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绅士”遇到“自然人”——论卢梭对洛克教育目的的批判
1
作者 朱梅 李宜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114,共5页
洛克认为教育要培养具有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等品质的绅士。然而,在卢梭看来,绅士的本质为追求私利的“布尔乔亚”,绅士的教育容易加剧人的自我矛盾和分裂,他认为教育应培养热爱劳动、人格统一、真诚善良的自然人。卢梭对洛克教育目... 洛克认为教育要培养具有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等品质的绅士。然而,在卢梭看来,绅士的本质为追求私利的“布尔乔亚”,绅士的教育容易加剧人的自我矛盾和分裂,他认为教育应培养热爱劳动、人格统一、真诚善良的自然人。卢梭对洛克教育目的批判的主要原因在于:洛克与卢梭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洛克与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各自政治理想的投射;卢梭窥见了洛克绅士教育潜藏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绅士 自然人 教育目的
下载PDF
杜威教育目的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2
作者 周佳斌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在近代中国批判以科举入仕为目的的旧教育的背景下,民国学人不仅引入和传播了杜威教育目的论,还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本土解读、运用和重构,促进对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和审视。杜威教育目的论与中国教育理想有一定契合之处,回应了中国本土... 在近代中国批判以科举入仕为目的的旧教育的背景下,民国学人不仅引入和传播了杜威教育目的论,还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本土解读、运用和重构,促进对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和审视。杜威教育目的论与中国教育理想有一定契合之处,回应了中国本土长期关切的教育问题,推动教育观念与实践的转变,促进中国教育目的中关于实用目的与道德目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知与行等重要二元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适应国内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杜威教育目的论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因时势不同拥有不同境遇,教育仍需在其独立性和工具性之间寻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目的 早期传播 本土探索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教育目的观的对立与融合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汉运 唐桂莲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2-53,共2页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社会发展越来越强烈地要求统一的教育目的观 ,构建一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 20世纪 教育目的 教育哲学 全面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
下载PDF
杜威的教育目的与兴趣理论:评论与反思
4
作者 郭佳芯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第2期54-60,共7页
杜威明确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其著名的兴趣学说密切相关。他认为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其本身,而反对过于强调附加在教育自身之外的目的。杜威将儿童兴趣与教育目的联系起来,认为教育目的含有个人关心和热切注意的态度,不仅... 杜威明确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其著名的兴趣学说密切相关。他认为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其本身,而反对过于强调附加在教育自身之外的目的。杜威将儿童兴趣与教育目的联系起来,认为教育目的含有个人关心和热切注意的态度,不仅“遵循自然的教育目的,意思就是注意儿童爱好和兴趣的起源、增长和衰退”,而且教学“这种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或对他有兴趣”。这与赫尔巴特培养“多方面兴趣”的教学目的论以及现当代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感态度”目标遥相呼应,体现了现代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共通性,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并正确把握以兴趣为取向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目的 兴趣理论 儿童兴趣
下载PDF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璐 温恒福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3,共5页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批判、继承与超越,是始终与现代缠绕在一起,并将在21世纪走向主导地位的力量。后现代实质上已经来临,后现代品质正在成为21世纪人的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建设性后现代积极人格,增进学生积极的后现代品...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批判、继承与超越,是始终与现代缠绕在一起,并将在21世纪走向主导地位的力量。后现代实质上已经来临,后现代品质正在成为21世纪人的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建设性后现代积极人格,增进学生积极的后现代品质是当今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建设性后现代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 后现代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下载PDF
赫尔巴特与杜威思想的差异性比较——教育目的、师生关系以及兴趣
6
作者 赖永俊 《精品生活》 2023年第20期0079-0081,共3页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要基于儿童未来生活状况而定,而杜威则秉持“教育无目的”的原则,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目的。赫尔巴特倡导一种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秩序与服从;而杜威认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型的,这有利于奠定学生未来参与民主生活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要基于儿童未来生活状况而定,而杜威则秉持“教育无目的”的原则,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目的。赫尔巴特倡导一种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秩序与服从;而杜威认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型的,这有利于奠定学生未来参与民主生活的基础。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会知识并加以运用的前提,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首要步骤和直接目的;杜威认为所有教育活动都要根植于并服务于兴趣,并将兴趣从教学层面上升至民主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杜威 教育目的 师生关系 兴趣
下载PDF
柔性教育目的论 被引量:7
7
作者 褚卫中 王建英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26-128,共3页
