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1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教诗”走向“诗教”:诗歌教学的融与合
1
作者 顾颖润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第10期46-49,共4页
我国的“诗教”传统传承千年,与“教诗”具有本质上的差别。“诗教”以“诗”为途径,以“教”为目标。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诗教”,内容上要追求融,即融通诗歌的创作脉络,融汇诗歌的创作现场,融入诗歌的文化背景;方式上要追求合,即多门学... 我国的“诗教”传统传承千年,与“教诗”具有本质上的差别。“诗教”以“诗”为途径,以“教”为目标。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诗教”,内容上要追求融,即融通诗歌的创作脉络,融汇诗歌的创作现场,融入诗歌的文化背景;方式上要追求合,即多门学科之合,传承与创新之合,品鉴与迁移之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下载PDF
孔子的诗教与教诗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志浩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32,共4页
孔子提出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命题,具有丰富的实用性和智慧性特点,它包含了"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与"不愚"的智慧之光。围绕作为诗教核心之"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 孔子提出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命题,具有丰富的实用性和智慧性特点,它包含了"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与"不愚"的智慧之光。围绕作为诗教核心之"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孔子的诗教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强调事物发展的适度性,提倡在矛盾对立中谋取适中的状态,强调在诗教、礼教的规范中实现政治、伦理的有序化等。反映在《诗三百》的教学过程中,孔子既重视对《诗》的政治化、伦理化利用,也坚持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雅言"的教学,并将讲授《诗》中的古义、本义与强调引申发挥的用《诗》精神相结合,从而体现了先秦《诗三百》教学的某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和之美 教诗
下载PDF
诗心何以传——诗教与教诗
3
作者 张静 《小学语文》 2023年第8期4-8,共5页
自孔子提出“诗教”,中华诗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只有厘清了“诗教”何为,才能真正解答今天我们如何“教诗”的问题。音声之美的带入、意境之美的熏陶、品格之美的塑造是教诗的三个主要层次,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层次的... 自孔子提出“诗教”,中华诗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只有厘清了“诗教”何为,才能真正解答今天我们如何“教诗”的问题。音声之美的带入、意境之美的熏陶、品格之美的塑造是教诗的三个主要层次,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可供发掘。语文教师应始终牢记:“诗教”绝非“说教”,而应更注重“兴发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诗 兴发感动
下载PDF
论“黛玉教诗”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4
作者 杨林夕 何娟平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第4期3-5,共3页
小说《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的片段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对此学界多有探讨,但多是从香菱学诗的角度展开研究。通过总结黛玉教诗的三个方法和六个成功之道,探讨黛玉的为师之道及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从男女之别和钗黛之争中指出黛玉作... 小说《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的片段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对此学界多有探讨,但多是从香菱学诗的角度展开研究。通过总结黛玉教诗的三个方法和六个成功之道,探讨黛玉的为师之道及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从男女之别和钗黛之争中指出黛玉作为教师的优长及其对大中小学教育者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黛玉教诗 育得法 信心 引导 实践
下载PDF
“诲人不倦”与“苦志学诗”——从黛玉教诗与香菱学诗看“教”与“学”之关系
5
作者 李莹 《品位·经典》 2019年第4期104-108,共5页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给人的启迪意义是多层面、全方位的。仅就其中黛玉教诗、香菱学诗的过程观之,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方面,至今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激励作用。
关键词 《红楼梦》 黛玉教诗 香菱学 学关系 意义
下载PDF
教与学的典范:林黛玉教诗与香菱学诗 被引量:6
6
作者 惠国钟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3期50-51,共2页
黛玉教香菱学诗是古代教与学的典范,很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和课程学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香菱欲学,黛玉愿教;精通教材,指导有方;循循善诱,着实启发;热情鼓励,严格要求;香菱学诗废寝忘食,创出精品。黛玉教诗对于我们... 黛玉教香菱学诗是古代教与学的典范,很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和课程学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香菱欲学,黛玉愿教;精通教材,指导有方;循循善诱,着实启发;热情鼓励,严格要求;香菱学诗废寝忘食,创出精品。黛玉教诗对于我们改进当代和今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 香菱 教诗
下载PDF
唐太宗政教诗的文化反思
7
作者 康震 《唐都学刊》 1999年第4期35-38,共4页
唐太宗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政治见识与深刻的历史现实意识。它表现为对儒家传统典籍的研习与尊崇;对国家政治策略、历代君主失败教训的反省与自我劝勉;对儒家崇高政治理想的向往。太宗政教诗的形成除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之外,还与他的文学... 唐太宗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政治见识与深刻的历史现实意识。它表现为对儒家传统典籍的研习与尊崇;对国家政治策略、历代君主失败教训的反省与自我劝勉;对儒家崇高政治理想的向往。太宗政教诗的形成除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之外,还与他的文学思想有关。而贞观之际以太宗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及魏晋六朝以来文化选择与文化流变的趋势又成为其政教诗创作的现实文化背景与历史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教诗 儒家文化
