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值得信任与信任:政策公信力的双维度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庆华 李志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2,共6页
一般性信任问题应该包括施信者主观层面的信任和受信者客观层面的值得信任两大维度。检视现阶段学界对政策公信力的相关研究发现,政策“值得信任”的单向度分析成为研究的主要着力点。为此,基于一般性信任问题的理论内涵对政策公信力展... 一般性信任问题应该包括施信者主观层面的信任和受信者客观层面的值得信任两大维度。检视现阶段学界对政策公信力的相关研究发现,政策“值得信任”的单向度分析成为研究的主要着力点。为此,基于一般性信任问题的理论内涵对政策公信力展开双维度解构,谋求搭建相关研究的理论框架具有价值。其中,值得信任维度主要考察政策本身的有效性、公正性以及公共利益导向性等要素;信任维度侧重于政策客体的内在信任倾向,其受制于政策客体内在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不同信任倾向类型基因在政策环境中的生存状况。通过完善政策公信力的理论研究视角,以期全面把握和解析相关影响因素进而有效提升政策公信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性信任 信任 值得信任 政策公信力
下载PDF
公共政策过程视角下的政策公信力危机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贾永梅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116,共4页
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对政治系统合法性具有重要影响。公共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公信力危机问题。公信力危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表现为公共利益取向偏离、政策议程确立缺乏合理性、政策... 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对政治系统合法性具有重要影响。公共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公信力危机问题。公信力危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表现为公共利益取向偏离、政策议程确立缺乏合理性、政策决策缺乏民主性、政策制定缺乏可行性、政策责任制供给不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表现为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连续性、统一性、灵活性,政策执行的监控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公信力危机 过程分析模式 合法性
下载PDF
公共政策公信力:构建政府信任的重要维度 被引量:19
3
作者 宁国良 罗立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114,共7页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政府信任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公共政策公信力的提升是化解政府信任危机的关键因素,更是重塑政府信任的必要手段。提升公共政策公信力...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政府信任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公共政策公信力的提升是化解政府信任危机的关键因素,更是重塑政府信任的必要手段。提升公共政策公信力的主要途径有:完善政策设计体制,推进科学决策;拓宽公民参与渠道,提升政策可接受度;强化政策程序制度建设,坚持程序正义;优化政策执行,增强政策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公信力 政府信任
原文传递
信息补偿:新媒体时代的政策公信力重塑之道 被引量:4
4
作者 樊灵芝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3-36,共4页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民众使用媒介的差异和新信息媒介呈现民意的方式偏差,使得新信息媒介实际造成了民意沉没与民意放大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造成原有稳定的政策公信力基础被瓦解,产生了政策公信力危机。政府应当采取对策,通过"信息补...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民众使用媒介的差异和新信息媒介呈现民意的方式偏差,使得新信息媒介实际造成了民意沉没与民意放大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造成原有稳定的政策公信力基础被瓦解,产生了政策公信力危机。政府应当采取对策,通过"信息补偿"方式,以"控制影响—明确动机—公示论证—指导执行"的顺序,控制公信力下降的速度,重塑政策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公信力 新媒体 民意沉没 民意放大 信息补偿
原文传递
Data analysis of flow of litigation into different channels in China
5
作者 朱景文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年第1期100-118,共19页
Follow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witnessed a rapid increase in legal cases, but the rate of increase has undergone a marked decline since 1997. The reasons this has occurred in a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 Follow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witnessed a rapid increase in legal cases, but the rate of increase has undergone a marked decline since 1997. The reasons this has occurred in a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re threefold: a non-litigious dispute-settling mechanism, judicial policy an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ourts. A data analysis of the average annual rate of grow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respective proportions of solutions under the litigious and the non-litigious dispute-settling mechanisms indicates that the slowing of the rate of growth of litigation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 decrease in the role of the people's mediation system and the economic arbitration system. However, it is the strengthening of administrative dispute-settling mechanisms, a judicial policy of not accepting cases, the reform of litigation fees and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cbnstructs aimed at judicial corruption that has curbed the rapid increase of legal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e of growth of litigation non-litigious dispute-settling mechanism judicial policy credibility of the cour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