传统教育目的观是一种客体论教育目的观,这种观点忽视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自我的主动要求。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目的设定和达成的实践者。柔性教育目的观是与刚性教育目的观相对的,它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目的的设定,应顾及受教育... 传统教育目的观是一种客体论教育目的观,这种观点忽视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自我的主动要求。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目的设定和达成的实践者。柔性教育目的观是与刚性教育目的观相对的,它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目的的设定,应顾及受教育者自主发展的要求和需要,而不仅仅是社会的要求和成人的预设;教育目的不再是单一的终极目的,而应是一个多元分层的目标体系;教育目的实现,应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协调,是一个动态可变的目标达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教育目的 柔性教育目的 教育
下载PDF
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洋 沈军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对人素质的总体要求。对教育目的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对于正确处理教育、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育目的 应然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下载PDF
论形成性教育目的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建英 褚卫中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31-334,共4页
传统教育目的观是一种终极性教育目的观,这种观点的特点是教育对人的发展要求的单向性、对人的发展水平评价标准的单一性,教育目的的抽象性和极差的可操作性。形成性教育目的观与此是相对的,主张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目的设定和达成的实践者... 传统教育目的观是一种终极性教育目的观,这种观点的特点是教育对人的发展要求的单向性、对人的发展水平评价标准的单一性,教育目的的抽象性和极差的可操作性。形成性教育目的观与此是相对的,主张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目的设定和达成的实践者,其基本内涵是:教育目的的设定,应顾及受教育者自主发展的需求和自塑能力,而不仅仅是社会的要求和成人的预设;教育目的不再是单一的终极目的,而应是一个多元分层的目标体系;教育目的实现,应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协调,是一个动态可变的目标达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性教育目的 形成性教育目的 教育
下载PDF
基于教育目的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军平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15,共4页
教育目的是规限教育机构(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行动和质量判断的准绳之一。广而言之,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狭义而言,它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不可否认,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诸多困境,... 教育目的是规限教育机构(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行动和质量判断的准绳之一。广而言之,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狭义而言,它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不可否认,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以质量困境最受关注。欲使高等教育质量摆脱困境,有必要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入手对高等教育本身进行一番审视,尤其要对受教育目的进行分析和深究,以求较客观、全面地为中国高等教育摆脱困境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 质量
下载PDF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文婷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年第5期24-26,共3页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着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他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着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他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但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很多积极因素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下载PDF
教育目的转变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东北育才学校为例
12
作者 高扬 高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2-66,共5页
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依托人才培养才能达成,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也必须依据教育目的。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依托人才培养才能达成,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也必须依据教育目的。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教育目的的调整相应地也会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本文以东北育才学校为例,概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发生调整的三个历史阶段,以及学校做出的与之相适应的三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破解千校一面的难题,应该加强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由此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而且校长应该主动承担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转变 人才培养方式变革 东北育才学校
下载PDF
试论领导教育目的之构成
13
作者 李冲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7-92,共6页
领导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什么样的领导人才的预期或理想,是对领导人才质量的总的规定,反映了社会对领导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领导教育目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从培养什么样的社... 领导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什么样的领导人才的预期或理想,是对领导人才质量的总的规定,反映了社会对领导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领导教育目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从培养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的角度,领导教育要培养社会和组织的领导者,这构成了领导教育的社会需要目的;从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素质的角度看,领导者应该具有科学的领导价值与理念、良好的领导品德、高超的领导智能、美好的领导情意、丰富的领导知识和健康的身体素质,这构成了领导教育的个体发展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教育 教育目的 领导教育目的
下载PDF
试论数学教育目的异化的问题
14
作者 傅海伦 徐丹 徐小惠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7年第4期41-45,共5页
数学教育目的是数学教育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关乎数学教育的成败。数学教育旨在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但实际达成情况并不能让人满意,存在数学教育目的异化的问题。运用系统观点从数学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两方面对此... 数学教育目的是数学教育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关乎数学教育的成败。数学教育旨在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但实际达成情况并不能让人满意,存在数学教育目的异化的问题。运用系统观点从数学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克服数学教育目的异化的建议,旨在为更好地制定和落实数学教育目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育目的 数学教育系统 教育目的异化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15