下载PDF
黛玉教诗对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8
作者 陈勤芳 《学语文》 2003年第3期10-11,共2页
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红楼梦》时,应该不会忽略小说第四十八回黛玉教诗的片段。这一片断已以《香菱学诗》为题收入高中语文新教材,它对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林黛玉 作文 《红楼梦》 高中 语文 阅读 写作训练 黛玉教诗情节
下载PDF
黛玉教诗的失误——《香菱学诗》求异
9
作者 王前锋 《学语文》 2003年第3期12-12,共1页
当然,黛玉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她教香菱做诗的过程,却给我们当教师的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她对香菱的平易近人,对她激趣,同她讨论,并鼓励她大胆实践试作,还真的有点当老师的风范。
关键词 《香菱学 黛玉教诗情节 《红楼梦》 歌创作
下载PDF
黛玉教诗:本色语文教学的成功范例
10
作者 杜云信 《名师在线》 2016年第1期30-32,共3页
语文课改一旦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就会滑向反面,片面求新求异,追求'看点',最终将贻误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吸取营养,会让语文课改远离虚假的美丽,焕发出耀眼的'本色'光辉。本文针对语文课改中存在的自我迷失问题,采... 语文课改一旦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就会滑向反面,片面求新求异,追求'看点',最终将贻误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吸取营养,会让语文课改远离虚假的美丽,焕发出耀眼的'本色'光辉。本文针对语文课改中存在的自我迷失问题,采用扬弃的方法,分析了黛玉教诗所体现的本色语文,指出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摒弃各种形式,乃是教学要义。汲取传统教育的精髓,走出新课改的误区,回归语文教学的'自然'属性,让教师带着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获得语文素养提高的精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色 黛玉教诗 课改误区
下载PDF
“以诗教诗”初探
11
作者 许浒 《学语文》 2012年第2期71-72,共2页
著名诗人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但是由于现代诗歌朦胧、较难理解等特点,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在当下始终不能算是成功,王家新先生认为,"大部分中学老师在诗歌教学上下的功夫仍不够,
关键词 现代 中学语文 艾略特 王家新 感受
下载PDF
联类比照,以诗教诗——古诗词鉴赏方法微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幼娟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9年第2期76-77,共2页
诗词鉴赏过程中,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是进入诗词意境的前提。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 诗词鉴赏过程中,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是进入诗词意境的前提。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词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除此之外,读者还需有效的鉴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赏方法 比照 词鉴赏 词意境 思维活动 创造活动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以诗教诗”的路径探索--以《七律·长征》为例
13
作者 郭程程 《四川教育》 2022年第11期47-48,共2页
随着“课程思政”体系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优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出来。诗词教育和思政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毛泽东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长征时期创作的诗歌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提出... 随着“课程思政”体系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优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出来。诗词教育和思政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毛泽东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长征时期创作的诗歌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提出“以诗教诗”的育人路径。“诗教”与“思教”的融合,不断扩充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长征精神 毛泽东
下载PDF
陇南诗碑题壁诗与陇蜀“诗教”类文献的流传
14
作者 焦福维 蒲向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17,共5页
散见于陇南各地诗碑与题壁中的诗作,数量较多,诸体兼备,作者属于官员、本地乡贤或游陇者群体。就其题材内容而言,除游宴抒怀、题咏陇南人文景观的篇什外,颂扬历代先贤乡哲、教化人心是其重要的方面。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不见于史传,但体现... 散见于陇南各地诗碑与题壁中的诗作,数量较多,诸体兼备,作者属于官员、本地乡贤或游陇者群体。就其题材内容而言,除游宴抒怀、题咏陇南人文景观的篇什外,颂扬历代先贤乡哲、教化人心是其重要的方面。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不见于史传,但体现了陇蜀地域“诗教”类文献流传的重要文学文化价值,在赓续地方文脉、承载诗教化育、补史存诗文献、资于地方文旅等方面价值突出。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 题壁 陇蜀 ”类文献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当代高校诗教的传承与实践
15
作者 李东宾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2期4-8,共5页
