗日战争时期,受军事政治“边缘化”地位影响,蔡廷锴在政治思想上完成了由朴素的爱国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转变,在政治立场上完成了由拥护国民党统治的爱国将领到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爱国民主人士的转变... 从历史人物主体性活动因素考察,抗日战争时期,受军事政治“边缘化”地位影响,蔡廷锴在政治思想上完成了由朴素的爱国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转变,在政治立场上完成了由拥护国民党统治的爱国将领到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爱国民主人士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中思想认识的阶级局限成份亦很浓厚,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为后来蔡廷锴走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追求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廷锴 抗日战争 政治转变 边缘化
下载PDF
清初大家朱彝尊政治转变考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崔晓新 《嘉兴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13,共9页
清初大家朱彝尊向以学术文章著称,其转向遗民的身份则鲜为学界注意。青年朱彝尊以明遗民自处,褒扬忠义,批判变节,广泛结交抗清义士,参加秘密抗清活动;随着清政权统治根基渐稳,清廷对汉族士人政策不断调整,兼之个人窘迫经济状况的促发以... 清初大家朱彝尊向以学术文章著称,其转向遗民的身份则鲜为学界注意。青年朱彝尊以明遗民自处,褒扬忠义,批判变节,广泛结交抗清义士,参加秘密抗清活动;随着清政权统治根基渐稳,清廷对汉族士人政策不断调整,兼之个人窘迫经济状况的促发以及传统文士不朽情怀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用下,朱彝尊由游幕、结附到应试、出仕,逐渐完成了政治转向。这对朱彝尊的经济境况、政治声望、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考察朱彝尊政治转变史实,论述其转变的原因,探讨其转变的影响,既是对朱彝尊专人研究的一个突破,又可为检视与解读清初转向遗民群体的政治转变现象提供个案参考。朱彝尊个人的政治转变还展现了清初由乱而治、满汉异质文化由龃龉到调和的过程,也全面鲜活地揭示了清廷遗民政策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政治转变 学术研究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国共两党的政治立场与蔡廷锴的政治转变
3
作者 周琪 庞虎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8-31,共4页
蔡廷锴的政治生涯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每次转变都与国、共两党的立场态度直接相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引发了蔡廷锴的福建事变;而中共的"左"倾关门主义又限制了蔡廷锴的转变前景。伴... 蔡廷锴的政治生涯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每次转变都与国、共两党的立场态度直接相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引发了蔡廷锴的福建事变;而中共的"左"倾关门主义又限制了蔡廷锴的转变前景。伴随抗战形势的恶化,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蔡廷锴的报国夙愿提供了契机;但蒋介石阻碍了蔡廷锴的救国之路,使其走上"第三条道路"的艰难尝试。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的内战独裁行径断送了蔡廷锴等"第三条道路"的梦想,最终在中共"五一口号"的感召下,蔡廷锴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的征途。国共两党与蔡廷锴政治转变的实践证明:政党只有依据客观现实,及时调整政策路线,才能争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爱国民主人士只有坚持爱国情怀与政治立场的统一,才能实现报国赤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共两党 蔡廷锴 政治转变
下载PDF
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政治转变与对策
4
作者 张洪杰 《管理观察》 2009年第20期167-168,共2页
在企业转型期间,我国国有企业实施政治策略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知名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这个原因,越来越多国有企业重视和实施政治策略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现有国有企业政治优势以及国有企业所面临的... 在企业转型期间,我国国有企业实施政治策略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知名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这个原因,越来越多国有企业重视和实施政治策略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现有国有企业政治优势以及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政治转变和挑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的政治策略和具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政治转变 政治策略
下载PDF
土地革命初期共产国际对中共政治战略转变的理论影响
5
作者 闻君宝 冀晓萱 《西部学刊》 2023年第6期13-17,共5页
共产国际对土地革命初期中共政治战略转变产生过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以实现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为发展方向;(二)以明确中国革命处于两个高潮间的低潮形势为客观依据;(三)以坚持红军为主体的武装斗争为革命形式;(四)以... 共产国际对土地革命初期中共政治战略转变产生过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以实现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为发展方向;(二)以明确中国革命处于两个高潮间的低潮形势为客观依据;(三)以坚持红军为主体的武装斗争为革命形式;(四)以开创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新时期为阶段目标;(五)以推动党的布尔什维克化为价值旨归等方面。其指导和影响及时推动了中共快速实现政治战略转变,但其理论局限也成为了后来中国革命中出现“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启示: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独立自主地处理和决定本国的各项事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国际 政治战略转变 理论影响
