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关于教而优则仕的理性思索
被引量:3
- 1
-
-
作者
王颖
王毓珣
-
机构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出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3-55,共3页
-
文摘
教而优则仕现象既有利也有弊,其成因有:学而优则仕遗风的影响,教育管理干部选用机制存在欠缺,优秀教师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当官相对比较实惠等。应对教而优则仕的策略有:大兴尊重专家之风,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干部选用机制,尽量扩大优秀教师发展空间,优秀教师必须学会冷静对待提拔重用的机会,尽量减少当官的显性与隐性的实惠,努力提高教育专家的实惠等。总之,让适合从政的优秀教师,从政为官;让适合从教的优秀教师,成名成家。这才是应对教而优则仕最理想的状态。
-
关键词
教而优则仕
利弊分析
成因剖析
应对策略
理性
思索
-
分类号
G451.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教而优则仕——于高职院校是喜更是忧
- 2
-
-
作者
杨双林
季敏
-
机构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职业大学
-
出处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第35期82-83,共2页
-
文摘
高职院校总会有中高层管理者因退休或其它原因空出工作岗位,因此不断地需要从优秀的一线教师中选拔人才充实管理团队。在厘清教而优则仕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出现教而优则仕的三层原因,并进而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悲喜之处,得出的结论是正视这种现象,因为其不可避免。
-
关键词
教而优则仕
高职院校
管理
-
分类号
F24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
-
题名试析“研(教)而优则仕”现象的逻辑基础与成因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王楚鸿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科研处
-
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7-118,共2页
-
文摘
对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研(教)而优则仕"现象及其负面影响予以高度的关注,同时重点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理论依据、形成原因和文化基础。
-
关键词
“研而优则仕”现象
“教而优则仕”现象
形成原因
高校
人才政策
“官文化”
-
分类号
G64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G64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育管理者
- 4
-
-
作者
席延飞
-
机构
不详
-
出处
《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2020年第12期23-23,共1页
-
文摘
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职务,由于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利,很多时候是出力不讨好,所以很多人并不热衷,也有很多人难以胜任。但是由于工作需要人来做,又不能缺少。因此,需要从教师中选拔一些业务能力强的作为管理者,这就是所谓的“教而优则仕”吧。然而,干好相应的工作,不仅仅需要一定的业务水平,更需要一定的道德修养。
-
关键词
学校管理工作
教育管理者
业务水平
道德修养
教而优则仕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关于科学构建“校名师制度”的思考
- 5
-
-
作者
谌涛
-
机构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
-
出处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年第10期65-66,共2页
-
文摘
通过对"教而优则仕"和"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缺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校名师制度"的概念,认为科学合理的校名师制度,应按照特定程序,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每年从学校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中评选出约定数量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上有突出成绩的教师为学校名师,给予特定待遇。
-
关键词
教而优则仕
校名师制度
青年教师
激励
-
分类号
G451.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叫声“老师”咋就那么难?
- 6
-
-
作者
吴维煊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第8期1-1,共1页
-
文摘
在外出开会、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职务的普通教师在对外交流时称呼不明。笔者去过很多学校,参加过很多活动,在个人简历及签到簿上",职务"一栏清清楚楚地写着"教师",但却很少有人叫我"吴老师",基本都称呼我为"吴主任"。对此,每次笔者都及时纠正,告知对方我不是主任,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对方仍然称呼我为"吴主任"。不称"老师"称"主任",可能出于以下原因:受"官本位"意识影响,在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主任"比"老师"体面;基于年龄等因素,称呼"老师"怕我面子挂不住;笔者在教学与教科研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按照"教而优则仕"的逻辑,理应被称呼为"主任"。
-
关键词
教科研
普通教师
个人简历
官本位
对外交流
老师
教而优则仕
学习的过程
-
分类号
G45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