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教师的倾听力与教育力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李政涛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
-
出处
《今日教育》
2017年第5期36-37,共2页
-
文摘
"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倾听我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而是让你听的,否则我不原谅你。"说这话的是一个美国小姑娘,她还在读幼儿园。如此不失强硬的话语,表达的不只是孩子的不满、抱怨,甚至愤怒,还有隐含的期待和吁求:请听我说!这种对教师和成年人的吁求,在教育世界里并不鲜见,只不过大多数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无法像这个小姑娘一样,以这般鲜明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
-
关键词
教育力
教育世界
教育智慧
丝丝缕缕
教育能力
教育艺术
教育品质
需要感
教育机智
敏锐感受
-
分类号
G45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三力合一,夯实课堂观察平台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钱金明
-
机构
吴江市鲈乡实验小学
-
出处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
2008年第8期55-57,共3页
-
文摘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我们引导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尤其要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行为,包括学生的外在行为、内在情绪、投入状态、与教师的互动、情感体验等,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作相关的分析。
-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外在行为
学习行为
课堂教学
教学反馈
学生资料
教学方法
课堂行为
敏锐感受
教学决策
-
分类号
G622.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蓟州北少林寺》
- 3
-
-
作者
范迪安
-
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
-
出处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以中国画的当代发展为理想,范扬一方面坚持深研传统、广收博取,体现出一种从融通到转化的学术智慧;一方面坚持深入生活,神游自然,以捕捉和表现物象的“神态”为追求,敏锐感受万物生命的情状,把握创作感兴的“禅机”,取象造型视角新颖,构势造境落落大方,清朗畅怀,用笔用墨用彩浑然贯气,语言节奏与情感节奏交相迸发,在笔墨语言上自成鲜明的体格,焕发出生机蓬勃的时代气象。
-
关键词
笔墨语言
范扬
语言节奏
敏锐感受
情感节奏
生机蓬勃
深入生活
学术智慧
-
分类号
J222
[艺术—美术]
-
-
题名动态生成——提升思维机智的催化剂
- 4
-
-
作者
肖建华
-
机构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
出处
《中学物理》
2016年第7期14-15,共2页
-
文摘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情境或观点为契机,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
合外力
学习过程
物理情景
发展区
学习自觉性
认知冲突
敏锐感受
探究欲望
-
分类号
G623.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如何正确释义和表演声乐作品
- 5
-
-
作者
于洁
-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4年第9期69-70,共2页
-
文摘
一首声乐作品的灵魂并不在于作曲家的旋律多么优美动听,也不在于歌者的技巧多么高超,能够正确的释义作曲家赋予作品的内涵以及通过歌者正确表演才能给予音乐作品真正的灵魂。
-
关键词
优美动听
声乐演唱
声音技巧
感情表达
读谱
李斯特
斯特拉文斯基
敏锐感受
主要意图
古斯塔夫
-
分类号
J616
[艺术—音乐]
-
-
题名论写生对高中美术教学综合艺术素养提升的意义
被引量:4
- 6
-
-
作者
张艳
-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
-
出处
《华夏教师》
2018年第21期89-90,共2页
-
文摘
审美、技能是艺术教学中常常提到的名词,对高中美术生来说,他们就像左右手,审美提高技能跟进,短了哪块都不行。提高审美,提高感悟,写生是关键,视野写生,外化自然,内化于心。写生对高中学生的意义不单纯是绘画技能的提升,而是一种成长,写生故事,成长记录,花开有时。
-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教学规律
写生的意义
敏锐感受
-
分类号
G635.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素描、色彩在高考中存在的问题
- 7
-
-
作者
董刚
-
机构
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
-
出处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40-141,共2页
-
-
关键词
素描
色彩
高考
美术
整体观念
理解对象
敏锐感受
-
分类号
G633.95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名校之“名”与名校之“忧”
被引量:1
- 8
-
-
作者
王仕斌
-
机构
通川区第一小学校
-
出处
《教育科学论坛》
2015年第6期18-19,共2页
-
文摘
从本质上讲,"名校"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你在当地是名校,但放在更大范围内,就不见得是名校;今天看来你是名校,但随着时间推移,明天或将来就不一定是名校;名校可以是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的学校,也可以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做得有特色的学校。总之,名校之名。