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教传统,并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相结合,探索其实施策略和路径,成为当下高校通识教育中一项紧迫而神圣的任务。诗教在培养学生优秀品行和爱国情操,造就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以及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 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教传统,并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相结合,探索其实施策略和路径,成为当下高校通识教育中一项紧迫而神圣的任务。诗教在培养学生优秀品行和爱国情操,造就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以及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应对高校诗教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讲解赏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 高校 传承实践
下载PDF
审美教育视角下诗教的内涵特质、时代转型与实践指向
16
作者 吕泉 刘洋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4-98,134,共6页
诗教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存在德育指向与审美功能、文化惰性与大众审美、实施范式与传统思维之间的矛盾冲突。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审美教育视角分析传统诗教,发现其具有“德教为本”“情教为体”“文教为用”等内涵特质,并立足于诗教现... 诗教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存在德育指向与审美功能、文化惰性与大众审美、实施范式与传统思维之间的矛盾冲突。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审美教育视角分析传统诗教,发现其具有“德教为本”“情教为体”“文教为用”等内涵特质,并立足于诗教现代以来向美育转型的历史进程,从语言审美观、诗性思维观、审美创造观三个维度构建适合当代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诗教美育观”,提出“增强审美体验,淬炼诗意语言”“发展审美思维,启迪诗性智慧”“坚持守正创新,陶冶诗心情怀”等诗教美育的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词审美 美育观 转型
下载PDF
《诗》教传统与宋代理学家“温柔敦厚”诗学审美理想的生成
17
作者 王培友 薛振宇 《北方论丛》 2024年第6期83-96,共14页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比兴”传统,以及由孔子提出而得到后儒发挥的“兴观群怨”诗教传统等,均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紧密相关。宋代理学家在承继汉唐诸儒“温柔敦厚审美理想”的同时,于众多方面发挥、转移了其主要观点,并在他们的诗歌书写中得到较为充分的表达:理学家诗人在作者感情、态度等方面推崇中和、中节而不过分;其理学诗作重视诗歌讽谏和感兴志意作用,强调以理、礼、性、道、仁等“节之”,关注“情性”及“心性存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 温柔敦厚
下载PDF
言志与风化:早期《诗》教功能的分化与转变——基于出土文献的再思考
18
作者 孟庆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7,共8页
在《诗》学史上,“《诗》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诗》作为教育的内容或素材,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而达成对人道德的培养。从春秋至汉代,《诗》教经历了从官学转为私学、再从私学向官学的复归,施教者、受教者以及“《诗》教”所要培养的... 在《诗》学史上,“《诗》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诗》作为教育的内容或素材,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而达成对人道德的培养。从春秋至汉代,《诗》教经历了从官学转为私学、再从私学向官学的复归,施教者、受教者以及“《诗》教”所要培养的道德意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诗》教”的功能是与人们对《诗》的经典意义的理解相应的。而对《诗》经典意义的塑造,面临着一个《诗》所特有的困难,即《国风》诗篇的来源、内容以及意义的驳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内在地影响着早期“《诗》教”功能的演变。《关雎》作为《风》之始,围绕该诗的解读最为鲜明地体现着这种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关雎》之义
下载PDF
诗教传统教学建构与诗意语文渗透——李定广访谈录
19
作者 李定广 陈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4-11,共8页
从剖析当今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传统诗教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鉴赏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层面,明确从课堂教学走向“大语文”的诗意语文渗透,是着眼于现实,又展望于未来,在更高的层面去强调中学语... 从剖析当今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传统诗教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鉴赏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层面,明确从课堂教学走向“大语文”的诗意语文渗透,是着眼于现实,又展望于未来,在更高的层面去强调中学语文课堂把诗歌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审美 核心素养 意语文
下载PDF
思政教育视域下的古诗教化功能探究
20
作者 刘心 《中学语文》 2024年第14期3-6,共4页
思政教育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在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灌输式、枯燥化的弊端。而“诗教”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历代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在道德、立志及政治方面的教化功能,古诗表情达意的本质也决定了诗教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能够有效弥补... 思政教育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在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灌输式、枯燥化的弊端。而“诗教”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历代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在道德、立志及政治方面的教化功能,古诗表情达意的本质也决定了诗教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能够有效弥补思政课实践中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 传统 化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