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平等中的教育性别差异与“性别红利”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静 董晓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8-45,共8页
教育均等是追求性别平等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回报率随教育层次提升的增长,在当前新发展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聚焦于性别平等中的教育性别差异问题,定量分析我国各个教育层次的性别差异发展趋势... 教育均等是追求性别平等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回报率随教育层次提升的增长,在当前新发展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聚焦于性别平等中的教育性别差异问题,定量分析我国各个教育层次的性别差异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教育发展得到政策支持的效果,最后回归到“人口红利”渐行消失这一背景下,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女性的人力资源优势及其衍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女性人力资本 教育性别差异 性别平等
下载PDF
简析中国各个阶段教育的性别差异
2
作者 李曦 《科教文汇》 2011年第5期3-3,10,共2页
中国教育上的性别差异一直普遍存在,尽管从建国开始到如今,男女在各个阶段受教育权利都有极大的改进,然而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不平等现象仍存在,急需改进。本文旨在简单分析当今中国各个阶段教育的性别差异状况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中国教育上的性别差异一直普遍存在,尽管从建国开始到如今,男女在各个阶段受教育权利都有极大的改进,然而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不平等现象仍存在,急需改进。本文旨在简单分析当今中国各个阶段教育的性别差异状况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当今教育状况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性别差异 教育状况改善 性别平等
下载PDF
正确认识我国教育中的性别差距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冬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8期5-7,共3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男女平等国策的实施,女性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多,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上的性别差距大大缩小。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基本实现了教育的性别公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男女两性平均受教育程度日益接近,但农村和贫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男女平等国策的实施,女性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多,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上的性别差距大大缩小。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基本实现了教育的性别公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男女两性平均受教育程度日益接近,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性别差距仍然存在,它将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城乡、地区差距的缩小而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距是必要的,但是,试图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则是徒劳的。加快发展妇女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是教育界、妇女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教育性别差距 教育性别差异
下载PDF
女性教育研究的认识误区辨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叶珠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12,共2页
女性教育研究的认识误区辨析赵叶珠当前,女性教育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但学术界对女性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人们对女性教育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之处,阻碍着人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澄清认识,... 女性教育研究的认识误区辨析赵叶珠当前,女性教育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但学术界对女性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人们对女性教育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之处,阻碍着人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澄清认识,引起人们对女性教育研究的重视,试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教育 教育研究 认识误区 女权运动 性别差异教育 性别公平教育
下载PDF
中小学生的心理性别差异教育 被引量:10
5
作者 龙燕梅 《教育科学研究》 2002年第7期54-56,共3页
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仅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还包括他们的性别特征和个体差异。在实施教育措施和教学方法上应做到男女有别,因性施教。因性施教的基本策略就是扬长补短,促使男女生的心理都... 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仅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还包括他们的性别特征和个体差异。在实施教育措施和教学方法上应做到男女有别,因性施教。因性施教的基本策略就是扬长补短,促使男女生的心理都得到完善而良好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心理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心理性别差异教育 因性施教 基础教育
原文传递
卢梭的爱情教育观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阮慧玲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1-24,共4页
卢梭的爱情教育观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书信体小说《爱弥儿》及《新爱洛伊斯》中,包涵了道德教育、性别差异教育、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自然教育,对当代仍具有教育启示意义,应对这些观点进行理性分析并合理扬弃。
关键词 爱情教育 性别差异教育 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 自然教育
下载PDF
女性教育提升与生育行为变迁——基于夫妻匹配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卿石松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202,M0007,共25页