-
关键词
整体印象
似有若无
三忧
办学行为
不良竞争
通川区
外界事物
敏锐感受
岁月流逝
遭遇尴尬
-
分类号
G47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追求语文的诗意与本真——陈宝祥语文教学艺术评述
- 9
-
-
作者
石瑛
-
机构
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5年第12期20-21,共2页
-
文摘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诗意才能把人所体验到的完整世界表现出来,逻辑的、推理的语言,只能把握一些普遍的抽象的东西,对真意或境界只能间接地把握。而在陈宝祥那里,诗意是超越了风格概念而存在的东西,它有着无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的"诗意",由心灵的高度自由生发出的蓬勃想象力,是对社会和历史的一种责任,是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启迪,是对幸福的敏锐感受力。
-
关键词
陈宝
敏锐感受
民族精神
语言习得
陈老师
名著阅读
相鼠有皮
报刊阅读
人物形象分析
钱梦龙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语感与语文理法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谢贤扬
-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80-87,共8页
-
文摘
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敏锐感受力,表现为瞬时性地理解言语和判别言语。语文理法指语文知识的法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古往今来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特殊目标。但是,以语文理法为指导的当代语文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无规律可循?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认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事实上。
-
关键词
语感培养
言语实践
敏锐感受
书面言语
口头言语
学习语言
传统语文教育
语感训练
涵泳
感情共鸣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培养数感,让数感在思维意识中扎根
- 11
-
-
作者
倪娟
-
机构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
-
出处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年第8期69-69,共1页
-
文摘
数感就是对数的敏锐感受力.在对数进行深入理解的同时,在头脑中内化成为驾驭数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它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解释与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与空间形式.所以。
-
关键词
思维意识
具体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
数量关系
定量刻画
竖式
算理
感受力
数据特征
敏锐感受
-
分类号
G623.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让物理课堂“活”起来
- 12
-
-
作者
袁静
-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
出处
《创新时代》
2016年第6期54-55,共2页
-
文摘
调查发现,有70%~80%的学生认为在中学所有学科中,物理最难学,甚至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听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大部分教师也抱怨学生上课死气沉沉,一点精神气都没有!究其原因,我认为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课堂,课堂"活"不起来,教师和学生各有责任。
-
关键词
物理课堂
教学效果
知识传播者
物理学科
课堂教学艺术
教育才能
敏锐感受
课堂气氛
精神饱满
重力势
-
分类号
O4
[理学—物理]
-
-
题名初中语文女性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研究初探
- 13
-
-
作者
陈玲玲
袁爱国
-
机构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七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2-84,共3页
-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FHB110183)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近年来,初中语文学科女性教师比例大幅增加,而她们的专业发展相对滞后。为此我们认真梳理初中语文女性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内容,关注其专业发展过程与方法,同时从专业情意、专业态度及专业精神等要素入手,着力提升其专业发展品质,促进其专业素养的自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一、求同存异,寻求初中语文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与差异性(一)初中语文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
-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女性教师
教师专业知识
于漪老师
内涵研究
教学素养
敏锐感受
审美情感
文本解读
我文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语感——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
- 14
-
-
作者
徐国文
-
机构
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中心小学