作者 陈化育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5-88,共4页
毛泽东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陈化育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观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中国教育实践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 毛泽东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陈化育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观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中国教育实践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毛泽东教育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我国社会主义 教育目的理论 共产主义 培养人才
下载PDF
中日体育硕士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先琼 鲁平俊 +2 位作者 周龙惠 袁凤梅 李庆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74,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日十几所高等院校培养体育硕士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为我国体育硕士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表明:我国各大学培养体育硕士的教育目的不明确,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趋同现象突出,...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日十几所高等院校培养体育硕士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为我国体育硕士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表明:我国各大学培养体育硕士的教育目的不明确,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趋同现象突出,并且目标不具体、没有针对性。而日本各大学体育硕士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具体。据此提出了完善和规范我国体育硕士教育目的和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 体育硕士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比较
下载PDF
在“通才”抑或“专才”之间作何选择——兼谈社会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5
17
作者 袁川 董泽芳 +1 位作者 艾小平 张惠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9,共5页
在特定历史时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均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条件下的一种本真体现。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狭隘的"专才教育"和单纯的"通才教育"抑或二... 在特定历史时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均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条件下的一种本真体现。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狭隘的"专才教育"和单纯的"通才教育"抑或二者之间简单粗糙组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出现了与时代发展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在此种情形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必然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教育目的 价值取向 创新人才
下载PDF
教育目的含义的哲学辨思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晨光 谢利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9-156,共8页
当前研究教育目的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教育目的的概念内涵和本质属性;二是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脉络和途径。教育目的是一种主体指向的学术范畴,包含着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体系。笔者根据不同教育主体教... 当前研究教育目的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教育目的的概念内涵和本质属性;二是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脉络和途径。教育目的是一种主体指向的学术范畴,包含着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体系。笔者根据不同教育主体教育功能的差异将教育目的划分为教育理想、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等三类,分别剖析其各不相同的教育利益诉求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指出,教育精神反映了人类对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了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核;研究教育目的的根本意义在于坚持和弘扬教育精神,也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的"生活与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教育精神 教育理想 教育宗旨 教育目标
下载PDF
中国教育目的观的转型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运红 冯增俊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教育目的演进遵循了"终极者"的演进路径,虽然各个时期对教育目的的外在表述不同,但实质未变。"终极者"教育目的观将人抽象化、工具化,进而盲目拔高教育的功能,形成并维持着社会分化。社会发展使教育目的观的转... 中国教育目的演进遵循了"终极者"的演进路径,虽然各个时期对教育目的的外在表述不同,但实质未变。"终极者"教育目的观将人抽象化、工具化,进而盲目拔高教育的功能,形成并维持着社会分化。社会发展使教育目的观的转型渐成必然。"普通人"的教育目的观将实现人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改组,人由个人主体走向类主体,社会成为有机整体,社会融合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者 普通人 教育目的 社会融合
下载PDF
试论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完善 被引量:23
20
作者 赵联 孙福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41-245,共5页
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化。对我国现行教育目的进行审视发现:在实践中存在着"应然"与"实然"教育目的冲突,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人"的缺位,在内涵上存在层次性缺乏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厘清教... 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化。对我国现行教育目的进行审视发现:在实践中存在着"应然"与"实然"教育目的冲突,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人"的缺位,在内涵上存在层次性缺乏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厘清教育目的的教育主体,凸显人的价值与发展,突出教育目的的层次性等来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 教育目的 教育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