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概念分解的政策精化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军 付亚军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50-1653,1672,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分解的政策精化方法,将政策的精化归结为对概念的分解,依据本体论中的概念结构将政策中较高层的概念转换为较低层的概念,从而实现政策的精化。给出了该精化算法的步骤,并通过一个案例演示了该方法的执行过程,最后与... 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分解的政策精化方法,将政策的精化归结为对概念的分解,依据本体论中的概念结构将政策中较高层的概念转换为较低层的概念,从而实现政策的精化。给出了该精化算法的步骤,并通过一个案例演示了该方法的执行过程,最后与其他几种政策精化算法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该算法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 政策精化 本体 概念分解
下载PDF
刑事政策的精准化:通过犯罪学抵达刑法适用——以疫期犯罪的刑法应对为中心 被引量:66
2
作者 车浩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75,共27页
刑事政策研究应当放弃大而无当的概念演绎,回归到如何结合本土国情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这一根本需求上来。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下,运用犯罪学分析犯罪成因,实现刑事政策与其他社会系统的沟通,对症下药地划定宽严范围,精准化地指导刑法... 刑事政策研究应当放弃大而无当的概念演绎,回归到如何结合本土国情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这一根本需求上来。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下,运用犯罪学分析犯罪成因,实现刑事政策与其他社会系统的沟通,对症下药地划定宽严范围,精准化地指导刑法适用。疫情期间的司法活动,皆是在应时而动的刑事政策指引下展开,提供了观察当前中国刑事政策运行逻辑的极佳样本,也是重新理解刑事政策与犯罪学和刑法适用之关系的理论契机。本文以疫期犯罪的刑法应对为中心,围绕着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妨害公务罪、诈骗罪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犯罪成因和法教义学,探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准化的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学 刑法适用 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 刑事一体
原文传递
从漫灌到滴灌:数智赋能高校青年学生支持政策精准化
3
作者 张婧宜 《时代人物》 2023年第6期187-189,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青年寄予厚望,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现阶段,高校青年学生越来越习惯于在互联网中使用真实身份、分享真实生活轨迹,并由此产生了不少鲜活数据。海量数据的产生及数智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青年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青年寄予厚望,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现阶段,高校青年学生越来越习惯于在互联网中使用真实身份、分享真实生活轨迹,并由此产生了不少鲜活数据。海量数据的产生及数智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青年学生工作由传统经验型驱动向数据要素型驱动转变。针对目前高校青年学生支持政策中存在的对象不够精准、内容不够精准、路径不够精准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数智赋能高校青年学生支持政策精准化的三条路径,即制定科学的决策机制、构建动态的过程管理、完善明确的约束条例,能够有效推动高校青年学生支持政策从漫灌转向滴灌,精准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青年学生 支持政策 数智技术
下载PDF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熟度、居住模式与住房政策精准化
4
作者 吴宾 滕蕾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85-91,共7页
本文基于市民化意愿和能力两个维度明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熟度变化的四个阶段,指出城镇住房是市民化意愿强弱、能力高低的关键变量;基于居住状况是否稳定以及与城市社区关系的隔离与否,识别了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的四种模式,即稳定融... 本文基于市民化意愿和能力两个维度明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熟度变化的四个阶段,指出城镇住房是市民化意愿强弱、能力高低的关键变量;基于居住状况是否稳定以及与城市社区关系的隔离与否,识别了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的四种模式,即稳定融合模式(紧密型)、稳定隔离模式(松散型)、流动融合模式(临界型)、流动隔离模式(异质型);寻找不同市民化成熟度相对应的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模式;最后基于市民化成熟度、不同居住模式建构差异化的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政策体系,促使政策精准发力,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进而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成熟度 空间隔离 居住模式 住房政策
下载PDF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5
作者 李兰冰 《新疆社会科学(哈文)》 2020年第4期24-49,共26页
本文识别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阶段、特征事实与异质性条件,以区域一体化为核心、以“机制、要素、维度”为支撑,致力于构建符合中国实践与特征事实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围绕打破地方保护的核心命题,剖析地方政府间的复杂... 本文识别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阶段、特征事实与异质性条件,以区域一体化为核心、以“机制、要素、维度”为支撑,致力于构建符合中国实践与特征事实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围绕打破地方保护的核心命题,剖析地方政府间的复杂博弈关系,提出基于地方政府博弈优化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阐明以驱动地方政府对高水平均衡形成偏好一致性与行动一致性为目标的政策导向,并提出涵盖政策主体、政策机理、时点前置、分析模式、政策工具、数据需求等六大要点的精准化政策设计范式,为政策导向转化为实践方案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理论框架 异质性条件 政策设计
下载PDF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被引量:91
6
作者 李兰冰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82,共14页
本文识别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阶段、特征事实与异质性条件,以区域一体化为核心、以“机制、要素、维度”为支撑,致力于构建符合中国实践与特征事实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围绕打破地方保护的核心命题,剖析地方政府间的复杂... 本文识别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阶段、特征事实与异质性条件,以区域一体化为核心、以“机制、要素、维度”为支撑,致力于构建符合中国实践与特征事实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围绕打破地方保护的核心命题,剖析地方政府间的复杂博弈关系,提出基于地方政府博弈优化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阐明以驱动地方政府对高水平均衡形成偏好一致性与行动一致性为目标的政策导向,并提出涵盖政策主体、政策机理、时点前置、分析模式、政策工具、数据需求等六大要点的精准化政策设计范式,为政策导向转化为实践方案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理论框架 异质性条件 政策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