-
出处
《教育家》
2015年第12期85-87,共3页
-
文摘
只有"胸藏万汇凭吞吐",才能"笔力千钧任弥张"。语言感受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语感,简言之,即语言感受力。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设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
-
关键词
语言文字
语言感受
感受力
敏锐感受
语文素质
近义词
个人语言
一朵朵
阅读文本
教学效果
-
分类号
G623.2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浅谈小学生棒刮画创作与辅导
- 15
-
-
作者
李艳芳
-
机构
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心小学
-
出处
《文理导航》
2017年第12期63-64,共2页
-
文摘
油画棒刮画是在铅画(卡、板)纸上先用油画棒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在涂好的色彩上面用黑色(或其他深色)的油画棒再涂盖一层;最后再用竹(或木)笔根据画面需要刮出具体的形象。油画棒刮画的特点:工具制作简便,画面效果奇特有个性,童趣味浓厚,重在刮出变幻的线条和奇妙的色块来表现。油画棒刮画的制作过程非常有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
关键词
油画棒
画面效果
色块
儿童美术教育
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
敏锐感受
思维能力
激趣
感受生活
-
分类号
G623.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学美育的思考和实践
- 16
-
-
作者
黄守忠
-
出处
《龙岩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31-33,共3页
-
文摘
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做为“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这是社会主义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厦门一中从一九八二年起在每届的高一年开设美育课。五年的实践证明,进行审美教育十分必要,而且学生也是欢迎的。
-
关键词
美育渗透
社会主义教育
中学教育
实践证明
教育过程
审美修养
行为美
敏锐感受
随风潜入夜
艺术素养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看影视批评现状
- 17
-
-
作者
张亚伟
-
机构
秦皇岛电视台
-
出处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第16期178-178,共1页
-
文摘
影视评论者和相关的从业人员在杂志报刊上发表评论时,除具备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敏锐的感受能力,还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坚定立场,只有这样才会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
关键词
自己的观点
坚定的立场
专业的理论
敏锐感受力
-
分类号
F233
[经济管理—会计学]
-
-
题名在游戏中发现和推进有价值的儿童主题活动
- 18
-
-
作者
田杰
-
机构
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
-
出处
《动漫界(幼教365)》
2023年第40期32-34,共3页
-
文摘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能力。”
-
关键词
教育智慧
敏锐感受
教育时机
变动过程
叶澜
矛盾和冲突
教学实践
情境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快去接受“八音”的启蒙吧
- 19
-
-
作者
鄂璠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小康》
2021年第13期66-66,共1页
-
文摘
喜欢用文字和画笔记录生活片段的绘本创作者温艾凝在去年年初迷上了民乐。“古朴优美的古琴声、清脆明亮的笛声、幽静典雅的箫声……每次听到这些,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过暑假的简单时光,想起那片充满了小溪流淌的声音、树叶摇晃的声音、石头碰撞的声音的绿色树林。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但这些自然之音依然停留在耳朵里,和耳机里的民乐声一起直抵人心。”后来温艾凝才知道,中国民乐就是从自然中孕育而来的,每一件民族乐器都带着树木的记忆和植物的芬芳。对音乐有着高度敏锐感受力的邹頔是一位青年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对民乐自然有着独到的理解与感悟。2020年,她和温艾凝一起邀请到动画艺术家谭海粟,书法家许宏泉,国乐大师、演奏家方锦龙(琵琶)、苏畅(古筝)、王颖(二胡)、丁晓逵(笛/箫/埙)、朱瑞(笙)、杨众国/潘玥辰(阮)、孙灜(古琴),大家组合在一起,以全新的视角,以文字、绘画、音乐、动画四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方式,共同揭开了“八音的秘密”。
-
关键词
中国民乐
民族乐器
敏锐感受
八音
四位一体
动画
生活片段
-
分类号
J63
[艺术—音乐]
-
-
题名读中品 品中悟 悟中升
- 20
-
-
作者
张玉华
-
机构
江苏省通州市十总小学
-
出处
《广西教育》
2009年第28期40-40,共1页
-
文摘
学习是个体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感悟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而敏锐的感知和领悟,是对语言所蕴含的意义或背景知识的一种直觉顿悟,一种心理体验。朗读并品味语言文字正是把这种直觉顿悟、心理体验表现出来的一种有效方法。
-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心理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
朗读训练
苏教版
书声琅琅
敏锐感受
激动万分
李凝
你那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