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唯物主义岂能是“救赎历史”——评洛维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神学式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庄忠正 岑丹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23-128,173,共7页
洛维特出于拯救现代性危机的目的,试图通过用自然意识取代历史意识的"斯多亚式退却"来克服虚无主义;但是,他把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为国民经济学语言的救赎史,对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是灾难性的。应当认真对待洛维特的这种思想动向,... 洛维特出于拯救现代性危机的目的,试图通过用自然意识取代历史意识的"斯多亚式退却"来克服虚无主义;但是,他把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为国民经济学语言的救赎史,对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是灾难性的。应当认真对待洛维特的这种思想动向,并通过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来捍卫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洛维特 历史唯物主义 救赎历史 虚无主义 历史意识
下载PDF
科学地去救赎历史——《巴黎手稿》透露的马克思的心理之路
2
作者 孙国强 夏东民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43,共3页
在《巴黎手稿》当中,马克思首次全面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方社会的解释和预言。他认为,由于财产私有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工人阶级辛勤劳作陷于赤贫,资本家却享有特权过着富裕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生... 在《巴黎手稿》当中,马克思首次全面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方社会的解释和预言。他认为,由于财产私有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工人阶级辛勤劳作陷于赤贫,资本家却享有特权过着富裕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都被异化了,他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扬弃财产的私有制和对人的异化,实现人和社会的复归,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真正的解放。马克思的这一重大发现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的,他通过将政治问题化为历史问题,从经济分析入手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了全面的解剖,科学地论证了作为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的发现内容以及它的最终去向。其次这样一个努力的背后体现了马克思的救世情怀,他关注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的尊严和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共产主义 唯物主义 救赎历史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岂能谋取神学的支持——对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的批评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文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4-20,共7页
洛维特致力消解由黑格尔和马克思发展到极致的历史意识,试图恢复斯多葛的自然理念以克服现代主体主义。审视其以基督教的救赎理论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悖理之处,将为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未来观、进步观等基本观念扫清道路。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神学 洛维特 《世界历史救赎历史 自然理念 基督教 历史意识
原文传递
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秋零 田薇 《中国学术》 2003年第2期261-265,共5页
关键词 卡尔·洛维特 《世界历史救赎历史 历史哲学 神学 理性
原文传递
马克思人类解放与历史救赎的本质差异
5
作者 李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44,共3页
卡尔·洛维特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称之为带有宗教情感和色彩的"历史救赎",并且认为《共产党宣言》不过是以"科学预言的相反形式"坚持了信仰的特征。这种在现代西方社会有一定影响的观点从根本上混淆了哲学和宗... 卡尔·洛维特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称之为带有宗教情感和色彩的"历史救赎",并且认为《共产党宣言》不过是以"科学预言的相反形式"坚持了信仰的特征。这种在现代西方社会有一定影响的观点从根本上混淆了哲学和宗教两种异质性的学说,也抹杀了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意义。无论是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和终极目标上,马克思哲学与宗教理论都有着本质的差异:宗教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凭借直觉的信仰体验来表达人类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而马克思则从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出发,以人的历史演进为依托,为"人类的解放"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问题指出了一个实践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人类解放 哲学 宗教 共产主义
下载PDF
“文革”中的乡村文化、日常生活和历史救赎——评贾平凹的《古炉》
6
作者 蔡高宇 王俊秋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2年第1期217-223,共7页
贾平凹的《古炉》展现了"文革"的乡村演变史。小说将"文革"的政治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和重塑,以及乡村文化对超稳定性和自律性的坚守;"文革"政治生活对乡村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乡村生活世界的自主和停滞... 贾平凹的《古炉》展现了"文革"的乡村演变史。小说将"文革"的政治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和重塑,以及乡村文化对超稳定性和自律性的坚守;"文革"政治生活对乡村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乡村生活世界的自主和停滞;传统伦理对"文革"历史救赎的无力感和绝望感作为讲述"文革"历史的核心,从而开拓了当代"文革叙事"的新视野和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炉》 文革叙事 乡村文化 日常生活 历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