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和性别地位演变正在重塑婚育结构。本文利用家庭层面的数据探究夫妻教育匹配模式的队列变化及其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梯度婚减少,而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增多,且不同教育匹配模式的夫妻间生育差异显著。... 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和性别地位演变正在重塑婚育结构。本文利用家庭层面的数据探究夫妻教育匹配模式的队列变化及其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梯度婚减少,而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增多,且不同教育匹配模式的夫妻间生育差异显著。在同质婚中,教育与生育呈负梯度关系,高学历夫妇的子女数量和二孩生育概率最低。同时,妻子受教育程度高出丈夫越多,二孩生育概率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的生育劣势逐渐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性别角色、夫妻相对地位和性别分工变革对生育决策机制的影响,为解析生育趋势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性别差异逆转 教育匹配 生育行为 性别分工
原文传递
孩子的性别角色分化不宜过早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素华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80-82,共3页
从男、女大脑生理基础的比较 ,男孩女孩所受教育的比较 ,男女性别角色特征的发展以及如何进行性别差异教育四个方面分析儿童性格形成的不同特点 ,认为孩子的性别角色分化不宜过早。淡化儿童的性别特征有利于摆脱因性别差异造成的发展上... 从男、女大脑生理基础的比较 ,男孩女孩所受教育的比较 ,男女性别角色特征的发展以及如何进行性别差异教育四个方面分析儿童性格形成的不同特点 ,认为孩子的性别角色分化不宜过早。淡化儿童的性别特征有利于摆脱因性别差异造成的发展上的局限性 ,从而获得全面性的素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教育 性别角色 分化发展 性别差异教育 生理基础 性别特征
下载PDF
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蕾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5-37,共3页
现今中小学中男生弱势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目前的教育没有意识到男女生的差异,考核评价方式、教师的课堂纪律要求和教育的女性环境都有利于女生优势的发挥,不利男生潜能的挖掘。改变男生弱势状况,要革新教育理论,重视“性别差异教育”;... 现今中小学中男生弱势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目前的教育没有意识到男女生的差异,考核评价方式、教师的课堂纪律要求和教育的女性环境都有利于女生优势的发挥,不利男生潜能的挖掘。改变男生弱势状况,要革新教育理论,重视“性别差异教育”;改进教学内容,开设符合男女生兴趣要求的课程;探索教学方法,实行小班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改变教育评价,因性而异,区别对待;要调整补充教师队伍,使男女教师比例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生 弱势 性别差异教育 因性施教
下载PDF
家庭规模与儿童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郑磊 侯玉娜 刘叶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69,共11页
利用中国西部农村抽样调查数据,以学业成绩和心理适应性两方面指标来度量儿童教育发展成果,特别关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这两类教育发展指标上的差异,以及两类家庭儿童的教育性别差异状况,我们尝试性地研究家庭规模与儿童教育发展的... 利用中国西部农村抽样调查数据,以学业成绩和心理适应性两方面指标来度量儿童教育发展成果,特别关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这两类教育发展指标上的差异,以及两类家庭儿童的教育性别差异状况,我们尝试性地研究家庭规模与儿童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生育规模减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这对于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女童尤其有利。但是,出生在较小规模家庭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儿童,其心理适应性水平也显著偏低。此外,相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拥有一个同胞的孩子其学业成绩并不会显著低于前者,但是其心理适应性却显著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规模 数量-质量权衡 学业成就 心理适应性 教育性别差异
原文传递
教育的城乡不平等及其后果——基于上海、浙江和福建的家庭调查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智勇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3-94,共12页
学校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基石。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最终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相应的教育回报,故而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差异将导致教育成就的不同,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进而造成收入... 学校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基石。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最终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相应的教育回报,故而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差异将导致教育成就的不同,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进而造成收入的不同。本文利用基于上海、浙江和福建的家庭动态调查数据,从个体求学经历的角度分析了城乡不同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差异,也探讨了教育的性别差异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的城乡不平等是造成城乡之间教育成就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回归分析表明,在城市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会明显提升。相反,在农村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显著降低。而且教育成就越高,越依赖于教育环境。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来看,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在五六十年代有所缓解,但七十年代以来有加剧的趋势,小城市和城郊农村的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的教育成就显著提高。因此,消除教育的城乡不平等,应当加强农村教育环境的建设,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给,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教育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环境 教育城乡不平等 教育性别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