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故意作为犯中“结果回避可能性”之反思
被引量:
2
1
作者
金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8-94,共17页
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能否适用于故意作为犯,存在较大争议。“假想的结果原因”和“假想承诺”理论无法为故意作为犯中的限制结果归责提供充足的理由。以客观归责为代表的“肯定说”和以主观归责为代表的“否定说”分别优先以结果避免可...
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能否适用于故意作为犯,存在较大争议。“假想的结果原因”和“假想承诺”理论无法为故意作为犯中的限制结果归责提供充足的理由。以客观归责为代表的“肯定说”和以主观归责为代表的“否定说”分别优先以结果避免可能性和结果预见可能性来限制刑事不法,在价值立场上也难分高下。实际上,从规范构造和实践基础的层面出发,将故意犯和过失犯理解为并列而非对立关系,能够使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容许风险的存在,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可以适用于故意作为的法定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作为犯
结果回避可能性
客观归责
主观归责
法定
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合义务替代行为之本体构造与规范适用
被引量:
4
2
作者
金燚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9年第2期279-303,共25页
合义务替代行为与假定因果关系同属刑法学中的反事实思维,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法律效果,需要严格区分。从前提要件和结果要件出发的"区分说"显得力有不逮,两者的本质差异应体现在风险来源和结果引发机制上。在假设流程中,合义务...
合义务替代行为与假定因果关系同属刑法学中的反事实思维,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法律效果,需要严格区分。从前提要件和结果要件出发的"区分说"显得力有不逮,两者的本质差异应体现在风险来源和结果引发机制上。在假设流程中,合义务替代行为的"结果"是容许风险在规范保护目的范围内的实现,而假定因果关系的"结果"由行为人控制领域之外、不影响规范效力发挥的其他因素所导致,通过对其风险来源及结果引发机制的考察,可以对两者准确区分。合义务替代行为在扩张行为人的行动自由和限制刑罚权方面具有正当性,不仅适用于过失作为犯和不作为犯,同样适用于故意作为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义务替代行为
假定因果关系
结果引发机制
故意作为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对当下归属理论的一种质疑
被引量:
8
3
作者
崔志伟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6-171,196,共17页
“不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之主张既无法合理应对“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问题以及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特别认知的侵害情形,也不契合处罚不能犯未遂的司法现状。“先客观后主观”的审查顺序在自然科学上的合理基础不复存在,权利保障...
“不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之主张既无法合理应对“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问题以及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特别认知的侵害情形,也不契合处罚不能犯未遂的司法现状。“先客观后主观”的审查顺序在自然科学上的合理基础不复存在,权利保障理念与不法的客观性间也不存在必然关联。客观优先的审查顺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程序法而非实体法。主客观二分法并不现实:“目的性动词”使主客观要素无法完全割裂,主观要素缺位可能无法评价不法的有无,主观要素还能够影响到具体的不法类型判断以及行为危险的程度。主观故意和行为人的特别认知在不法判断中的地位已然无法撼动,至少在故意的作为犯中,客观归属论已名实难副。主客观二分式的犯罪构成模式并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两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先后次序,主客观相结合的不法判断才更加贴合实际。因此,应当重新审视责任要素的范畴,故意、目的等要素实际上应归入构成要件的领域。否定客观不法论,“不法与责任的区分”才得以真正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法
责任
客观归属
主观归属
故意
的
作为犯
原文传递
题名
故意作为犯中“结果回避可能性”之反思
被引量:
2
1
作者
金燚
机构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8-94,共1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基本法研究项目“香港国安法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的四类罪行研究”(项目编号:JBF2021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能否适用于故意作为犯,存在较大争议。“假想的结果原因”和“假想承诺”理论无法为故意作为犯中的限制结果归责提供充足的理由。以客观归责为代表的“肯定说”和以主观归责为代表的“否定说”分别优先以结果避免可能性和结果预见可能性来限制刑事不法,在价值立场上也难分高下。实际上,从规范构造和实践基础的层面出发,将故意犯和过失犯理解为并列而非对立关系,能够使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容许风险的存在,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可以适用于故意作为的法定犯。
关键词
故意作为犯
结果回避可能性
客观归责
主观归责
法定
犯
Keywords
Intentional Offenses by Action
Possibility to Avoid the Consequence
the Objective Imputation
the Subjective Imputation
Statutory Offenses
分类号
DF6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合义务替代行为之本体构造与规范适用
被引量:
4
2
作者
金燚
机构
德国波恩大学
出处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9年第2期279-303,共25页
基金
2016年度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我国刑法修正的理论模型与制度实践研究”(16ZDA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合义务替代行为与假定因果关系同属刑法学中的反事实思维,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法律效果,需要严格区分。从前提要件和结果要件出发的"区分说"显得力有不逮,两者的本质差异应体现在风险来源和结果引发机制上。在假设流程中,合义务替代行为的"结果"是容许风险在规范保护目的范围内的实现,而假定因果关系的"结果"由行为人控制领域之外、不影响规范效力发挥的其他因素所导致,通过对其风险来源及结果引发机制的考察,可以对两者准确区分。合义务替代行为在扩张行为人的行动自由和限制刑罚权方面具有正当性,不仅适用于过失作为犯和不作为犯,同样适用于故意作为犯。
关键词
合义务替代行为
假定因果关系
结果引发机制
故意作为犯
Keywords
Alternative Behavior of Satisfying Duty
Assumed Causal Relationship
Result Trigger Mechanism
Intentional Act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对当下归属理论的一种质疑
被引量:
8
3
作者
崔志伟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出处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6-171,196,共17页
文摘
“不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之主张既无法合理应对“中立”帮助行为的可罚性问题以及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特别认知的侵害情形,也不契合处罚不能犯未遂的司法现状。“先客观后主观”的审查顺序在自然科学上的合理基础不复存在,权利保障理念与不法的客观性间也不存在必然关联。客观优先的审查顺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程序法而非实体法。主客观二分法并不现实:“目的性动词”使主客观要素无法完全割裂,主观要素缺位可能无法评价不法的有无,主观要素还能够影响到具体的不法类型判断以及行为危险的程度。主观故意和行为人的特别认知在不法判断中的地位已然无法撼动,至少在故意的作为犯中,客观归属论已名实难副。主客观二分式的犯罪构成模式并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两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先后次序,主客观相结合的不法判断才更加贴合实际。因此,应当重新审视责任要素的范畴,故意、目的等要素实际上应归入构成要件的领域。否定客观不法论,“不法与责任的区分”才得以真正确立。
关键词
不法
责任
客观归属
主观归属
故意
的
作为犯
Keywords
Wrongdoing
Liability
Objective Imputation
Subjective Imputation
Intentional Act Crime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故意作为犯中“结果回避可能性”之反思
金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合义务替代行为之本体构造与规范适用
金燚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对当下归属理论的一种质疑
崔志伟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