下载PDF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域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姚红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6期38-40,共3页
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其性质,大胆探索有利于推进以优化权力配置、规范和制衡公共权力运行为目的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形式,推进政治... 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其性质,大胆探索有利于推进以优化权力配置、规范和制衡公共权力运行为目的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形式,推进政治体制的法治化和民主化改革,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政治 体制改革优化 权力配置
下载PDF
论刘恒政治身份转变与汉初政治格局 被引量:2
7
作者 代剑磊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33-39,共7页
刘恒经历汉王子、代王、汉帝的三个政治身份,是于汉初政治结构与发展下完成。三者既有社会地位的递进联系,又有政治格局发展的推动。刘氏宗亲、外戚、功臣三方势力平衡形成汉初稳定的政治格局。惠吕时期,吕氏外戚强盛,侵蚀刘氏与功臣的... 刘恒经历汉王子、代王、汉帝的三个政治身份,是于汉初政治结构与发展下完成。三者既有社会地位的递进联系,又有政治格局发展的推动。刘氏宗亲、外戚、功臣三方势力平衡形成汉初稳定的政治格局。惠吕时期,吕氏外戚强盛,侵蚀刘氏与功臣的政治权力。高后崩逝之后的势力再平衡过程中,刘恒外戚关系是其身份转变的决定因素。继承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便是文帝皇权重建过程陷入三种势力相互侵扰的困境。在功臣掌权,扼制外戚的政局下,文帝开启新的社会人员进入朝局的通道,加速了社会阶层间的联系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恒 薄姬 政治身份转变 政治格局
下载PDF
华盛顿政治的智慧之思——评《美国政治的转变:新华盛顿与智库的兴起》
8
作者 邹婧雅 李刚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4期88-91,共4页
[目的/意义]《美国政治的转变:新华盛顿与智库的兴起》原著是美国学者戴维·里奇于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智库经典著作,如今已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翻译为中文出版。[方法/过程]文章从著作的写作手法、结构、内容主题及价... [目的/意义]《美国政治的转变:新华盛顿与智库的兴起》原著是美国学者戴维·里奇于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智库经典著作,如今已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翻译为中文出版。[方法/过程]文章从著作的写作手法、结构、内容主题及价值等方面评价了该书,该书采用历史路径分析方法,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美国政治在20世纪后半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及其与智库之间的联系,处处凸显出"智慧"在美国政治决策领域的重要地位。[结果/结论]《美国政治的转变:新华盛顿与智库的兴起》鞭辟入里的分析不仅对美国智库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也能够为我国智库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是智库研究者不容错过的经典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政治转变 华盛顿 智库 智慧 书评
下载PDF
从王维碑表探其政治心态的转变
9
作者 张红欣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3-64,96,共3页
王维的碑表文在内容上多与政治相联系,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与政治追求。从王维现存的碑表文入手,结合对他的仕途和政治心态有较大影响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他在不同政治时期的心态,诗文互证,完整地还原王维的政治心态。
关键词 王维 碑表 政治心态转变
下载PDF
社会交往与公共认同:也谈吴晗的政治转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志峰 《社科纵横》 2012年第5期104-106,共3页
吴晗政治上的转向,固然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但也应该充分考虑"小环境"对其政治抉择的影响。社会交往网路就是一种典型的"小环境"。从19世纪30年代胡适派学人的学术网络中脱离出来,19世纪40年代的吴晗踏入了中共的... 吴晗政治上的转向,固然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但也应该充分考虑"小环境"对其政治抉择的影响。社会交往网路就是一种典型的"小环境"。从19世纪30年代胡适派学人的学术网络中脱离出来,19世纪40年代的吴晗踏入了中共的统战组织网络和民主教授的社会交往圈子,其政治态度的剧变并不出人意外。重返北平后,在知识分子普遍政治化导致分化的情况下,吴晗的社会交往再也无法进入以北大、清华教授为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际网络中,他反而在与中共党员、革命民主人士的交往、合作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空间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晗 政治转变 社会交往网络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贫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对政府人力资源的作用与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林 王俊程 武友德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2-105,共4页
