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意杀人未遂案件中情节轻重的区分
1
作者 王美俐 《人民司法》 2023年第17期44-47,共4页
【裁判要旨】故意杀人未遂,认定情节轻重,应当结合犯罪动机、作案工具、犯罪场所以及伤害部位、结果等因素综合评判,不宜将案件中存在的法定从宽情节简单等同于情节较轻。
关键词 作案工具 情节较轻 犯罪场所 犯罪动机 综合评判 故意杀人未遂 从宽情节 裁判要旨
原文传递
浅析间接故意未遂形态之认定
2
作者 赵阳 《法制与经济》 2018年第3期148-150,156,共4页
基于间接故意"放任"的意志因素,我国理论界通常认为间接故意只有成立与否,不存在未遂形态,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对危害结果的明确指向性。间接故意是否不具备结果指向的明确性还有赖于对"明确性"的定义,其理论基础有... 基于间接故意"放任"的意志因素,我国理论界通常认为间接故意只有成立与否,不存在未遂形态,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对危害结果的明确指向性。间接故意是否不具备结果指向的明确性还有赖于对"明确性"的定义,其理论基础有待商榷。而在司法实践中,否定间接故意的未遂形态造成了审判焦点被模糊,罪刑法定原则以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难以获得良好实现的结果。文章以案例为基础,综合分析各国现状,以寻求肯定间接故意未遂形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故意 未遂 故意杀人罪(未遂) 故意伤害罪
下载PDF
法律教义是怎样产生的——基于后果主义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桑本谦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92,共17页
描述法律教义的创制过程,可以揭示法律教义背后的实践逻辑,进而掌握创制法律教义的工作原理。以刑法学中对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死的司法识别作为例子,利用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其加以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由于犯罪的主观方面不... 描述法律教义的创制过程,可以揭示法律教义背后的实践逻辑,进而掌握创制法律教义的工作原理。以刑法学中对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死的司法识别作为例子,利用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其加以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由于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可观察,故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操作层面上必然表现为"客观统一主观",且由于所有实体法判断最终都要深入到证据法层面,故而"推定-反证模式"可以替代实体法上的要件识别。总而言之,坚持后果主义的规范立场,以功能解释取代道德解释,乃是深化和拓展刑法学研究乃至整个法学研究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死 故意杀人未遂 法律教义 后果主义
原文传递
不该发生的悲剧
4
作者 肖国清 《农家女》 2008年第4期45-45,共1页
七岁的小娟被人注射了毒针,险些丧命。凶手居然是她只有18岁的堂姑。消息传开,村民哗然。是什么样的恩怨,让一个花季少女将罪恶的黑手伸向了无辜的儿童?
关键词 故意杀人罪(未遂) 有期徒刑 畸形恋 情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