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靶控异丙酚镇静的患者在出现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时的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以及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的关系。方法:ASAⅠ~Ⅱ...目的:探讨靶控异丙酚镇静的患者在出现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时的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以及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的关系。方法:ASAⅠ~Ⅱ级患者20例,所行手术不限,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靶浓度从0.5mg/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mg/L,每一靶浓度输注5min,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为O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CSI值及BIS值。每间隔20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mg/L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数值及时间。计算5%,50%及95%患者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BIS和CSI值。结果: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与BIS和CS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787与0.792)。5%,50%及95%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为1、1,1、8与2.4mg/L;5%,50%及95%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BIS值分别为79、2,69.2与59.2;CSI值分别为74.9,65.9与56.8。5%,50%及95%患者出现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为1.5,2.5与3.4mg/L;BIS值分别为73.6,57.1与40.6;CSI值分别为65.2,54.8与44.3。结论:靶控异丙酚时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时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波动;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与BIS和CS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BIS比较,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时CSI数值变化范围较小,用于反映麻醉中患者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可能更有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靶控异丙酚镇静的患者在出现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时的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以及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的关系。方法:ASAⅠ~Ⅱ级患者20例,所行手术不限,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靶浓度从0.5mg/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mg/L,每一靶浓度输注5min,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为O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CSI值及BIS值。每间隔20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mg/L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数值及时间。计算5%,50%及95%患者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BIS和CSI值。结果: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与BIS和CS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787与0.792)。5%,50%及95%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为1、1,1、8与2.4mg/L;5%,50%及95%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BIS值分别为79、2,69.2与59.2;CSI值分别为74.9,65.9与56.8。5%,50%及95%患者出现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为1.5,2.5与3.4mg/L;BIS值分别为73.6,57.1与40.6;CSI值分别为65.2,54.8与44.3。结论:靶控异丙酚时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时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波动;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与BIS和CS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BIS比较,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时CSI数值变化范围较小,用于反映麻醉中患者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可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