当前,一些少数民族贫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与建设服务型高效政府的需求不相适应,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任务,乡镇政府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使基层政府逐步从单纯的管理者转变成服务者和建设者。职能转... 当前,一些少数民族贫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与建设服务型高效政府的需求不相适应,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任务,乡镇政府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使基层政府逐步从单纯的管理者转变成服务者和建设者。职能转变给少数民族贫困乡镇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乡镇政府人力资源产生诸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少数民族贫困乡镇 政治职能转变 人力资源
下载PDF
试析由仁、礼向法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2
作者 刘红卫 《惠州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33-40,共8页
由仁、礼向法的历史转变过程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 ,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对人的道德自觉的要求在逐渐淡漠 ,而外在的强制机制在不断加强。与此相适应 ,在为政形式上也经历了由王道、霸道向法治的转变 。
关键词 历史必然性 政治转变 春秋战略时期
下载PDF
浅议法制建设过程中立法与道德问题
13
作者 马杰 《中国商界》 2008年第4期179-179,共1页
在当今中国,依法治国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法学话语,制定法律、实行法治似乎已成为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的唯一标志和最佳途径。
关键词 法制 建设过程 中立法 政治转变 依法治国 中国 时尚 话语 法学 法律 标志
下载PDF
创新型政府建设中的体制改革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14
作者 何良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2期76-80,共5页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创新型政府的根本,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围绕创新型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鼓励各区先行先试,行政审批制度...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创新型政府的根本,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围绕创新型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鼓励各区先行先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在政府治理理念、政府履职方式、政府工作机制、政府管理方法和政府监督机制五个方面不断创新,建设一个精简、高效、廉洁、服务的创新型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 政治职能转变
下载PDF
全面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南阳市建设创新型政府研究课题组 丁同民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5,共6页
全面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创新型政府建... 全面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创新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取向应该包括治理理念更新、组织机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方式创新四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快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建设一个精简、高效、廉洁、服务的创新型政府,要狠刹"四风"问题抬头趋势,严肃治理"庸政""懒政"和为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营造创业创新、务实重干的优良政治生态;优化政府部门组织结构,规范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培育创新文化,培养扶持创新型干部和人才;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政府创新引领和带动社会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 政治职能转变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下载PDF
Effect of Geopolitical Shif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 S.
16
作者 凌志韫 《中美人文学刊》 2018年第2期13-29,共17页
凌志韫教授为美国汉语教学界的前辈宿儒。她在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任教24年。之后赴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任中文旗舰项目主任。本文为凌教授所主持的研究项目"二十世纪美国中文教学界的回顾"的... 凌志韫教授为美国汉语教学界的前辈宿儒。她在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任教24年。之后赴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任中文旗舰项目主任。本文为凌教授所主持的研究项目"二十世纪美国中文教学界的回顾"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的核心观点认为,地缘政治的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中文教育的发展。中美关系随地缘政治环境而变化的特点,相应地带来美国中文教育不稳定的发展态势。围绕上述观点,本文回顾和总结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9·11"事件之后美国中文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并联系各个阶段中美关系的历史实际,对美国的中文教育发展做出了历时性的梳理和特征的描述。文章最后,凌教授对美国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凌教授认为,今日美国社会在地缘文化上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而中国文化在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状况将有利于中文教育在美国的长期和稳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转变 中文教育 美国 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